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这本书的意义十年看读余华《活着》,这本书影响了我一辈子

以下文章写于2008.9.16日: 这高三紧张的学习之余,我还是紧出了些时间,读了余华的作品。 一周前,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卖到9元,我买不起。这一天到了下午上了两节课,收拾了些东西,便去找老板说租它,老板起先说不租,否则不好卖。我说,我
原标题:十年看读余华《活着》,这本书影响了我一辈子以下文章写于2008.9.16日:这高三紧张的学习之余,我还是紧出了些时间,读了余华的作品。一周前,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卖到9元,我买不起。这一天到了下午上了两节课,收拾了些东西,便去找老板说租它,老板起先说不租,否则不好卖。我说,我一两天就看完,不折也不弄脏的,跟新书一个样。我又说:你也可以贵点租给我。他同意了,两天两元,可美死我了,回到家见了爷爷,翻墙头读起了《活着》。《活着》中的故事我愿意相信是真的。现实的人生中像富贵一样的不止一个。活着这个大而又小,深奥而又简单的问题在本书中围绕富贵的一生做了回答。这样我感到从前那些商业理念的活着意义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余华在另一本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说:我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绝不会为了什么信念而死。因为余华的坦白,让我看到他的伟大。这本书很鲜明,是老富贵对一生的回忆。书中死了很多人,这似乎令人感到人的脆弱和藐小,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在富贵这里,命运的一次次打击,他都顶了下来。他平静旷达的过着晚年,对一生的回顾当中,他并没有消极的表现,反而是平静的叙述。这已经超越了悲剧或是喜剧,这已是人生。人生本来就无所谓悲,无所谓喜。开头的序曲已预示着本书的悲剧。富贵赌博赎金了家产,这本来是一个封建地主应有的下场,人们不必以为不幸。但在本书中不,前几页看到富贵的不可一世,目无尊长,令人气愤,等到后来,富贵穿上粗布衣下地干农活,富贵娘的学农活,以及长工长根的遭遇,大概是因为对弱者的同情吧,我们不忍心再责备富贵。本书中富贵父子与《一个地主的死》中不同,后者中王传香属于烈士,本书中的富贵却是一个地主没落后的农民。前者的死是百姓的死,对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却是致命性的。前者是从百姓的角度说的,我们能都够思想。可对于王传香的死,不能够很好的体会,因为我们都不是英雄。与电视《富贵》相比,书较差了点,以富贵的讲述铺成全文,总给人一种不完整,不具体的感受,电视中场景与各人物的表演,令人心痛。而且电视中的内容有所增加,都使原来的故事更加悲惨。全书总是围绕着生存与活着去写。连同许三观,让我看到中华民族灵魂根基上的一点。贾平凹书中的农民是野蛮的,路遥书中的农民有一股坚韧劲,很像脚下的土地,而余华这是,生死之间,大是大非,大美大恶,他对农民骨头里的这一点看得很透彻,很明了。余华这个人,很有些令人费解,这样一个以为太平间很干净,喜欢睡在那里用水泥砌成的床上的余华,因为住在太平间对面,听惯了人生的哭声,他的内心深处对死的感悟是别人三世的积累。《许三观卖血记》有人说许三观不同于徐富贵,前者有极大的再生能力,后者则只能在厄运里忍受。许三观平凡而又波折的一生,是众多老百姓中的一员,写小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骆驼祥子》和《许三观》了。别的作家写不出,他们抓不住农民的灵魂。许三观与《兄弟》中的李光头性格相近,城里,卖血被人看做下流,可他不在乎,可以大咧咧的向人家宣布:我卖血啦!性格在某处复杂到难以理解,平常生活中对一乐视同亲生儿,但卖血的钱绝不愿意花到一乐上。但后来他还是背着一乐入了胜利饭店,是他心里对一乐的爱压倒了对小勇的恨。许三观平凡的一生中,充满了感动,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一次次卖血使家庭度过难关。但我还是不喜欢“卖血”这两个字。龙根最终被抽死了,另一个也仅剩下半条命。许三观结识的来顺,来喜两兄弟,第一次卖血之后那番话,令人着实担忧,他们就要放弃这体力活的汗钱,去挣血钱了。这令我感到可怕,这是一生怎样的现象,我们仿佛看到他们将来同龙根一样的命运。这便犹如地主家的少爷,没银子使就卖地。一块地卖下一大笔钱,便开始不停的卖,知道身上一名不文,血和地都是祖宗传下来的,万不能卖。《在细雨中呼喊》这个题目令我费解。四个部分不曾提到与此有关的事。我想:余华的童年充满压抑,这本小说是回忆童年经历的,虽不是作者自传,但流露出的苦闷,压抑却是寄托的。在细雨中呼喊,大概就是稍微释放一下压抑的意思吧。这本小说体现了余华的童年人生观,用悬念开头。类似于《百年孤独》中开头写法。给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人。一个是孙有元老人,这样一个曾经走南闯北的老人,晚年摔断腿后成了两个儿子的累赘。在与儿子的斗争中,仅是为了一点饭食,他们费却心思,令人感到可悲。我想到我的爷爷,同样像孙有元说的那样:他位于生与死的界限,又同时被两者抛弃。孙有元终于决定死了,儿子兴奋的大叫,可他还是不死,儿子等急了,他说要棺材,便让儿子敲打木板来蒙他。我曾想到,这孩子敲打的,不是木板,而是孙广才的良心。孙有元似乎死了,孙广才兴奋的找人挖坑打算埋了他,可还是不死,那空洞的坟穴以及孙有元最终死去时盯着孙广才的那一眼——仿佛要将他也带去,沉了令人恐惧的印象。李秀英这个神经质的女人,梦呓一般生存在一间屋子里。她很信任孙光义,但最终抛弃并不带他走,她听到丈夫死掉并不发疯,只说一句难解的句子——他们拿走了一个活人,却用一个死人来搪塞我,可我拒绝了。——你们为了谋杀我而谋杀了他。我想这女人是一个极端利我主义,在孩子不成熟的眼里,本就有许多不能看透。余华的作品里,总是充斥着死亡。弟弟的死,那么突然、意外。苏宇的死也很凄惨,他在临死的一瞬间,灵魂的下降之间,被家人责备,留在家里,孤独的死去。刘小青的哥哥,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插队中患病,回家却被父亲赶回,夕阳下抱着两个鸡蛋走向渡口的场景被余华渲染得历历在目。他就这样冷清清的死在异地。《许三观》中一乐有类似经历,但他的结局是病好了,回到了家。这本书中还有一种死,国庆的死。他被父亲抛弃了,那个寄托了他全部希望的药盒失去意义之后,他的灵魂便被那棺材里的思想所降服。他至此便没了少年的灵性,在童年的生命里,他已经死了。余华作品用夸张,文笔便显得幽默,正是这种幽默所承载的沉重,令人笑后想哭。当初迷恋《梦里花落知多少》一半是因为这种写法,另一半是内容的伤感。余华的作品除了以上三部外,还有《一个地主的死》、《战栗》、《古典爱情》等,写得不好,一是内容匮乏,二是思想空洞,三是文笔浮躁。比较《许三观》中有许多有诗意的句子:远方的苍穹从地平线中长出来。《在细雨中呼喊》中讲弟弟被水淹死后对水与人的思考,这些都是哲思的火花,心若浮躁,难以有如此思想。而在《兄弟》中,这样的句子少了。还有贾平凹等一些作家,成名以后,文法便变了形,不像原来之我这个问题令人深思。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Xbnjr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