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如懿传小说全集看完《如懿传》,我想这样给乾隆“洗白”|意外

大家好,我是大橙子,又见面了。 最近我在追《如懿传》,刚看完大结局的你,大概和我一样难受。 编剧很不客气,把乾隆写的太渣渣了,中间几度想弃剧,最后还是被我迅哥的演技折服又接着追了。 不过,在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却让我瞬间对乾隆好评了。
原标题:看完《如懿传》,我想这样给乾隆“洗白”|意外大家好,我是大橙子,又见面了。最近我在追《如懿传》,刚看完大结局的你,大概和我一样难受。编剧很不客气,把乾隆写的太渣渣了,中间几度想弃剧,最后还是被我迅哥的演技折服又接着追了。不过,在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却让我瞬间对乾隆好评了。在有一集里,如懿和乾隆正在用餐,宫女出生的卫答应,精心准备了一道用绿豆粉丝加鸽子蛋和金针配三两燕窝熬汤的菜,兴冲冲端到皇上面前。乾隆看后一脸嫌弃。因她不懂得,越高级的食材用最质朴的方法清蒸慢炖是最适宜的。皇上不悦,让她下去的时候,正有第二重品位diss等着她。魏嬿婉告退时不小心撞翻了架子上的一个香炉,她立即跪下认错说差点摔了皇上的白瓷瓶。乾隆一听,怒了,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永乐的甜白釉OK?这都不懂。后来因为嫌弃她粗鄙,很久没有宠幸。你看,也就是小小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品位被暴露无遗。不过其实也不能怪魏嬿婉,毕竟她出身卑微、眼界短浅、又没有读书学习,品位不高也是难免。那么问题来了,拼命diss她的乾隆,品位就高了吗?这两年大家惯爱拿乾隆跟宋徽宗比较,嘲笑他的“大花瓶子”比起“汝瓷”不高级,笑话他是“盖章狂魔”,真实的乾隆审美品位真的有这么差吗?《如懿传》里,倒是有这么几个细节可见一斑:把玩瓷器鉴赏《洛神赋图》每回剧情切换到养心殿场景的时候,乾隆不是在写字,就是在欣赏这书画、文物。虽是电视剧不能全信,但也基本还原了史实。一个看完了顶级好物的人,审美品位会差,这点我是不相信的。但是为什么,明明应该品位极好的君王,却被认为“农家乐”审美呢?我们来回顾下乾隆的审美品位养成路径,也许就能得出答案了,这个路径也是今天一个普通人想要养出高级审美眼光的必经之路了。第一步:多读书年少时足量的文化艺术知识积累从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来看啊,清朝对皇子教育是最为严格的。乾隆小时候一天的大部分时光很可能是这样度过的:这还没完,皇帝爸爸还会常常出现在窗外视察。上午9点来一趟,有时候下午四五点还来一趟。这样的学习基本上是365天非病不间断的,在如懿传里面,孝贤皇后的儿子,即使病着也被要求学习,最后身体垮了,薨了。清朝皇子在懵懂时期,就已经开始严格的学习,给他们讲课的老师都代表着同时期的顶级水平,总之目标就是将皇子打造成一个全能型人才。也是在这样的顶级“精英”教育中,我们的乾隆哥哥(那时候叫弘历)脱颖而出。甚至在他小的时候,因为爷爷康熙对他的喜爱,亲自教导,他在10来岁时即可将经典诗文倒背如流、解释透彻,令康熙大加赞赏。少年的知识积累,是乾隆审美养成的第一步,那时候他叫弘历。后来的乾隆,喜欢收藏、热爱写诗,都与自小这种精英式教育不无关系。不过,乾隆本人,也是历代难得的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型的君主。旅游、狩猎、诗词、书画、鉴赏、收藏无一不是他的人生雅趣。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也有着浓浓的士人情调,既有资本,也有格调去涵养自己的生活情趣。这就到了审美养成的第二步。第二步:看好物青年时丰富顶级的见识如果放在今天,乾隆是个没人能比的收藏家了。他的收藏有多惊人:数量真的多:全盛时期的清代宫廷收藏,大约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晋唐宋元书画2000件,明代书画2000件,这就是中国古典书画作品当时的最大规模。