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当成都遇见雕塑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开幕式现场合影 【直播回放】在松美术馆“感同身受”雕塑的体觉与色醒(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展览预告】体觉与色醒:《感同身受》雕塑展将在松美术馆开幕 复制链
原标题: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开幕式现场合影【直播回放】在松美术馆“感同身受”雕塑的体觉与色醒(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展览预告】体觉与色醒:《感同身受》雕塑展将在松美术馆开幕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https://news.artron.net/20180823/n1018778.html“很多人讲,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谈‘语言的纯化’是一种犬儒主义的表现。其实问题在于,当语言达不到纯粹,作品便力不能及。‘语言’绝非是‘语言’本身,它包含着现实中的所有信息。恰如百炼成钢,‘纯粹’不是删除和无视,是凝聚和积累辐射的能力。身心的敏感可以表现为一种情绪,一首诗歌,一本小说,一件视觉作品。而它的辐射性,所引起的共鸣性,借助的只能是语言本身。现在不是讨论感觉真实性的时候,我完全相信你的真实,但这和艺术创作无关,简洁一点说,就是你有没有让我‘感同身受’的能力?”策展人刘礼宾讲到。▲开幕式现场田世信老师致辞▲策展人刘礼宾老师进行专场导览▲艺术家展望进行专场导览▲艺术家向京2018年8月23日,《感同身受》中国当代雕塑大展在北京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邀请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由刘礼宾策划,呈现了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等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的40余件雕塑作品。“感同身受”: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此次展览,策展人根据八位在展艺术家作品特点,将展览分成“体觉”与“色醒”两个单元,展览艺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这个展览的策划视角聚焦一批有才华和已有充分业绩的雕塑家,但重在从艺术的感性本体出发,展示雕塑家在生命体验与造型语言方式上的关联,汇集的作品透溢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艺术家在拓展雕塑材料媒介的同时超越材质的常见属性。他们紧紧把握住自我对材质的独特体验,以心格物,以情触物,使材质的自然属性内在地转化为雕造的语言,从而达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是在表达物象的同时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灵世界。这些艺术家的学术思路都很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在传达生命的感觉、感知、感应上尤其体现出敏锐与坦诚的气质,作品从直接到提炼,揭示了灵魂与肉身、精神归属与现实状志之间复杂的关联,颇有形象自在、精神自立的风仪。”▲陈列在室外的作品▲陈列在室外的作品范迪安还认为:艺术的感性本体价值,是当代艺术从创作到传播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方面,《感同身受》这个展览提出了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我们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在‘松’举办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和各式各样的活动与观众建立密切联系,让观众在享受作品与体验艺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讲到。▲陈列在室外的作品她表示,从开馆之初王中军先生就曾说过,希望在“松”做一个雕塑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雕塑、了解当代艺术。因此无论是学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带给观众一场“感同身受”的艺术探索。此次展览对“松”来讲只是一个开篇,未来针对雕塑、装置等艺术表现形式“松”还将继续探索。比如明年三月与龙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大型巡展——“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又将是一场松林间雕塑与现代艺术的盛宴。松美术馆愿以诚挚开阔之心,以高品质的展览,迎接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到来。松,不止艺术!体觉:持续思考“身体与物质”的关系关于展览的具体策划,策展人刘礼宾表示:“我从2010年起就有两个思路,其中之一是身体与物质的关系。为此也做了一系列的展览。”▲展览现场2013年,基于“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哲学观点,刘礼宾在艾米李画廊策划了展览“水墨的味道”,2014年,刘礼宾策划的“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试图从艺术语言本体出发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进行的一次重新认识,将关注点集中于作品的艺术语言本身,从而突出当代艺术发展中艺术语言批判的重要性。2015年,刘礼宾又在北京央美术馆策划了展览“隐秘的力量”,将艺术家对于“身体”与“物质”关系的探索以多“体”的样貌采样呈现。另外一方面,2014年展望在长征空间举办《应形》展览、姜杰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举办《大于一吨半》展览,2015年隋建国在佩斯北京举办《触手可及》展览,而在此前的2012年,他的《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已经问世。这三个展览举办时,刘礼宾一直在想,同为上世纪90年代赋予雕塑创作以“当代”特征的三位艺术家,为何几乎同时出现了重要转向?并且在“转向”之中,三人的创作都隐含了对“材料和身体关系”的更新认识?将这一现象进行拓展,就会发现这一时期青年艺术家梁硕的《女娲创业园》(2014年),耿雪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2015年)也有着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梁硕更是在2007-08年创作《什么东西》系列作品时就隐含了类似诉求。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的教师,这五位艺术家在多年学习、教学、创作过程中,和雕塑泥建立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触摸关系。