塔里木胡杨林公园王香保:塔里木原始胡杨林守护者曾骑毛驴巡护一个月穿坏三双鞋

在胡杨林公园,王香保陷入了沉思。 新疆晨报讯(文/图 记者 张冬梅 通讯员祁峰 林海)胡杨,将秋天默默染成了金色。大漠、蓝天、胡杨……望着眼前的胡杨林,游客们惊叹它的壮美,而对于王香保来说,这不止是美景,每一棵胡杨树都是他熟悉的朋友。
原标题:王香保:塔里木原始胡杨林守护者曾骑毛驴巡护一个月穿坏三双鞋在胡杨林公园,王香保陷入了沉思。新疆晨报讯(文/图记者张冬梅通讯员祁峰林海)胡杨,将秋天默默染成了金色。大漠、蓝天、胡杨……望着眼前的胡杨林,游客们惊叹它的壮美,而对于王香保来说,这不止是美景,每一棵胡杨树都是他熟悉的朋友。胡杨是第三世纪残余的古老树种,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90%以上的胡杨又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超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人们又叫它“沙漠英雄树”。轮台43.6万亩的天然胡杨林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观、胡杨景观、沙漠景观为一体,是新疆观赏胡杨的最佳地之一。“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赏胡杨,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11月3日,在距离轮台县城80公里的轮台县解放渠管护站,王香保看着胡杨对记者说。王香保,58岁,是轮台县的一名护林员,工作34年一直和胡杨打交道,其中有18年与胡杨“亲密接触”日日守护,被当地称为胡杨林“活地图”。​一到管护站就自然进入工作状态王香保给新的护林员传授知识,通过观察胡杨叶子的变化,及时发现胡杨是否出现病虫害。管护站“身处”胡杨林中,几间砖混房屋。周围是高大粗壮的胡杨,姿态万千,或弯曲倒伏、或仰天长啸、或静默无语、或豪气万丈。王香保在管护站常驻18年,吃住都在这里。出了管护站的门,王香保很自然地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四处查看。大到胡杨林的环境有没有异常,小到胡杨的叶子是否出现卷曲等现象。“如果胡杨叶子出现了卷曲,那就说明有病虫害了,我们要立即汇报给管护站,然后再上报县林业局。”王香保说,如果胡杨生病了,林业局会及时请专家来看,并进行处理。记者发现,同样是胡杨,但是它们的叶子的形状却有长有圆。王香保笑着说:“胡杨小的时候,叶子都是长形的,等它们长到三、四米高的时候,叶子就开始变圆了。”他摸着旁边的一棵小胡杨说,别看它只有几十厘米高,但是在地下的根须却有两三米长呢。“它们小的时候光长根不长个,积蓄了充足的能量后才能茁壮成长,所以才会有“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的说法。”王香保皮肤黝黑,话不多,语速也很慢。但是只要提到胡杨林,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这个管护站就是他的家,而胡杨林则是他一生最好的朋友。当年骑着毛驴巡护一个月穿坏三双鞋王香保观察胡杨叶子的变化,看胡杨是否出现病虫害。与胡杨结缘,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1年,自治区林业厅林科院林科所在轮台县胡杨林保护区设立了胡杨林研究基地,三年后轮台县成立胡杨林管护站,王香保那年24岁,生活在该县原草湖乡解放渠村的他在管护站做了一名临时护林员,成为第一代胡杨林护林员,月工资60多元。“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当时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我特别自豪,而且我从小就在胡杨林边长大,也感觉和它们很亲近。”王香保说。由王香保负责管护的林区总面积超过100万亩,这其中包括胡杨林,也包括红柳林等。他的工作是对胡杨林进行巡视、监督、管护,看有没有人砍伐胡杨,有没有火灾隐患,有没有羊群啃食胡杨等。那时候,王香保带着足够的馕和水,骑着一头小毛驴开始了巡护工作,一般巡护一次林区最少需要7天,稍有情况就得十天半个月,回来休整一下再出发巡视另一个区域,而完全巡护一遍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一望无际的胡杨林,几天见不到一个人,我也着急得很,有时候我就骑在毛驴上,边走边对着胡杨说话,想说啥就说点啥。”王香保说,实在沉闷极了,就放开嗓子吼几声,吼完心里也舒服多了。他说,自从和胡杨林朝夕相处以后,才觉得胡杨是自己最好、最亲近的朋友,无论何时它们都会静静地听自己啰嗦。白天虽然枯燥但还好过,夜里的胡杨林温差大,特别冷,还有野兽出没,所以夜幕降临之前,他尽量找一个安全的落脚之处,有时是废弃的房屋,有时是牧民搭建的羊圈。运气好的时候,会遇到临时落脚的牧民,“能见到人,我会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觉。牧民淳朴得很,他们看到我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吃肉聊天。”