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微信一样的聊天软件热衷于“挖坟”的社交时代,微博微信似乎做了一件好事

有人说,这是一个热衷于“挖坟”的互联网时代。 “挖坟”,最初流行于百度贴吧或各种社交论坛中,指网友将比较老旧的文章或贴子挖出来回复,使旧帖重新被顶上帖子列表前列的行为。随着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挖坟”又逐渐引申为将很老的内容、资料记录等挖出
原标题:热衷于“挖坟”的社交时代,微博微信似乎做了一件好事有人说,这是一个热衷于“挖坟”的互联网时代。“挖坟”,最初流行于百度贴吧或各种社交论坛中,指网友将比较老旧的文章或贴子挖出来回复,使旧帖重新被顶上帖子列表前列的行为。随着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挖坟”又逐渐引申为将很老的内容、资料记录等挖出来再次让人围观的意思。2008年的老帖被网友挖出来调侃网友们的“挖坟”对象也是五花八门。近来一系列IP老剧里的人物成为网友们定期“挖坟”的重点对象,大家更容易把精力放在以前被忽略的细节上,所以每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就拿陪伴了一代人成长的《还珠格格》来说,近乎每年都会被挖坟几次。当跳出了情话绵绵的剧情框架,时隔多年,人们对尔康的记忆不止有他的鼻孔,还有他演技浮夸、总是任性给自己加戏的各种小心机,甚至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社交平台上强势刷屏。当然对于影视迷来说,老剧“挖坟”更像是一群人暴露年龄的集体回忆,大多带有娱乐的意味。但是有一类“挖坟”却令人瑟瑟发抖。《三体》作者刘慈欣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公众的面前,他的形象曾经只有一个,就是很低调儒雅并且文笔非凡的科幻作家。据刺猬公社报道,5月1日,有豆瓣网友声称发现了疑似刘慈欣的贴吧小号,而后有网友为了证实这个消息,利用百度账号申诉系统,反向获得了该百度账号关联的手机号,并用该手机号展开人肉搜索,在支付宝上向该手机号转账发现,其关联的支付宝账号实名认证为“慈欣”。更可怕的是,沿着这条线索的人肉搜索并没有停止,刘慈欣的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被恶意公布在一个充斥着炒作、黑料和造谣的网站上,这个百度贴吧账号下的一些言论则被断章取义地截取为刘慈欣的黑料,一场针对这位科幻作家的网络暴力被煽动起来。也就是当他的贴吧小号被“挖坟者”刨出来之后,刘慈欣曾在贴吧发表过的批判同行、发牢骚吐槽家乡和工作等言论,与现实生活中那个粉丝眼中的\"大刘\"判若两人,以往的“人设”立马崩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挖坟者”的思维,似乎是负面的,目的就是让被挖的人“人设崩塌”。网上给这类“挖坟”爱好者的定义是:一群隐藏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全能型侦探,他们热衷于通过各种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寻找目标对象的“黑历史”,尤其令公众人物闻风丧胆。不少原本发展大势的艺人,正是因为曾经在公开场合里说过的不合时宜的话,或者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争议性的言论等,被“挖坟党”们翻了个底朝天,全部摊开在网友面前,从此人设崩塌,甚至被魄注销社交账号。还有一个最鲜活的例子,前段时间,某直播平台上的知名主播在曾经直播的时候,说了一些具有亵渎历史、进行口嗨的言论,上述旧账被网友翻出并举报后,该主播的直播生涯自然是凉凉了。这也应了那句老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作为公众人物想要躲过被“扒祖坟式的挖坟”,更应加强自律,守住道德底线。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挖坟”可能是促使其规范自身言行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利弊很难界定。每个人或许都有多面性,会要求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应对不同的人和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人设”。比如,在朋友圈里展现给老板或同事的是“岁月静好、工作使我快乐”,但在陌生人居多的社交网络上则无所忌惮地开启吐槽模式。在网友们显微镜式的“挖坟”下,你在网上的蛛丝马迹都可能在将来某一天成为众人唾弃的道德污点。曾几何时,社交产品为抢夺用户争先打着“让用户表达自我”的旗号,用户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但随着网络“警察”和“挖坟党”们的壮大,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用户,出于自我保护,在网上发表任何动态要反复斟酌字句,或者下意识地清除以前留下的上网痕迹,社交压力也由此而来。不知道是听见了普通用户的呼声,还是为了维护在微博上的公众人物,前不久微博上线了“仅半年可见”的功能,开启之后别人只能看到半年内的微博,再往前的自然就无从寻找。明星被恶意“挖坟”的情况很可能得到缓解,无尽的网络骂战似乎也可以消停点了,不过这对于“挖坟党”来说无疑少了一大乐趣。无独有偶,微信最近也推出了类似功能——朋友圈一个月可见,而此前,在微信当中早已实现了“仅半年可见”、“仅三天可见”。那有什么区别呢?对于部分用户而言,想要展示近期的状态,却发现三天太短,相册是空白的,而半年又太长,分享的动态多了,有些不堪回首的过往自然不想被别人挖出来。有人因此感慨“挖坟有多可怕,用户就有多渴望一个月可见”。微博(左)微信(右)对用户隐私设置的对比@景同学:微博微信进行限制挺合理的,毕竟“挖坟”始终带有明显的窥私倾向。@给我打斤鸡血:微博上线“半年可见”,微信推出“朋友圈一个月可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算是提醒大家多关注当下,少翻点旧账吧。@风绕过长安城:因为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挖坟党”,人们才越发不爱表达自己,要么不再敞开心扉,随心所欲的发言。朋友圈和微博都是精心打造的,一边努力对外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又一边害怕这虚假的泡沫被戳破....@回忆专用保护色:人是不断变化的,“人设”也在不断变化,一段时间所发表的内容,只符合当下的“人设”。当然我仍会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但谨防过度分享,一旦我的过往被“挖坟”出来,发现与我当下的“人设”有差异,那只会惹麻烦。@草鱼丸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过“仅自己可见”的吐槽,以及我在豆瓣微博上孜孜不倦地黑着某位明星时的样子,他们会如何对我的过往品头论足。那么你们是如何看待微博、微信上线了这两个功能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DPkJ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