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母婴、旅游、情感、养生号作者纷纷转行茶业的背后,令人深思_茶叶_媒体_包装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大数据推送了一个自媒体的视频。 原来做旅游的自媒体,现在,它竟然改行,讲起了白茶。 行业跨度不可谓不大。 但这个跨越,对这个自媒体来讲,轻松得好像只是更换了一间直播间,而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大数据推送了一个自媒体的视频。

原来做旅游的自媒体,现在,它竟然改行,讲起了白茶。

行业跨度不可谓不大。

但这个跨越,对这个自媒体来讲,轻松得好像只是更换了一间直播间,而已。

短短1分钟的视频里,这个原来讲旅游的自媒体团队,讲老白茶讲得唾沫横飞,绘声绘色。

如果刻意忽略掉底下那些“不专业”、“净胡诌”的差评的话,这个自媒体的讲演,可谓是跨行业转型成功的典范——虽然讲的内容全是网上找来拼凑的,虽然立意与主题涉嫌炒冷饭瘦抄袭某某大V,连图片也与村姑陈拍过的某一张图片极度相似,但这主讲人看上去像模像样,说起来头头是道,一点不怯场,一派专业人士风范。

不专业的茶友,大概率会被其拿捏住。

从此成为死忠粉,买下其推荐的砖红色“老白茶”无数。

《2》

想起不久之前收到的一个消息。

一个从前混互联网健康圈子的自媒体人,也开始卖茶了。

去看了他的空间,哇,茶叶的宣传照片满坑满谷。

只是看在眼里,怎么那么违和?

李麻花凑过来瞄了瞄,说,你这个朋友是上个世纪的人吧?

“人家虽然长得像69年的,但其实人家是93年的好吗?”我赶紧帮这位自媒体人澄清一下。

这里有个梗。

说话这位混健康圈子的自媒体人,某年感觉流年不利,于是找了位易经大师给他算算,大师掐指一算,问他,你属什么?健康自媒体人说,属鸡。

大师闭眼掐指继续算,口中念念有词,属鸡,你69年的吧.....

当时就很多人笑场了。

但生得着急一些并不是人家的错好吗?并且这跟人家卖茶有什么关系?

李麻花指了指健康自媒体人空间里的茶叶图片,解释说,我不是说他年纪大,我是说他眼光老。

村姑陈把那些茶包装的图片放大了细看,果然,有点土气。

大多数是几十年前五里亭茶叶市场流行的那些大红大绿的茶叶包装,还是通用版的——没有打上企业LOGO的那种,谁都可以买回家装茶卖的那种。

这种包装,现在去五里亭早就买不到了,厂家不再生产,也没有人愿意购买——茶叶包装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从这一点来看,包装厂还是有追求的,至少比这位健康自媒体人有追求。

而我觉得他的空间里茶叶图片看上去违和,原因便在于此。

净整些古早的包装,大红大绿大紫的,一看就不是当下正在茶圈的人会选择的颜色和款式。

对了,他是从哪个仓库里翻出来这些土到掉渣的茶叶包装的?在茶叶大省福建肯定是买不到了。

看来,这些茶叶不是从福建进的货——对不熟悉茶的人来说,进茶和进包装肯定是同一个渠道,分开买他们更搞不懂了。

那么是从哪里进的货呢?

那些茶叶包装上面一水的“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牛栏坑肉桂、老白茶”字样,熟悉的茶友都知道,这些茶分属三个茶类,不是一家茶厂能生产出来的。

但,如果不是从原产地福建进货的,谁家还有这么齐全的福建茶呢?

这是个世界之谜。

《3》

除了上述旅游自媒体、健康自媒体之外,今年还发现,几个从前做情感的自媒体、做母婴的自媒体,也开始进军茶行业了。

他们开视频讲茶,开直播卖茶,一如五六七八年十来年之前,他们开公众号写文章讲旅游,讲母婴,讲健康,讲情感。

当然他们当初也带货的,卖的都是自己写的领域内的产品。

只不过当初是纯知识+带货,现在是纯产品介绍+带货。

当初,吸来的流量还需要转个弯才能变现,现在直接变现了。

可见,再清高的人,也要为五斗米折腰的。写字为生与卖货为生,当初他们选择了前者,现在他们拥抱了后者。

人总是要活下去,才能图谋发展,这本无可厚非。

不过,这条转型之路,注定并不平坦。

他们明显是不懂茶的,这一点,从他们的视频里对茶叶的介绍、对茶叶的认识、每则视频主题的选择、以及上架销售的产品上,都能看得出来。

全部的知识,都是在网上搜索并整合出来的,其人根本就没有去过茶山茶园,没有摸过茶采过茶做过茶。

当然这是互联网人做茶的通病,这就不多说了。

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因为不专业而导致的指鹿为马,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讲老白茶的,推荐的产品是砖红色老白茶饼。说是牡丹饼,但整个饼面上只有零星三四个芽头,余下全是宽圆的大叶子。

讲白毫银针的,配的图是云南的月光白,还说白毫银针从前没有人喝,不值钱——专司出口创汇的“太姥银针”闻言会哭晕在太姥之巅。

讲茶叶冲泡的,一股脑儿讲心要定,手要稳,眼要准——不知道的以为是教人练气功,易筋经什么的...

