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舞蹈跨越时空的聚会丨永川茶山竹海竹林深处的巧手匠心

“遵循匠心入竹,道法自然,入心、入魄,合于天道,方得始终” ——永川节之道竹业创始人杨勇 竹本就融自然灵气于一身,爱竹之人爱的就是竹的淡泊与风骨。伐一根竹,片竹成丝,编制成器物,丝丝回环反复之处,尽显“合”的魄力。 第五站. 永川区
原标题:跨越时空的聚会丨永川茶山竹海竹林深处的巧手匠心“遵循匠心入竹,道法自然,入心、入魄,合于天道,方得始终”——永川节之道竹业创始人杨勇竹本就融自然灵气于一身,爱竹之人爱的就是竹的淡泊与风骨。伐一根竹,片竹成丝,编制成器物,丝丝回环反复之处,尽显“合”的魄力。第五站.永川区.茶山竹海“杨勇是重庆节之道竹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在大学就是学的美术专业,致力于现代手工艺设计。“匠心巧手间竹可化万物杨勇,40岁,开州人。从小便痴迷于各种传统手工艺,小时候最大的爱好便是看家里人用竹子编出簸箕、板凳等各种生活用品,自己尝试一番后,还是孩童的他竟然也能编出一些简单的小东西。长大后这位痴迷于竹编技艺的少年郎,做了两件跟儿时喜好有关的事情,一件是,他学习了设计专业并成为了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的老师,另一件是,他创办了重庆竹节之道有限公司,和7位竹编手艺传承人一起,把竹编基地开在了茶山竹海的竹林深处。时光流逝,他也到了不惑之年,唯一不变的还是他对竹编技艺的痴迷。他时常让把竹编带进他的课堂,也常邀请学生来他的竹编基地,他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让现代年轻人多了解传统手工技艺,同时也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注入年轻人充满朝气的创意。来到杨勇的竹编基地,你会觉得不可思议:竹子竟可化万物,种种皆有生气。而且很多形象都是杨勇自己设计的,从草图到成品,前后需要经过锯竹—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抽丝—刮篾等等工序,运用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各种技法,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匠人对手艺与作品有着莫大的敬畏之心,一丝一毫不可出错,可有创新,但是有些传统技法是绝不能改的,有的作品甚至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去做。自古以来,匠人和器物有点生死相随的味道,匠人无第二心,忠贞如一,如若手艺在自己手上失传,便不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同时也将成为后辈的遗憾。竹编传承人李永林说;“这个竹编,我相信,有下一代人的出现。”一项技艺从石器时代走到现在,我也相信竹编不会消失在漫漫时空里,因为我们对历史、对文化有种发自心底的敬畏和喜爱。“十竹九造”——十成的竹,九成的工艺,留下一成属于它独有的自然与朴素。杨勇就带着这份顺从自然之心,做竹编,发展竹编,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对竹子比我对我一岁多的儿子还要好,这东西可能就是一种命,通过匠人的创造,给竹子第二次生命,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融入到这样的传承中来。”匠人成就竹,竹养活匠人这层关系永远不会断掉,他们互相扶持,愈加坚韧不拔。竹编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刚刚定居的时候便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那个时候,人们“看天吃饭”,食物的来源不定,因此每当有富余时,就需要一种器皿来囤放食物,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后来殷商时期,竹编器皿的造型丰富起来,开始有了设计感,开始编出花纹、字样,待汉代时,人们用竹条编制龙灯,一条巨龙,内骨全由竹编而成。再后来到了现代,竹编依然广泛运用于生活,器皿、服饰、生活用品中统统都会用到竹编。这项传统技艺延续万年,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通过竹编器具,感受远古时期祖先的生活与智慧。永川茶山竹海也是我们小分队此次采风的最后一站。这五站路我们来回走了几千公里的路,而这些传统手工艺艺术,却通过匠人之手走了几千上万年的路才走到今天。这些传统手工艺大多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频繁出现。以后每当我再用到这些以为是司空见惯之物时,如果细细品味他们的传承之路,和那些当下仍在坚守的匠人们,定会有另一番感怀。这些走过时间长河的传统手工艺,都将以艺术和生活化场景并存的形式,明天开始就会呈现在,“跨越时空的聚会”2018重庆匠心手工艺公共艺术展现场。现场展出的五个传统手工艺匠心项目其中就将竹编老匠人根据重庆文化打造的巨型竹编“大鱼”「当竹编技艺与巴渝文化相遇」「将竹编老匠人编制的“大鱼”搬进展厅」即将拉开帷幕9月30日开幕式当天非遗传承人将来现场与您面对面交流更有高校志愿者团队免费为您现场讲解此外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nvX5d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