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本科生你怎么看名校中“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现象?

99随便语: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站在一个高三毕业生家长角度,说明这一现象的合理与不可避免。所谓这句名言是从北大出来的。但现在不仅是北大,不仅是名校,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适用这句名言。第一,北大的本科生有多牛?北大,全国第一高等学府
99随便语: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站在一个高三毕业生家长角度,说明这一现象的合理与不可避免。所谓这句名言是从北大出来的。但现在不仅是北大,不仅是名校,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适用这句名言。第一,北大的本科生有多牛?北大,全国第一高等学府,不夸张的说,凡是能高考进入北大的都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没有例外。比如你没有任何加分,考入北大,你高考成绩大约需要达到\'万里挑一’的程度。一万个同龄人当中,你拿到最高分!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目标,试问,一个能从一万个人里面脱颖而出的人,他除了会考试,其他方面也一定极为优秀。现在这个年月,不要以为考高分是简单的埋头苦学,就可以达到。很抱歉,不要说万里挑一,就算你想在一百人里面考第一名,单纯的埋头苦学,也是很难做到的。于是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北大的本科生,那都是极其优秀的人才。第二,北大的硕士为何不如本科生?我们假设,当一名高中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考入北大,当四年本科毕业后,他会作何选择。继续留在北大,读研究生吗?不!北大虽然是全国第一,但不是全球第一,既然我足够优秀了,我当然要往更高的地方攀登。于是,一名努力的北大本科生,他的第一目标,很可能不再是北大,而是国外名校。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不让自己融入国际大环境,未来你怎么能成为最优秀的人?于是,最优秀的那一批北大的本科毕业生,找到了新的目标。谁来填补这些人留下的空缺?二流,甚至三流985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对北大是无比向往的!四年前,这些学生不够优秀,或者发挥不理想,与北大失之交臂,只能算次一级优秀的人才,但四年后,他们有机会向北大发起第二次冲击。于是我们看到,北大的研究生的主体当中,有一部分是处于中游的北大本科生,还有一部分,是其他985高校的上游本科毕业生。如此对比就很明白了,北大研究生的底蕴,比北大本科生,那是差了一个层次。不能说每一个北大研究生,都不去北大本科生,但从概率上讲,就是如此。同样的道理,还有北大博士生。第三,何止是北大,全国所有大学,都适用这条规律。比如说笔者所在城市的苏州大学,一所普通的211高校。假设我本科考入这所学校,当四年毕业后,我会怎么选择?由于差距太大,国内最好的北大,清华估计是没希望的,但我可以争取考浙大,南大这些大学的研究生,或者选择国外。总之,苏大的研究生,对我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比苏大更差的学校研究生,那就更没有吸引力。人往好处走嘛!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我肯定选择更好的学校,让自己未来的路,更顺利一些。于是,我就有了两种可能性,进入一所985高校读研,或者出国读研。相对应的,哪些学生会来苏大读研究生呢?包括一些苏大本校学生,一些比苏大差的大学的本科生,一些本科是985但学习下滑,不得已来211读研的学生。如此就很清楚了,苏大研究生群体的档次,其实不如苏大的本科生群体。苏大的博士生,国内其他大学,大都也是类似的情况。总结一下吧:全国绝大多数大学里,都存在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的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是真的说本科生强过研究生,而是本科生中的优秀者,已经往更高的地方,努力攀登去了!有人说上了好大学就进了保险箱,那不对,你进了一所好大学,身边都是同样优秀的人,大家相互促进,一起努力,才是好大学最大的意义。有志气的人,始终会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只有奋力拼搏的人生,才是最快乐的人生。为什么会流传出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说法?这个其实就是根据考试的难度来说的,对于同一所名校,考取本科生的难度是最大的,硕士生次之,博士生的难度相对最小。也就是说本科想进名校的门槛高,博士想进名校的门槛低。对于大部分省份的考生来说,如果本科想要考进名校的话,分数至少达到600+,一般需要排在全省一万名之前,这个难度其实是特别大,尤其对于河南、山东的考生,需要在学习成绩上很拔尖,竞争是非常的激烈。而对于考研来说,还是相对公平的,学校划定统一的考研分数线,相对于高考的竞争也会小很多,2017年参加全国高考人数达到940万,而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是201万,所以读一个名校的硕士生相比读一个名校的本科生还是容易太多。对于考博来说,这个相对更容易了,因为一部分211的院校还找不满博士生,一些老师还鼓励你读博,总的来说考博的竞争应该是最小的,难度也是最小的。所以才有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说法。名校“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现象,更像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表现,机会好时,还能从“鸡头”变成“凤头”,那就能实现自己的突破了。我们做个假设,一位用功读书的学子,或许是天生晚成,尽管已经发挥正常,但还是只能考上“三本本科”。于是他在大学四年里,避免了同学浑噩过日子的干扰,以十足的努力学好专业,并在研究生考试中顺利考上了还不错的“二本硕士”或“一般的一本硕士”。他,不得不说是个勤奋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发表论文和参与各类学术研讨,并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博士生。这个假设,并不是孤例,在中国的高校中极其普遍,重点大学的博士、硕士生源大部分来自比之逊色的高校,很多学子也基本上通过研究生考试实现自己大学梦的突破。于是,很多人就提出这样的对比,刚才故事中的主人公,从三本跳跃到重点名校的博士,那么曾经在高考时便考上了重点名校的学生,二者相比起来能力、素质差异如何?显然,从人才能力方面看,名校本科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尽管一般本科学子经过努力完成了名校的过渡,但在一些名校人眼里,似乎天生带有有色眼镜看待,于是,产生了“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说法。身边也有一些案例,冶金高校如昆明理工和江西理工冶金专业的本科生,学而优者一般会考取北科大研究生,而北科大的冶金本科,除了保送本校外,有的会再考取清华材料之类的名校。每个人在资质上确实存有差异,但后天的努力却是赶超的必备条件,没有奋斗过,再好的天赋都可能只是摆设,名校或许只是第一步,人生路漫漫,当学习和努力的态度形成了,后期的成就又会有多少是偶然呢。