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1021爱朗读|古镇瓶窑

1021爱朗读 | 用声音向改革致 今日朗读者张䶮 老街记忆:古镇瓶窑 作者:楼科敏 瓶窑是余杭五大古镇之一,旧属杭县,依东天目山区,面杭嘉湖平原,沿苕溪水道蜿蜒数里,历来是老余杭、临安、昌化、于潜、安吉、孝丰等县山货的集散地。瓶窑古
原标题:1021爱朗读|古镇瓶窑1021爱朗读|用声音向改革致今日朗读者张䶮老街记忆:古镇瓶窑作者:楼科敏瓶窑是余杭五大古镇之一,旧属杭县,依东天目山区,面杭嘉湖平原,沿苕溪水道蜿蜒数里,历来是老余杭、临安、昌化、于潜、安吉、孝丰等县山货的集散地。瓶窑古称亭市,《太平寰宇记》载有“亭市村人悉作大瓮”,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制陶,始称窑山,亭市山村因此得名瓶窑。瓶窑老街建在苕溪北岸。以磨子心为中心,街市的东西向是外窑和里窑,外窑街背靠窑山,南临东苕溪,里窑街则从东苕溪转弯处算起,一直往西至窑山主峰脚下。沿东苕溪往南,临溪而建的是西溪街,再往南则是上窑街。郁达夫在游记中写到的磨子心、横街,是瓶窑老街最热闹的地方,但它们只是瓶窑老街的一部分。因为瓶窑的老街悠长,它从外窑的洋桥头沿着苕溪一直到上窑的龙舌嘴,足足有四、五里路。在里窑街的小学弄堂口有条街,就是郁达夫在游记里写到的磨子心和横街。磨子心,顾名思义,是这里像一座石磨的中心,这里是瓶窑老集镇最热闹的街市。磨子心和横街商铺林立,南货北货、日用百杂、腌腊海味、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每天早上,有近地山民肩背毛竹来出售,回家时带些油盐酱醋,鲜鱼大肉回去。还有周边乡村的农民,挑着自种的蔬菜、瓜果来赶早市,回去时也要买点山货和日用品。从窑坝头到官口桥是西溪街,一边是店铺住家,一边是苕溪,站在西溪街上,眼前是旖旎的苕溪风景,近可观或清澈见底或激流翻滚的溪水,远能眺悠悠的黛色窑山与南山。窑山,是唐宋时的窑业遗址,南山因有元代的摩崖造像,现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对面是伟岸的西险大塘,这是杭嘉湖平原防洪的西部屏障。上窑街是从官口桥到龙舌嘴之间的一条老街。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从上游蜿蜒而下,“三苕”之水汇合于龙舌嘴后,便是东苕溪南端的起始。上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这里是瓶窑地势最低的地方,一到汛期就水漫街道,甚至涨到窗口。旧时的上窑街也有壮观的景致,那便是苕溪里的竹排和木排。瓶窑历来是临安、昌化、于潜、安吉、孝丰和老余杭县竹木发往水乡平原的集散地,形成了从上窑街到下窑街几华里的竹木交易市场,新中国成立时,瓶窑镇上以竹木为主的78家山货行栈,大多集中在上窑街,一到交易旺季,竹排和木排从上窑街的苕溪里往南排开,那气势真当壮观至极。站在上窑街上,还能看到建于清代的“桥上桥”,这里原先有条小河自西向东流入苕溪,瓶窑先民为便于通行,在河上建了一座桥。但由于那里地势低,每年洪水一来就被淹没。于是村民在原桥的基础上,再造了一座石桥,就成了“桥上桥”。瓶窑古镇的关帝庙就建在上窑头。我读幼儿园时,那里虽叫关帝庙,但佛像菩萨早被清除,只剩下空空的庙宇。两株古柏寂寞地高耸在院子中央,庙门口蹲着两只石狮。上窑地段基本是以经营水放货为主的大户,将毛竹扎排,成批量通过水路放到瓶窑,经营者均为资本实力较为雄厚的大户,有江主昌竹行、天南竹行、大成竹行、郑万顺山货行等,仅仅是为之服务的扎排、撑排工就有100余人。这些大户普遍拥有300余担大米以上的资本,但店面和人员规模均不大,除大成竹行有七间门面外,大都仅两间店面左右。下窑地段是以经营肩挑货为主的小户,经营山农用肩背、肩挑来瓶窑出售的山货。经营肩挑货的行栈,虽也称竹行或山货行,但普遍资本微薄,店面窄小。瓶窑的手工业以木器社、竹器社、铁器社为代表。木器社、竹器社的工匠主要是来自东阳、义乌、绍兴、的“上八府”人。瓶窑出产的木粉很有名。木粉亦称香粉,是山农将树木枝条锯切成小块,利用溪沟水舂的石臼,舂成粉末。这种粉末称为木粉。木粉主要是制香的原料,故亦称香粉,后来亦用于制作“电木纽扣”的原料。感谢您的参与和聆听下期见编辑:雨思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jgjjd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