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临渭区中学排名渭南临渭区中学教育的变迁

展开全文--应该铭记的历史 本世纪之初,随着交通的便利、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达,中学,特别是高中,师生迅速流入城市学校。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临渭区顺应这种趋势,遂决定:“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镇驻地集中”,并于2011年9月先期将阳郭
展开全文--应该铭记的历史本世纪之初,随着交通的便利、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达,中学,特别是高中,师生迅速流入城市学校。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临渭区顺应这种趋势,遂决定:“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镇驻地集中”,并于2011年9月先期将阳郭中学、崇宁中学、官道中学等三所农村高中师生,分流到渭南城区铁二处中学、自立中学、陇海中学;随后,于2016年元月将农村下吉中学及吝店中学部分师生,安置到渭南技师学院杜化路小区,改名为三贤中学。将农村固市中学及吝店中学部分师生,安置到原城关职中校区,改名为尚德中学。至此,加上城区原有的渭南高级中学、瑞泉中学、杜桥中学、高新中学,渭南中学等,渭南城区现有高中10所。清朝末年以至民国以来,以现代教育为标志的大中小学校遍及全国城乡各地。这些学校和苦难的民族命运相连,同样历经艰难曲折,兴衰荣枯。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发展,教育又迎来了又一个繁荣和大变迁的时代,本文着重记述百年以来临渭区中等教育的变迁,以铭记历史,以一点而窥全豹。一、解放前渭南县(现临渭区)的中学教育民国11年(1922),在渭南县故市镇和赤水镇各成立了一座高等小学堂。故市镇的学校命名为故市高等小学",该校1924年设立初中班,创立渭南县第一所中学--渭阳中学。1925年秋,李大钊派方仲如回陕建党,曾在此成立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发展党员,传播马列主义,进行革命活动。当年的渭阳,被誉"东方的小莫斯科"。民国31年(1942),渭阳中学更名故市中学,开设高中班,又成为县境内第一所完全中学。赤水镇的高等小学命名为“私立赤水职业学校”,招收小学学生。据1986年王尚德的学生,开国上将张宗逊回忆:1922年王尚德由武汉中华大学毕业,受董必武的派遣,回陕建党建团,办学校培养人才,并以此作为革命活动据点。“1925年后,由于尚德同志把主要精力用在从事革命活动上,同时也由于办学经费的困难,学校再没有按原计划招收中学班,后来的农职中学是王尚德同志在渭华暴动失败后于三十年代办的。”1936年冬天,王尚德又在赤水职业学校原址,创办“渭南私立赤水农职业学校”,除过农职专业外,还附设有初中班。笔者的大哥和渭南师院东克宽老师(健在),即由该校初中班毕业据上文提到的方仲如回忆:“我在渭阳中学的时候,和我来往最多的是王尚德。他在赤水小学当校长(职业学校),是陕东党的负责人,......我和王尚德在赤水召集当地的一些学生、教员和农民代表开会,宣传革命......”可见,渭南县最早的这两所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并成为陕东共产党人革命活动的据点。民国27年(1938),朱立哉和李文白分别在乐育小学和宣化小学创建初中班,次年,两校合并成立渭南县瑞泉初级中学,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校址设在渭南老县城南郊六姑泉塬坡地带,后迁至西关马王庙乐育小学旧址(现渭南市政府驻地)。民国29年(1940),陕西省教育厅将渭南县瑞泉中学命名为陕西省立瑞泉中学。校址迁入老城内(现址)。民国30年(1941)2月,渭北下吉成立了私立景贤初级中学(后改名下吉中学)。民国36年(1947年),阳郭乡贤安均之在大觉寺创办私立象山初级中学(后改名阳郭中学)。至民国38年(1949)5月,全县共有普通中学4所,其中初中3所,高中1所。在校学生1390名,其中初中1205名,高中185名。为纪念安均之先生创办女学和私立象山初级中学,渭南西塬人民集资,在阳郭中学校园内为其立碑。碑文曰:(节选)“安均之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堂史地部。修业期满,经同学魏野畴介绍,始任教于榆林联合中学,遂后相继执教于......新中国成立,远去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工作,......一九三五年,利用安家祠堂兴办女校,开西塬女子上学之先河;一九四八年邀集地方人士,多方筹资,亲自操持,义务任教,创办私立象山中学,奠定了两塬中等教育之基础,一九六九年退休返乡,一如既往,又为阳郭中学捐资、赠书。先生一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地方教育事业建立了历史性功勋。泽被穷乡,惠流遐迩,学生感恩,百姓景仰。铭曰:矢志育人,精耕终身。爱生如子,教学有方。清贫自持,无私奉献,一代师表,风范常存。----均之奖学基金会立.一九九一年。”据1945年到1948年在瑞泉中学担任校长的李向田回忆:解放前夕,“渭南县教育科决定举办全县中学篮球比赛,当时参赛的中学有五队:故市中学、瑞泉中学、赤水农职、景贤中学、象山中学。其中故市中学学生最多,实力最强......夺魁赛于4月上旬在县公共体育场举行,闻讯赶来观看者固然就不少,而我校全体师生500余人齐集操场加油,真所谓观者如堵,水泄不通了......上半场结局,瑞中以数分之差落后。下半场开局后,我校师生加油之声不绝于耳,队员愈战愈猛,......(瑞中)终以5分微弱多数夺得冠军.”当年渭南县的中学教育由此亦可见一斑。二、解放后渭南县的中学教育1949年5月渭南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瑞泉初级中学,改名为陕西省瑞泉中学。同年9月开设高中班,瑞泉中学成为境内的第二所完全中学。1952年故市中学改名为渭南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又恢复招收高中生,改名为故市中学。景贤初级中学改名为渭南县第二初级中学(后改名下吉中学),改象山初级中学为渭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后改名阳郭中学)。