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到甘南自驾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5-2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玉门关原本也在本次旅行的计划之内。因为它与阳关一样,都是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关隘,都能激发人们的无尽遐想。原计划从阳关直奔玉门关,次日再游览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但由于我们没有预定到莫高窟的门票,再在敦煌逗留一天就意义
原标题: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5-2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原创】文/摄影:孙成岗玉门关原本也在本次旅行的计划之内。因为它与阳关一样,都是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关隘,都能激发人们的无尽遐想。原计划从阳关直奔玉门关,次日再游览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但由于我们没有预定到莫高窟的门票,再在敦煌逗留一天就意义不大了。因此决定把参观鸣沙山月牙泉的日程提至当天下午。敦煌只在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便启程赶往嘉峪关,这样可以节约一天的时间。玉门关在唐朝是“春风不度”的地方,时至今日,春风依然吹不到那里,据说那里的荒漠上现在只有一座土堆和一块写有保护标志的石碑。鸣沙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但可供游览的地方仅限于距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所划定的一小块区域。鸣沙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以石英为主的细沙在流动的气流中旋转,表面的空洞形成“空竹”效应而发生声响。这种沙滩和沙漠在世界上至今已经发现了100多处。我国除敦煌之外,还有3处可以发出声响的沙山,那就是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响沙群和新疆的巴里坤鸣沙山,这4处沙山被称为中国的“四大鸣沙”。因沙的形状、质量不同,发出的响声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敦煌的鸣沙山能够发出“打雷般的巨响”。在古代,最早人们是把它作为一种怪异现象加以记载的,魏晋时期的《西河旧事》说这里“天气晴明,即有沙鸣”,而且沙鸣的声音,即使在敦煌城内也能听到。人们结伴去游沙山时,如果人少,还未进入沙山就会感到恐惧,甚至不敢进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习惯了它的声响,不再惧怕,而是把之前认为的怪异当成奇异,从艺术的角度加以欣赏。唐人寅公说它是“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清人苏履吉则给这种沙鸣之声赋予了无尽的美感,赞之“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神话传说也给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做了诠释。一说这里是天庭的珍宝库,玉皇大帝担心下界贪婪之人的觊觎,就让太白金星用黄沙把它盖住,因为是空的,所以遇到撞击便会发出声响。二说这里原是水美草肥的绿洲,汉代一支军队与匈奴在此作战,遇到狂风,双方都被漫天黄沙埋入地下。每当大风吹过时发生的声响就是他们厮杀时的呐喊。如果真有神灵,我毋宁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那种凄美、那种悲壮,与大漠苍凉的氛围更为契合。走近入口处的鸣月广场,就能感受到鸣沙山的奇特。这里的沙子是五色沙,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混杂在一起,使这里的山体呈现出淡淡的橙黄。形态各异的山峦,有的宛如弯弯的月牙,有的好像高高耸起的金字塔,有的又似长长而卧的巨蟒。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由细沙天然堆成,丝毫没有人工的雕琢。山脊轮廓分明,两坡相交的线条非常清晰,清晰得宛如锋利的刀刃,山坡异常平滑,平滑得让人以为它是艺术家的精心雕塑,很难相信它是浑然天成的自然奇观。山脚下,一列列驼队沿着山脊向山上蹒跚而行,恍惚间以为是穿越回了盛世的大唐,自己也成为漫漫丝路上沙漠中穿行的一员。从鸣月广场出发,有两条参观线路,如果想要欣赏山景,且体验驼队在沙漠中跋涉的艰辛,则可以选择骑乘骆驼。我们计划去游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的月牙泉,因此选择了另一条线路,坐上了景区的电瓶车。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位于鸣沙山的北麓,长约100余米,宽约25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它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是茫茫沙漠中千年不涸[hé]的一眼清泉,更在于它虽然处于沙山的包围之中,但千百年来始终未被沙山掩埋。“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使它成为“塞外风光一绝”的沙漠奇观。下了电瓶车,可见北部沙山下有一处仿唐建筑群,这就是“鸣月阁”,是月牙泉的庙宇群。它位于月牙泉南岸,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别具特色。虽然这里古时就有建筑,但早已被毁,现存建筑是民国时期重建的,它的核心是一座八角形的四层仿唐木塔,翘檐斗拱,青瓦覆盖,内有楼梯可达顶层,但不知是何原因,第四层入口处的楼梯拉起了禁止通行标志,禁止游人向上攀爬。站在鸣月阁上,月牙泉周边的地形一目了然。这里四面都是沙山,是一个南北高,中间低的环形洼地,风从东面吹进来,遇到山坡会改变方向,转而上行,山脚的沙子在风力的作用下也会沿着山梁向山顶飞去,因此沙子不会落到泉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月牙泉保持千年不涸,形成沙泉共存的奇观。月牙泉的泉水清澈见底,南岸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和罗布麻,古人把铁背鱼、五色沙和七星草当成月牙泉的三宝,想必周边的草丛中应该是有七星草的。只是铁背鱼,现在还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大规模的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周边的植被遭到破坏,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月牙泉的泉水逐年减少,到1985年,平均水深从过去的5米骤降至0.7~0.8米,泉水中部断开形成两个小泉,失去了月牙的形状。