将这种手和泥的“触感”明确化,并进行彰显,此次展览“感同身受”第一个单元“体觉”,便是对这一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及探讨“在当代,感知的微妙性嫁接在身体和物质之间,比如隋建国和泥之间的关系,展望和不锈钢之间的关系。”他想将中国艺术家对“身体和物质”关系作为突破口,重新思考是否具有一种可能性——内循环式的物我相融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指涉性,而非借助外部环境的营造才生效?“物我相融”关系,不仅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文本中,在日常生活层面,也影响着人们对物我关系的理解,同时影响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材质的感受方式和介入方式。▲雕塑家隋建国作品在这一板块中,我们可以看到,隋建国展示的作品是《肉身成道》,在现场播放的影像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用拳击手套不停地击打泥,在这里拳击手套的使用,使他根本无法像以往一样用手进行传统意义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是为了展现身体所不习惯展现的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地对雕塑泥的处理方式,也唤醒了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种“物性”。▲雕塑家展望作品▲雕塑家展望作品《应形》、《隐形》是艺术家展望呈现在“体觉”板块的作品,其中隐形是他的最新创作,作品来源自于艺术家的一个假设。“按照自然界各种岩石形成的原理,如果自己跳入火山熔岩中,怎样才能得到在无限流动和巨大热能中形成的变异立体造型?”他邀请了一群科学家进行合作。后者利用流体力学的算法公式,设计出模拟人体进入岩浆融变的软件。展望将自己做成数学公式,输入软件后得到各种随机变化的形体。一个瞬间产生的形象被艺术家挑中,以3D打印的方式输出模型,再用不锈钢拓制、抛光,经过火枪喷烧和化学反应,最终实现雕塑化呈现。▲雕塑家姜杰作品姜杰作品《向前进向前进》,以芭蕾舞为母题,阐释了在作品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忆情绪。影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对青春的追忆,一种年少时未完成的心愿的如愿。这件作品主要由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1000多双旧舞鞋组成。在巨大的椎体装置中,破损的舞鞋承载着每个舞者的独特故事,而这些破旧的舞鞋恰是对于芭蕾舞唯美经典的背面呈现。▲王伟《行》王伟《行》的原型来源于艺术家的一次写生创作,而后回到工作室进一步加工和再创造而成。王伟特意改变了写生原型中成年男裸体的形象,以少年未完全成熟的身体,运用古典的艺术雕塑手法创造出这件平衡而克制的大体量雕塑,整件作品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沉静之美。▲雕塑家梁硕作品梁硕呈现的是《什么东西-4#》,《什么东西》系列作品可以视为他对“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动雕塑泥所形成的负空间被赋予实体,“非形”的过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征彰显的过程。梁硕之所以一毕业便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对雕塑技法的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雕塑家耿雪作品耿雪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在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将工作与微妙的情绪混在一起,镜头中即有女性的冷静与力量、又有情欲与暴力的冲突感,但整个影片又被设置成一个很平常的,雕塑教学片般的工作流程。影像的字幕是米开朗基罗书写的情诗,耿雪将这些诗句作为字幕,与她在影像中的行为呼应,试图传递给观众特别的情绪与想象。▲雕塑家田世信作品《老子》▲雕塑家田世信作品▲雕塑家田世信作品▲雕塑家田世信作品而田世信的作品《老子-刚柔之道》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出自中国著名典故《刚柔之道》,艺术家以唇齿比拟刚柔,充分的展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以及辨证看待事物的态度。田世信的作品类型非常丰富,一方面他眷恋乡土,运用丰富生动的造型,洋溢天真自然的生活趣味;另一方面追求古风,尤其对历史英雄和文化名人持有精神上的向往。在他的一批文化名人雕塑中,寄注了内在的人格精神力量。色醒:这里或许存在着一种超越性“第二个单元“色醒”,是我这几年思考的另外一个方向,即图像之间的关系。”刘礼宾讲到。▲第二单元色醒▲雕塑家王伟作品2014年刘礼宾在寺上美术馆策划了一场非常盛大的展览“破图集——中国当代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关于展览刘礼宾讲到:“从2000年到2008年,里希特的平涂技法成为众多中国艺术家争相模仿的对象。我发现一种现象,包括肖恩、霍克尼、吕佩尔茨等西方艺术大师来到中国之后,就会掀起一片风潮,就像水草一样,只要有风来就会东倒西歪。我是想借助这样一个展览,重新确立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图像对话时的脉络。”在梳理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中国艺术家其实走得比西方大师要远,只是因为我们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无力,导致了中国艺术家完全陷入一种非常简单的解读里面。此后,刘礼宾又在今格艺术空间做了“图像池”的展览,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此次展览“色醒”部分可以看做是这一问题的延伸:“比如向京,在着色雕塑方面,她和于凡应该是中国最出色的两个艺术家。向京是非常现实化、非常情绪化的表达。这个单元同时我又展出了展望的《第86个圣像》。那个圣像本身是柳下惠,因为展望认为他的祖先是柳下惠。我一方面想让这个作品对峙向京,一方面想让它对峙田世信的帝王像。另一方面我想突出雕塑当中着色的方法。中西方雕塑的传统都是着色的,在这里面或许隐藏着一种超越性。所谓图像时代的着色,或者图像的误读或解读,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雕塑家向京作品在展览中,向京作品《行嗔》的主角是一条暴怒的红色蟒蛇,它生而具有人的口腔和牙齿,充满暴虐的力量和行走的愤怒,昂头怒目凝视着观者,不静不止,能量毕现。整件作品凝聚了生命力量之中狂暴的状态,在形状之外,“S”如一条路径,向观众展示出向京试图表现的主题——欲望和关系。▲雕塑家展望作品艺术家展望作为春秋时期儒学先驱柳下惠第八十六代传人,承担了为山东老家和故里重塑“圣像”的义务。于是从2008年5月22日开始,公开用二十多天的时间砸毁了85尊泥塑圣像,每砸毁一尊,再供上新的一尊,直到第86尊圣像被供上。他希望把这个仅存的《第86尊圣像》连同85尊圣像的残骸一起放置于新的“和圣祠”(博物馆),使当地的族人在参拜的时候不仅看到祖先的圣像,还可以看到和回想这“破与立”的不断重复的历史。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25日。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D5njr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