1949年政府接管原私立赤水农职业学校,1954年该校迁往大荔农建师。当年即在农校校址建立渭南县第四初级中学(后改名赤水中学)。1956年在崇凝永庆寺小学校址建起渭南县第五初级中学(后改名崇凝中学)。1958年渭南县筹备创建杜桥初级中学,当年即开始招生,因为无校舍无教师,招的两个班由渭南师范学校代教代管。1959年校舍、教师、教学设施稍稍齐备,当年招生六个班360余人,放在师范学校的两个班到1960年全部移回,学校逐步进入正轨。1959年后,除上述学校外,渭南县又增设吝店、官道、三张、大纪、信义、交斜6所县办中学(其中三张、信义两个中学1961年停办)。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杜桥、崇凝、阳郭、赤水、故市、下吉、蔺店、官道等8所县办初中改为高级中学。1983年,瑞泉中学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到1989年渭南市(县)共有普通中学66所,其中初中49所(企业办4所),高中17所(企业办9所,县办新增城关高中,赤水改为职中)。1993年开始,全县实施了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同年7月,经陕西省教育评估验收小组检查验收,渭南市(县)达到了“两个基本”(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标准,成为陕西省首批实现“两个基本”的市(县)。至2005年,临渭区共有普通中学68所,其中初中4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完全中学5所,高中10所;在校学生75352名,其中初中50778名,高中24574名。同时,创建省级重点中学2所(瑞泉中学、希望高中),市级示范高中3所(杜桥中学、固市中学、吝店中学),市级示范初中2所(前进路中学、官道二中)。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渭南县的中学教育,解放后到改革开放,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规模还是教学质量来看,都有了大踏步的发展,但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行政干预太多,政策多变,教训也是沉痛的。其一:笔者1959年考上赤水中学,我们进校的时候,学校贴满了大字报,好像是学校开展反右还是反右倾运动,我记得有个年轻女教师叫武荟荃,因为她堂祖父是清朝的知县知府,她父亲是国民党渭潼警备司令部司令,因为这个主要罪状,她的大字报最多,批判最狠,不能上课,在学校打杂,给学生刻印复习提纲。还有几个右派老师,低人一等,整天走路都是低着头。紧接着三年经济困难,全国人民都在饥肠辘辘中度日,学校课时减少,晚自习取消。好在赤水中学有菜地和渭河滩地,种菜种粮多少可以补充师生口粮,所以正常教学秩序得以维持。1962年我们考高中时(除高中外所有中专中技学校均不招生),杜桥中学六个班360人考上11个同学,阳郭中学六个班360人考上3个同学,瑞泉和崇宁中学各四个班各考上10多个同学,笔者所在的赤水中学一个班就考上24名同学。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学教育的极端发展和不平衡状况。其二,1966年延迟高考,1968年取消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这期间10多年时间,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平民子弟上升渠道堵塞,学生无心学,教师无法教,十多年时间,整个教育界一片荒芜,整个国家人才断档,这个惨痛的教训整个民族应该记取。三、当前临渭区(渭南县)中学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前文提到:截止2016年元月,临渭区全部农村高中迁移至城区。目前,渭南城区十所高中基本各就各位,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基本有序进行。这是一大喜事,是大势所趋。但也要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认真谨慎地对待。最近,教育界的喜讯接二连三传来,令人振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陕西省2月23日教育工作会提出:从2016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将在高中实行免费教育。加上我省已经实现的9年义务教育免学费和学前一年免保教费,我省今秋将全面推行13年免费教育政策。渭南市教育局长党福奎称,为解决渭南城区学位不足的问题,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力争2017年开建10所学校,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很明显,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变迁的时代到来了。但我们要切记“治大国如烹小鲜”:切记不可政策多变;切记不可急于求成;切记多听群众意见,顺应大势。注释:《陕西教育志资料选编》(下卷),“王尚德创办赤水农职学校”,作者张宗逊,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教育志资料选编》(下卷),“我参加共进社活动的一些情况”,作者方仲如,陕西人民出版社。《渭南县志》三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文化志。《老渭南》政协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瑞泉中学校史纪略”,作者刘亦农。新浪网阳郭史苑的博客:安均之纪念碑文《渭南县文史资料》第四辑,“瑞泉琐忆”,作者李向田。渭南市临渭区方志办公室网站的“志稿商榷”,“第二十三编《教育·科技·卫生》,第一章教育--第六节中学教育”。鉴于笔者的水平和资料来源的纷乱,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教育界同行和领导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G0E4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