所以,就算是起跑线输了,被人看扁了,也没有关系,对于个人来讲应该保持自己奋斗不息的脚步,千万不要停住,因为,比你能力更好的人还比你努力,你怎么敢怠慢呢。有很多人喜欢拿高考和考研做比较,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首先,从录取率上说,2017年全国有11个省市一本录取率超过了20%,但是2017年考研录取率只有20%左右,其中可见考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至少考研要比考一本难很多,211,985名校录取率就更低了。其次,考研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态。要知道高中三年有老师带你学习,你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了,什么都不用想,老师帮你画知识点,老师帮你找资料,但是考研的过程只有自己一个人,你每天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学习10几个小时,自己一个人收集资料,自己一个人学习,自己一个人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这一切对于一个考研人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考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考研考上211,985就更不容易了。之所以会出现一流本科生,二流研究生,三流博士生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也有一定道理,那就是个人能力通常本科生强一些,这一点我不否认,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正是因为个人能力不如别人,才选择继续考研深造从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也是考研的目的之一。总之,只有做过才知道,做什么都不容易,致敬每一个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考研人,祝你们考研成功,不负自己美好年华!名校才存在的怪理论“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在我学生时代就有所耳闻,第一次就是从一个北大学生那里听来的。其实本意是如果在一所学校内读完本科、硕士、博士,就会有这种鄙视链条存在。大体原因是因为眼界不同和学霸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在一些名校生眼里,毕业以后就应该去世界级的名校读书,一般班里相对成绩一般的同学才会选择保送本校。另一个原因是国内院校在本校持续读书,读硕士和读本科差不多,课程和老师相似比例比较高,感觉继续读不会有太多增量,本身已经享受了一个学校的资源,为什么不去一个新的资源平台享受不一样资源,从学术上讲属于避免近亲繁殖。作为一个所谓一般高校毕业的毕业生而言,经验告诉我,一般高校不存在这样的说法的原因大体上是,各种机会比较少,考研率比较低,一般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成功考验,能考上研究生就不错了,也就不在乎本校不本校的问题。另外,部分院校近年来教师队伍近亲繁殖严重,教师队伍师生裙带关系问题比较突出,也让更多的学生不愿意留在本校继续深造。核心问题还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持在少数高校手中,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也因为这样的壁垒,被人为的划分了三六九等,这本身就是现阶段教育不公平的另外一种体现。名校的本科生,最顶尖的都出国了深造了。剩下中间部分会读研,其中成绩好的又会进入更好的高校,而不是本校。所以研究生的生源整体要比本科生差一个档次,哪怕是清华北大。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学术道路的,所以大部分硕士读完就工作了,剩下的一部分优秀硕士会再次出国深造或者去更好的大学。然后本校会再次从下一个层次的学校补充一部分博士生源。所以会有三本本科考入211读研,最后到某著名高校(比如A校)读博的学生。毫无疑问,这已经是很优秀的人才了。但是相比于,那些985本科进入A校读研,最后去美国深造的差了一些。而那些一开始就A校本科,直接进入美国前十名高校读研的又差了不少了。从A校来看,那个在他这里读本科的水平,高于案例里第二个来读硕士的,更高于案例里来读博士的学生。所以就有了“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的结论。也不是说,本校本科毕业的只有本科文凭的学生,就比本校博士文凭的厉害,显然本校博士在专业领域肯定比本校本科生强。这个只是整体而言,本校本科毕业的(可能去其他地方深造),要比本校硕士、博士毕业的,具有更高的起点和发展空间。为了防止优秀生源的流失,学校会搞硕博连读,本硕连读,吸引优秀学生。这也是各高校为了对付“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问题而采取的捆绑政策。所谓名校中“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现象肯定不具有普遍性,但或许有些人士在某一时期内局部地有类似的感觉,这也只是从一个很狭小的角度来看的一种层次相对性现象,对于美国名校来说,总体上肯定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对国内名校目前总体上落后于欧美名校办学水平的实际来说,因“人往高处走”的生源流动,或许一定程度上有这种情况。猜想“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问题的提问者,所表述的真实意思大致是,以国内顶尖的清华、北大为例说,本科是国内(考生)顶尖生源,所谓“一流”毕业读研的半数出国到美欧名校,国内它校本科生升入补充因而降低生源质量,形成所谓“二流”,再升博时又部分出国,它校再补充形成所谓“三流”,其它名校都可如此出现类似情况,这确有存在,但也有失偏颇。一是以考试选择的考生考分高低和真正人才质量优劣,还不能划等号。二是学生学习研究发展能力水平,在不同阶段会有很大变化,前段不顶尖不一定标明后段不顶尖,以前优秀以后也未必一直优秀,实例很多。三是无论生源多么不齐,同校培养的高层次一般都优于低层次,学术水平上博士生不及本科生的几乎没有吧,那何来三流之说?这种说法,还是可促使内地高校发愤图强,努力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如此就很有积极意义……谢谢邀请。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标签,何谓一流、何谓二流、何谓三流?标准是什么?当然,我承认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体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去贴标签,事实上不管哪一所学校,无论是俗人严重的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出了很多人才。我特别不喜欢认为的善恶、美丑区分,因为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在《道德经》里就是物性,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特性,我们应该顺乎其自然特性,不要刻意去认为地贴标签,真正给我们的高校营造一个“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自由氛围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eQmG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