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小牧童伴读|什么是好书?好书也有不好的一面

伴读第九季 · 第八天 朗读者·宫主 壹 正常的大人,都希望将美好事物赠予给孩子。爱读书的大人,更希望用好书喂养出一个精神茁壮的好孩子。 问题是,什么书是好书? 有人说:孩子喜欢的书就是好书。这话没错,想想看也不对:孩子一直吃软
原标题:伴读|什么是好书?好书也有不好的一面伴读第九季·第八天朗读者·宫主壹正常的大人,都希望将美好事物赠予给孩子。爱读书的大人,更希望用好书喂养出一个精神茁壮的好孩子。问题是,什么书是好书?有人说:孩子喜欢的书就是好书。这话没错,想想看也不对:孩子一直吃软的食物,咀嚼肌丧失锻炼,会得病。同样,人性中疏懒的那部分,让人更爱阅读轻易的书籍,只喜欢这样子的书,也会得病。有人说:内容深刻的书才是好书。这话没错,想想看又不对:核桃有营养吧?给还没长牙的小孩吃吃试试?那样做的是疯子!有人说:纯净唯美的书才是好书。这话没错,想想看也不对:那么多语言平实、抨击丑恶、给孩子心灵以震撼的书,难道就不好?稍加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评判书籍好坏的标准。略略思索,我们又能将这些评判一一推翻。正因评判标准的紊乱,我们才会听到各种意见完全相左的名人名言,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有名言说:“开卷有益。”又有名言说:“坏书是带有知识性的毒药,它会毒杀精神。”我想,对书的好坏评价,必须要和阅读的四步联系起来。为了便于叙述,我姑且按照一般标准,好书,就是耳熟能详的名著,蕴涵着亘古不变的人类精神追求。好书的好,似乎不用多说——中国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对名著却是异常信奉。贰问题是:好书里也有不好。首先,好书里会有不好的内容。比如《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哪个大人现在会如此教育孩子呢?可见,什么是好的精神?这个标准也在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在向前,价值观也在更替。就像从以裹小脚为美到以裹小脚为变态的发展一般,人类也在跌跌撞撞地学着解放束缚、融入自然,梦想着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好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当然是美好的永恒。但其中这些随着时间僵硬、僵化以至死亡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神已死而形未死”的内容,需要我们特别警惕。叁其次,好书里也会有不好(陈旧)的形式。书籍的诞生,在记录、传递知识的同时,具备着同样伟大的娱乐作用——娱乐似乎有点刺耳,就说是愉悦吧。书籍愉悦人类自身,让人生多一份乐趣。正所谓的做无聊之事,遣有涯之生。在没有影视、生活节奏缓慢的时代中,书籍承担着更大的娱乐作用。因此当时的作者遇到的阅读挑战更小,作者就可以从容地铺陈、尽兴地叙述,有着大段游离于主线之外的风景、心理描写——即便童书,也是如此。而中国人有“读故事”的传统。据学者研究:中国人喜欢故事,远胜于外国人。但是英国著名学者福斯特在说到人类爱听故事的习惯从原始人开始时,曾经如此表述:“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听得入神的原始人。这些被大毛象或犀牛弄得精疲力竭的人,只有故事的悬宕才能使他们不致入睡。”时间到了今天,被动漫、影视喂养的孩子、甚至大人们,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阅读上,我们也逐渐偏向于好莱坞式的节奏。与过去悠远绵长的大段风景描写相比,如今的我们更易被精辟犀利直指特征的风景吸引。与过去百转千回的大段心理描写相比,如今的我们更易被简洁明快跌宕起伏的心理吸引。我们喜欢读书的大人尚且如何,何况孩子?何况孩子比大人更爱故事?因此名著里无论是此种大段的评论、描写,还是语言的古典与今日不同,都是形式上陈旧的表现。孩子怕名著,孩子与名著间有堵高墙,阻碍孩子品尝到名著的美味——这个问题,表面原因是孩子阅读能力不强,实质上是名著形式上的陈旧。作者:童喜喜-作者--朗读者-哈尔滨市实验学校|宫主座右铭:日日走,能行万里路;时时学,能读万卷书▼没准你可以也在这里本期制作|祝颖丽芦梦婷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b3WJ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