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核的价格橄榄大师|《鼎边偶寄·凡味之本》作者:江礼旸

----- 本专题内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 《吕氏春秋·本味篇》开宗明旨第一句话便是:“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研究烹饪,首先要从本味出发。这是因为,中国烹饪,太重视味觉。味道不佳,食者首先就没了食
原标题:橄榄大师|《鼎边偶寄·凡味之本》作者:江礼旸-----本专题内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吕氏春秋·本味篇》开宗明旨第一句话便是:“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研究烹饪,首先要从本味出发。这是因为,中国烹饪,太重视味觉。味道不佳,食者首先就没了食欲。中华料理,应该就是味觉艺术。具有本味的东西最好吃,这是没有问题的。宋·陶谷在《清异录》中讲了一个“无心炙”的故事:“段成式驰猎,饥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唐穆宗的宰相段文昌家少爷段成式,外出打猎迷了路,肚饥难忍,敲开农家门,村妇(老姥)给他吃猪肉羹,不加任何调料,段成式却觉得其味美,“有逾五鼎”。按:周礼规定,天子食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平民一鼎。他们家宰相府应享受五鼎。就是说老姥出具的五味不具的猪肉羹,比宰相府的膳食更美味。须知段府有一终身不嫁的老婢,率领九位同样终身不嫁的高徒掌厨政,将厨房唤作“炼珍堂”,将餐厅唤作“行珍馆”,人称“膳祖”。这里的作品竟不如老姥五味不具的猪肉羹(段少爷称为“无心炙”!除了段成式饿极了,“肚饥最好吃”外,就在于老姥的猪肉羹不加任何雕琢,完全本色本味,真成了“无心炙”。本味之所以好吃,因为它是原味,是真味。水晶虾仁是各家餐馆都有的当家菜肴。“虾仁”在上海话里与“欢迎”谐音,所以往往作为头菜,以表对宾客的欢迎之意。但大大、胖胖的虾仁美则美矣,却缺乏鲜虾的原味、本味。而苏州的清炒河虾仁,小则小矣,还留有小尾巴,是买来活虾现剥的,鲜鲜的,完全是原味、真味、本味。清末民初成都有一家“姑姑筵”,在大鱼大肉之间,送一道盐水黄豆芽,往往一上桌就被一抢而空。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这是真味、原味、本味。日本学者太田静行所著《味的科学》,将广义的味,以化学味觉、物理味觉、心理味觉三个概念加以表述。我们历来所谓的“本味”,除了心理味觉以外,已将化学味觉、物理味觉包括其中了。历代美食家对“本味”都特别推崇。苏东坡在《菜羹赋》对其“煮蔓菁芦菔苦荞而食之,其法不用醢酱,而有自然之味”的烹饪法十分赞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他的《茹淡论》中也说:“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而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的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此君子所凝之味也。”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说“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肺腑成殃咎”。明代的冷谦在《修龄要旨》中说:“淡食能多补”、“非绝弃五味,特言欲五味之冲淡耳”。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以“二十须知”、“十四诫”等章节,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本味问题。他说“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反复强调烹饪菜肴时,要注意本味,並要使本味尽其所长,避其所短。话又说回来,崇尚本味,並不反对五味调和,甜、酸、咸、辣、苦,照吃不不误。问题在于,在烹饪的选材、切配、调味、火侯各个环节上,都要注意顺其自然,而不要伤了本味。本来就有五味的食材,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而不要逆其自然。正如袁枚所说:“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作者:江礼旸-----本专题内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em4q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