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能扛鼎潘天寿|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

他的指画创作深受高其佩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高其佩的指画技艺。他说:“予作指画,每拟高其佩而不同,拟而不同,斯谓之拟耳。”评论家徐建融认为他的指画艺术成就要高于高其佩的。 他就是在诗中自喻“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的一代巨匠潘天寿。
原标题:潘天寿|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他的指画创作深受高其佩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高其佩的指画技艺。他说:“予作指画,每拟高其佩而不同,拟而不同,斯谓之拟耳。”评论家徐建融认为他的指画艺术成就要高于高其佩的。他就是在诗中自喻“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的一代巨匠潘天寿。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1971年在潘天寿弥留之际,他的儿子要为他剪指甲的时候,他说:留着吧,好起来,我还要画指头画呢。在临终前潘天寿还想着指头画,可见潘天寿对指画的情有独钟。那么潘天寿为什么这么喜欢指头画呢?▲潘天寿松鹰1948年作149×40.5cm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美术馆藏潘天寿是这样回答:“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潘天寿鹫鹰磐石图指墨潘天寿纪念馆藏潘天寿喜欢画指画,是为了追求指画所展现出来的特殊效果,由于指头不能吸水,只能多蘸墨,画出的线条断断续续,如屋漏痕,如虫蚀木,指头作画,很容易发挥枯墨、焦墨的作用。他认为:指墨以凝重生辣见长,为笔墨所难到。▲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画笔画是指画的基础,潘天寿的指画与他的毛笔画是一脉相承。对于笔画和指画的关系,潘天寿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要想在指头画上有所成就,必须先认真学习毛笔画,如果不在毛笔画上扎下稳固的基础,而错误地认为指头画新奇,或者以为用指头画来画可以取巧,可以为奇炫世,不愿在毛笔上下苦功,这是不对的。而且有了毛笔的基础,还得对指头画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无偷巧,必须踏踏实实,才能更多更好地创作指头画,放出这朵美丽的花。▲潘天寿红荷图(指墨)潘天寿纪念馆藏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20世纪30年代的潘天寿其实潘天寿的主业应该是教书,画画只是他的一个副业。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身穿长衫,留着小平头,并不像一些艺术家一样留长发,在穿着上标新立异。因为在是画家之外,他首先是一个为人师表的美术教师。他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小的时候便喜欢临摹小说中的插图。1915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曾师从留日归来的大才子李叔同,就在李叔同遁入空门之后,潘天寿因感到对当时的境遇颇为不满,也想追随老师剃度为僧,李叔同劝他说:别以为佛门清净,把持不住一样有烦恼。他才作罢,遂专心于美术事业。他于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并写作《中国绘画史》。1928年任杭州美专教授,1944年,又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30年代初潘天寿与国立杭州艺专学生合影(左一穿穿长衫着为潘天寿)潘天寿生性耿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上边这张与学生们的合影也可以看出,有些老师是穿着时兴的呢子大衣,他却坚持穿着传统的长衫。当时的思潮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美专的学生们也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对国画的教学很带有轻蔑的味道。赵无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时代的赵无极话说当年在杭州艺专,年少轻狂的赵无极上课的时候不喜欢国画的临摹方法,遂跳窗逃课,面对潘天寿的国画考试,在试卷上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为“赵无极画石”。潘天寿愤怒向当时的院长林风眠反映,要开除赵无极,林风眠认为赵无极在构图、色彩的把握和表现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好言相劝,才留下了赵无极。1949年建国后,当时的思潮是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国画只画些山水、花草反映不了工农兵的生活,国画迟早要被油画所替代。对于这种思潮,潘天寿据理力争,认为这是一个画种的问题,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他认为国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了。后来这种争论上报到中央,毛主席说了一句:国民党都不取消中国画,共产党为什么要取消中国画?这才给潘天寿解了套。此后,潘天寿又一次被任命为浙江美院的院长。▲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到了六十年代,潘天寿看到国画都是以人物为主,山水和花鸟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衬托。他意识到如果把山水和花鸟都变成了人物画的背景,这样山水、花鸟画将得不到发展。因此他提出了要把中国画系里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分科的建议,经批示后才得以分科。要不是潘天寿的努力,山水、花鸟画就中断了。这个时候的潘天寿在指画创作上非常勤奋,一年要画20多幅。他不仅指画创作的多,并且专门写了一本指画著作《指头画谈》,对指画的特点和技法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书中写道:指头之运墨作线,具有特殊之性能情趣形成特殊风格,非毛笔所能代替。▲潘天寿雁荡山花图轴122cm×121cm1963年作到了文革时期,潘天寿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1969年,在被游斗的途中,他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此后,他重病卧床不起,就在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指画,1971年9月15日,潘天寿逝世。潘天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教学与创作,并著述颇丰,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响最大的国画教学体系,被称为近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来源:伍佰艺书画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NnoPd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