每每看到这些有关“茶”的内容,村姑陈只想切掉画面。

都是外行在指导外行,盲人骑瞎马,把不懂茶的茶友往坑里带。

从这些情况来看,他们从前做别的行业时,估计也是不认真的的——写知识不专业,卖的货也不太行。

想来也是因为这种“不认真”,所以他们才在自己的领域做不下去了,但又不想浪费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这么多粉丝,这才决定转型做茶的吧。

只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的转型之梦,都寄托在茶行业之上了呢?

李麻花说,因为茶圈的互联网属性,太弱了。

茶行业懂互联网的人太少了,才会招致这么多的自媒体人,进来分蛋糕。

《4》

对于新进入茶行业的自媒体人而言,这块蛋糕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切。

不懂茶,是致命的硬伤。

而认为不必懂茶就能把茶卖好,是更加致命的硬伤。

就像潜藏在雪地里的尖刀,漫不经心地走过去,必定会被刺得鲜血淋漓。

人总是喜欢沿袭旧例,用自己熟悉的赚钱工具来吃饭。

就像某位卖咖啡的大咖,卖掉从前的咖啡项目之后,迅速又新做了一个咖啡项目。

这些自媒体人从前从事别的行业的时候,因为入行早,彼时公众号还非常流行,且有质量的公众号还非常之少,所以,用网上整合来的资料,重新组装一下,加个头加个尾,就可以成就一篇原创,传播出去,吸得粉丝。

但现在不行了,现在说茶讲茶的自媒体,没有三万也有五万,数目庞大,竞争激烈,粉不再那么好吸了。

并且,在茶行业,“不做纯原创而只在网上搜集整合资料”这套方式,也是行不通的。

写茶介绍茶,如果没有亲自去采过茶摸过茶做过茶,没有亲自上茶山种过茶,没有一年N次的去茶山巡山看茶,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也完全不懂得怎么喝的。

要销售一款产品,如果不懂得这款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怎么能讲得清楚它的特色,它的卖点,它的适应群体,它的价值所在呢?

如果不把这些说清楚写明白,茶友又怎么会慷慨解囊购买你推荐的产品呢?

现在已经不是单靠泛流量就能带货的年代了,茶行业尤其如此。

不懂茶,肯定是写不好茶,讲不清楚茶的。

讲不清楚,又怎么能卖得好茶呢。

《5》

摆在转型自媒体人面前的第二个困难,是选品。

从前他们做别的行业,带别的行业的货的时候,是有人把产品帮他们打造好,做好包装,写好产品介绍发过来,只需要照本宣科地念一遍,或者改写一遍,就可以卖货了。

至于退货换货发货,也是有厂家在负责,自己根本不必操心。

连仓库都不用租,连一毛钱的库存都没有。

省心省事就能赚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

茶叶跟别的产品不一样,你要自己选茶,自己定包装,自己定位茶叶的特点,还需要有库存,要囤货。

甚至,为了降低成本,为了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你还需要承包茶山、或者开荒种茶。

这就不再是互联网项目了,互联网讲究的是短,平,快,是轻资产。

茶叶是重资产。

做茶需要资金的投入,需要五到十年的孵化期,需要实实在在把钱砸到茶山,砸到库存里,把新白茶囤成老白茶、囤成稀缺资源,才有利润。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你要懂茶的基础上。

还建立在你在茶山有靠谱的人脉,有靠谱的资源,有大笔的现金的基础上。

显然,做惯了轻省活的互联网自媒体人,是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的。甚至,他们都不知道做茶要这么“重”,这么“深度”,这么“专业”。

初时,他们可能沉浸在利用现成粉丝迅速带货、迅速变现的激动里。

但当一切都风平浪静之后,当对茶叶的了解更加深入之后,这些深层次需要考虑的因素才会浮出水面,像一座徐徐行来的冰山,横亘在面前,令人前进不得,也退后不得。

兴许他们还会选择去别的、互联网化更弱的行业淘金。

兴许,他们会招来大批资本,深入茶行业,扎根,囤货,做成长期投资。

至于最终如何做,如何抉择,端看每个自媒体团队的理念与信仰了。

《6》

有的时候,我们说狼来了,并不代表恐惧。

有时候,我们说狼来了,代表的独孤求败式的饥渴。

大家听说过鲶鱼效应吗?

这些年,白茶行业的互联网从业者们,包括整个闽茶系的从业者们,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太风调雨顺了,有时候,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与初衷。

是时候涌进来一些鲶鱼了。

让大家动一动,痛一痛。

西贤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东贤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与诸位老茶圈人共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Zy3Z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