稀世珍宝多: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旬《伯远帖》最为乾隆所钟爱,乾隆十一年他将这三件东西藏在大内养心殿西暖阁内,并取名“三希堂”。种类多:他还把收藏的这些物品,编成手册。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书画,大多曾经是乾隆的个人收藏,比如:总之一句话,这些、这些、这些,那时候都是他的。这些宝贝都是怎么来的呢?他不仅收藏,还会写“观后感”、反复看、发弹幕评论。你看,他总是兴致勃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艺术审美活动中,费尽心力去搜罗大量艺术品,并以高水平的收藏家、鉴赏家自居。这种用好物磨练审美眼光的办法有多重要呢,有个溥仪的段子可以说明:说是有一天王国维请溥仪到家里做客,拿了几件淘来的古董给溥仪看,溥仪看完后,直接指出这几件是假的,王国维听了心里纳闷,但并不全信。过了几天他拿着这些古董去问行家朋友,没想到回答与溥仪一模一样。王国维很吃惊,再见到溥仪时,问他怎样晓得那件是真的那件是假的,溥仪说:“我也不懂你们那套辨别办法,我便是感到那几件和我家里的不一样”溥仪给的谜底真是霸气啊,不过细心一想他的回答挺有道理的,从小就出生在古董堆里,看得是最顶级的宝贝,自然会练成一双火眼金睛呀。可以想见我们的乾隆,自然也是如此。少年时有知识积累,青年时有看过了这么多好物,增长了这样的见识,乾隆的审美眼光这个时候按说已经不是一般的好了。但当他要开始展现个人品位的时候,“灾难发生了”,比如这个: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哪怕他前两步打分再高,我们看看这大瓶子,为什么还是会觉得他“品位不好”,嘲笑他的“农家乐”审美呢?其实,是因为他表达美的能力“太差了”。第三步:好好表达将内化的审美品位外化展现前面说到了审美养成的两个重要步骤,知识积累+眼光磨练,但最难的其实是第三步,审美表达,也即输入后的“输出”。我们嫌弃乾隆的审美时,也是因为他将审美水平外化表达的“太不高级”。现代人,常常提起“高级感”,其实这所谓的高级,就是带着一种淡淡疏离感的克制和平和。比如宋徽宗的汝瓷、永乐的甜白釉、我们喜欢的人文画,乔布斯的苹果、三宅一生的衣服。这克制的核心其实就是——做减法。你看,在这点上宋徽宗做到了极致,所以今天他的审美品位备受推崇。可乾隆不这么干,到了输出表达,需要做减法的时候,他仍然在做加法:大花瓶子,要大,要加上所有繁复的花纹、高超的施釉技巧;诗要写的多,2万首够不够;这件、这件、这件...都是我收藏的,盖章;这就像是张三丰和欧阳锋的区别,同样内力深厚,张三丰就用太极这样动静结合优美舒展的方式表达,而欧阳锋呢,每次发功时都要变成癞蛤蟆的样子,不够养眼,令人觉得不够“高级”。“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古人诚不欺我。所以,不是乾隆审美“农家乐”,而是他的表达,不符合我们现下定义的“高级感”,不克制、不节制地宣泄自己作为盛世皇帝的欣喜。这是乾隆的审美困境,也是当下大多数人面向的问题。今天的我们学历越来越高、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越来越便捷,一部iPad,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艺术品都能随时观看,甚至可以放大到纤毫毕现,还有无数的专家学者走到台前,从艺术入门到专业讲解,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艺术知识服务。这样的知识积累和艺术眼光拓展,比起当时的乾隆,也许并不会差上太多,但审美表达却不一定比他好。如何在盛世的丰饶中还能做到克制平和、做到删繁就简?我们仍然在面对和他一样的审美挑战。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X3xDr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