为了拯救这一大漠奇观,政府于2007年投资4100万元,启动了紧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的四周修建了4个渗水场,人为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证足够的水量向月牙泉中渗透,使得月牙泉又恢复了月牙的形状。原以为在鸣月阁仿唐木塔的4楼就能观看到月牙泉的全景,但那里只开放到第3层。工作人员告诉我,就是上了4楼也看不到全景,要想看全景,唯一的办法就是爬山。来到山脚下,看到陡峭山坡上蚂蚁般的人影,心中不免打怵,但为了一览沙漠第一泉的全貌,还是狠了狠心,在炎热的高温中,沿着铺在沙坡上的云梯开始了艰难的攀爬。梯子极窄,只能容纳1人通过,大家都踩着梯子成一条直线依次向上缓慢爬行,很少有人超越他人前行。因为要想越过前面的人,必须离开云梯从沙中行走。一旦踩进沙子,攀爬起来更为艰难,常常是爬一步退大半步。到了半山腰,明显感到被风吹起的沙子正在向上卷行,它们的速度无疑比慢慢攀爬的人类要快得多。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登上了山顶。远眺山下,只见古朴的鸣月阁边是一片如茵的草地,草地近泉一侧生长着几株古柳。这些通常生于水乡的阴柔婉约之树,在荒沙之中,俨然平添了几分坚毅与粗犷。柳树的北边就是泉水,呈现出完美的新月形状,湛蓝的泉水在黄沙的包围中越发醒目。山和泉相得益彰,实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有了这样的山,泉才更为秀丽,有了这样的泉,山才更具灵气。在山上行走,颇费力气。一脚下去,柔软的沙子必定没过鞋帮,而抬起脚时,鞋坑缝隙中灌满的沙子无形中又增加了脚步的沉重。来到风口,明显感到被风卷扬起来的沙子顺着沙坡不断向上奔涌,让人不得不眯起眼睛。上山时,我还担心,陡峭平滑的沙面会不会因游人的攀爬而渐渐坍塌,现在我相信了,今天被我们踩动滑下的沙子会慢慢自动爬上来。我们留下的脚印,明天就会被细沙填平而化为无形。故古书记载:鸣沙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带着一鞋坑的沙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山顶蹒跚半晌[shǎng],我不禁为如何下山发起愁来。因为沙坡太陡了。这样的坡度,在一般的山上,人是根本无法站立的。思考良久,我忽发奇想,脱掉鞋子如何?于是拎着鞋子,赤着脚小心翼翼地迈开步子,没想到竟然意外地轻松。一脚下去,细沙没过小腿,几近膝盖,把重心略微后移,居然站得非常平稳。我想有时身外之物,会成为行动的羁绊,毅然去掉它,也许会更为轻松。出了鸣沙山,在前往敦煌市区的途中,经过一座名叫雷音寺的寺庙,我以为与西游故事有关,便驻车前往。无论是停车场还是寺庙,均无人收费,山门洞开。我想佛门原本就该这样,收费本身就是对佛门净地的一种玷污,有违佛心。寺院的介绍中未提及唐僧取经之事,简单地介绍了寺院的历史,同时指出这里也是敦煌市佛教协会的办公之所。这里离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不远,约莫1公里的路程。民间传说月牙泉就是该寺的一碗圣水化成的。一位外道术士为挑战佛教权威,与住持方丈斗法,作法把整个寺院埋进黄沙,然而但却难以掩埋门口的一碗清水。殊不知这是如来赐给雷音寺专门用于浴佛的圣水。术士正在得意之时,忽听轰隆一声,圣水倾倒,顿时化成一弯清泉,术士也受到佛祖的惩罚,被化为泉边的一块黑色顽石。晚上,敦煌研究院的牛源(我们在日本访学时的朋友)请我们品尝了敦煌的风味美食——驴肉黄面,并陪同我们游览了敦煌夜市。因为有些问题要请教于他,故晚上到了他的办公室。在那里,我们了解了莫高窟门票的预定程序。为了保护石窟中的壁画,必须控制石窟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就必须严格限制进洞人数。每天接待的游客不能超过6000人,门票提前一个月全部公布在网上。所以来莫高窟,必须提前一个月在网上订票。在旺季,基本是抢票,有时6000张门票在数小时之内便会被预定一空。检票口设在距莫高窟20多公里的地方。游客首先在那里观看两部介绍莫高窟的电影,然后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参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分流。因此,同去的两个人如果在这里坐上不同的车辆,有可能参观的洞窟是不一样的。如果监测系统感知到某一洞窟二氧化碳超标,这个洞窟也会紧急关闭,不再安排游人进入。因此,如果要想认真仔细地观赏壁画,最好是冬天来,那时是旅游淡季,游人不多,不用排队,开放的洞窟也比夏天多。我们此次旅行是临时决定的,没有网约门票,到达之后再预订,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法进入洞窟参观。尽管如此,我依然为莫高窟采取如此严格的保护措施叫好。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这些国宝,才能把这些先人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完整地传给下一代。牛源还给我们讲解了有关颜料方面的知识。莫高窟中的壁画和藏传佛教唐卡中的佛像,所使用的颜料都是矿石颜料,它们都来源于名贵的宝石,比如绿色就是绿铜矿研磨成的粉末。这也是壁画历经千年色彩经久不褪的原因。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佛像脸部涂抹的颜料,叫“铅丹”,刚开始是和人的脸色基本接近的肉红色,但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地氧化,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有些佛像脸部是黑色的,而那些尚未被氧化的部分,脸部依然是肉红色。另外,矿石颜料是不能通过两种颜色的配比来调出其它颜色,它原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因此,这也为壁画的临摹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有些专家花费数年时间,就是为了研究壁画中某一部位是如何画上去的。从友人的办公室出来,我们漫步在莫高窟的步道上,很难想象白天游人如织的这里,夜晚竟是如此寂静。虽然此次旅行未能亲眼目睹壁画的精彩绝伦,但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用自己的双脚行走在产生伟大艺术的土地上,也足以感到欣慰了。敦煌的一天,是紧凑而充实的一天。【待续】【原创】文/摄影:孙成岗【相关阅读】【上一篇】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5-1漫漫古道上的阳关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Z6P1l5Nr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