那时候,在管护站待一个月,仅巡林王香保就能穿坏3双军用胶鞋,这期间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也就吃得用得差不多了,就得回县城购买补给。1985年,王香保结婚了,婚后,他把妻子张少平也接到了管护站。一年后,王香保的儿子王军出生了。“她刚来的时候天天哭鼻子,我只能哄她。”王香保说。对此,今年54岁的张少平笑着说,当初听介绍人说王香保是拿工资的人,见面也觉得人不错,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到了胡杨林才知道丈夫的工作。“一来肯定不适应啊,后来有了孩子也就慢慢习惯了。”王香保说,后来,他和妻子在管护站前的空地上种上蔬菜,不仅可以自家吃,每次外出时除了带馕、水等必备用品以外,还会驮着自家种的胡萝卜、洋葱、土豆、豇豆等蔬菜送给牧民。王香保和牧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有的牧民还帮王香保义务护林。遇野猪侥幸逃生遇洪水屋顶上待一周1992年11月初,一个牧羊人告诉王香保说有人在塔里木河炸鱼。王香保一听骑上自行车就往塔河方向赶,在半路上的沙枣林中,却碰上了一群野猪。“我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离我30米远,大概四五十头,正齐刷刷地盯着我。”王香保说,自己当时蒙了,躲是躲不开了,只得硬着头皮蹬着自行车继续前行。绕着野猪走出200米后,他回头看野猪没有追过来,吓得摔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回忆起过去,王香保的语速加快。他说,在管护站,天气恶劣、人迹罕至还不是最要命的,最怕的是遇到洪水。1998年,胡杨林发洪水,那时候王香保的妻子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已经离开了管护站。当时,王香保一个人在管护站准备吃午饭,远远就听见哗啦啦的水声,出门一看,洪水就快到家门口了,他赶紧用铁锹在门口筑了一道小水坝,但转眼间水坝就被冲毁了,还好他反应快,将米、面、锅、碗、铺盖卷都搬上了屋顶,随后自己也爬上了屋顶。在屋顶上避洪水,待了7天。最终,救援人员划船前来救了他。王香保说,看到救援人员的那一刻,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当时由于通信落后,县林业局根本不知道管护站发洪水了,一周后得知消息立即赶来营救。王香保感慨地说:“1998年,全县只有12名护林员,管护站没有电,没有电视,也没有通信工具,条件特别艰苦。”说起王香保,轮台县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局长买合木提·库尔班很感慨,“他可是我们轮台胡杨林的‘活地图’”。他说,王香保在轮台县林业局保持多项纪录:一个人管护百万余亩林地,在基层林管站工作时间最久,唯一把家安在管护站的职工等。“他多年默默无闻地守护,为保护胡杨林作了贡献,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护林条件越来越好小毛驴“变”成小汽车“现在的护林条件,是越来越好了。”王香保说,起初自己是骑着小毛驴巡林,后来县林业局给配发了一辆自行车巡林,2004年轮台县林业局给护林员配发了摩托车,后来还开着车巡林,进行林间巡视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现在,有些管护站还装了护林监控,周边10-15公里的胡杨林情况都能进行监控,进一步加大了护林力度。不仅如此,护林人员也由当初王香保一人,在2002年起逐步增加至19个胡杨管护站、200多名护林员。也是从当年起,作为胡杨林“活地图”的他,工作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成为了他们的老师,每天要到不同的管护站,带着新护林人员深入林区,传授他们巡护的知识和经验。“2006年我成为一名护林员,工作不久就听说了王师傅的很多故事,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就请教他,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解放渠管护站站长帕尔哈提·麦麦提说。有一件事情,让36岁的帕尔哈提·麦麦提一直记忆犹新。那是2016年春天,当时帕尔哈提·麦麦提已经是轮台县老草湖管护站站长。这一天,他们去沙漠里巡林,下午沙尘暴来袭,黄沙漫天,行驶的车辆找不到回管护站的路了。“当时,大家已经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了,王师傅观察了一下周围红柳生长的情况,凭着记忆,带着我们找到了通往管护站的路。”帕尔哈提·麦麦提说,幸好有王师傅这个“活地图”在。“在林子里待了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和它们相处,就像家人一样熟悉了。”王香保笑着说,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以后也会经常带着小孙子到胡杨林转转,给他讲自己当护林员时的故事。(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Y3e3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