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护肤步骤史上最全旅行护肤指南,怎么漂亮出门怎么漂亮回!

从家到旅行目的地,你会遇见新的人 新的环境新的气候同时也有可能遇到新的护肤挑战。怎样维持皮肤的良好状态?晒伤
从家到旅行目的地,你会遇见新的人 新的环境新的气候同时也有可能遇到新的护肤挑战。怎样维持皮肤的良好状态?晒伤?变黑?干燥?冻伤?让我们在出行前,做足面子功课出门在外也要美美嗒!出行准备物品推荐防晒衣物:防晒衣、皮肤衣、宽檐帽子、墨镜、防晒面巾、阳伞护肤品:洗面奶、化妆水/乳液/面霜、防晒霜、润唇膏、卸妆油/卸妆水、身体乳、洗发水/护发素药物:矿泉喷雾、抗过敏药、酒精棉球、外用皮肤药、外用抗生素减轻行囊的tips1)平时积攒一些护肤品小样,旅行中随用随丢,最为方便,但样品质量可能没有正装产品稳定,保存时需密封避光,一旦出现变色、变味、水油分离等情况,甚至长出菌斑,说明已经变质,不可再使用。2)临行前购买分装瓶,分装常用的护肤品。旅途中未能用完的分装护肤品应尽快用完,以免微生物超标。3)短发可以购买洗发/沐浴两用产品;长发可使用洗发护发二合一洗发水,但不建议单独使用无硅洗发水,它对头发的调理作用差,往往需要配合护发素或发油使用。4)沐浴露可用洗面奶代替,身体卸妆油可暂时与面部卸妆油通用。5)洗发水和防晒霜这些沉重的消耗品,不必从家背上飞机,可在机场免税店、目的地超市或商场购买。携带护肤品登机和托运随身携带登机的液体护肤品,如化妆水、乳液、洗面奶、睡眠面膜、保湿凝露等,每一种的标示容量都不能超过100毫升,也就是说,即使一个200毫升的瓶子里只有50毫升化妆水,也不能带上飞机。这些护肤品应能装进一个容量不超过1000毫升的可重新封口的透明塑料袋中。固体护肤品,如唇膏、粉饼、止汗棒之类并不受此限制。从国内出发的航班,可托运单瓶不超过350毫升的液体发胶、摩丝等压力瓶装气溶胶,以及500毫升以内的香水,但总量不得超过2000毫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可能略有不同,出行前需确认当地规定。其他液体和固体护肤品暂无限制。托运装箱前要确保护肤品的盖子已拧紧,用保鲜膜缠紧封口处再包裹瓶身,最后包上柔软的衣物作保护,可避免托运中护肤品受损或泄露。易碎品如粉饼、眼影等,还是随身携带为好。飞机上的护肤战斗不卸妆等于毁容由于飞机上狭隘的空间会让空气变得干燥浑浊,机舱压力亦会让皮肤变得脆弱,带妆更会加重皮肤的负担,因此建议长途飞行,不要带妆。如果飞行前没时间卸妆,可以随身携带卸妆巾,方便好用,时刻保持肌肤的清洁。露得清、innisfree等品牌卸妆湿纸巾都比较好用。小心肌肤变戈壁通常情况下,室内的正常相对湿度为30%-65%,而机舱中湿度往往只有10%-20%,环境干燥,再加上温度不高,此时皮肤可能会感到干燥不适。因此长途飞行中,在皮肤清洁完毕的前提下,敷个面膜、使用补水喷雾,或是涂上润肤乳液,都能起到缓解作用。临上飞机前使用高保湿的护肤品也有同样效果。SPF50+不能少飞机上的玻璃窗无法隔绝UVA(长波紫外光),而UVA会使人的皮肤变黑、老化甚至引发皮肤癌,所以长途飞行时应尽量拉下遮光板,并适量使用防晒霜,以对抗高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对抗紫外线如何防晒ABC原则:Avoid(躲避)、Block(遮蔽)、Cream(防晒霜)Avoid:尽量不晒太阳。最有效的Avoid方法是拉上窗帘躲在家里,但很明显这并不适用于旅行者。出门在外,可以尽量选择在建筑物阴影里或树荫下行走。此外上午10点至下午14点间紫外线最强,尽量避免外出。Block:利用物理手段如使用墨镜、阳伞、衣物、帽子、防晒面巾等把紫外线遮挡在外。墨镜、阳伞和帽子的遮挡面积越大越好;用于防晒的衣物、帽子和伞,最好选不透光的、带有UPF(UltravioletProtectionFactor,防紫外线指数)标识的。轻薄的棉麻织物、透明雪纺纱以及丝袜的防晒效果都非常差,起不到太多的防护作用。Cream:防晒霜、防晒液、防晒喷雾等均可归于本类。在身体任何裸露的部位均匀涂抹上足量的合格防晒产品,以确保最好的防晒效果。挑选防晒霜防护指数通常防晒霜包装盒上除了商标、商品名称外,还会写上SPF、PA之类的字母,可以近似认为SPF代表了UVB的防护能力,PA代表了UVA的防护能力。在非英语国家,SPF可能是当地语言的缩写,如德国的LSF(Lichtschutzfaktor)。SPF是使用防晒霜之后与之前最小红斑量(MED)的比值,而最小红斑量就是引起皮肤红斑所需的紫外线剂量(剂量=紫外线能量密度×日晒时间)。在国外可以买到SPF50甚至SPF100的防晒霜,但在中国最高只允许标注为SPF30+。上街买菜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无需盲目追求高防晒指数,标有SPF15-30、PA+/++的产品就已足够。抗水效果如果防晒产品上标注有“抗水”或“WaterResistant”、“WaterResistant(40min)”等字样,意味着在干燥情况下涂抹该产品,入水活动20分钟后出来自然晾干(不擦拭),然后再次入水20分钟后出来自然晾干(不擦拭),仍能维持所标注的SPF数值。若入水活动80分钟仍能维持所标注的SPF数值,产品则会被标注为“超强抗水”、“SuperWaterResistant”或“WaterResistant(80min)”。许多国家不允许产品标注“防水”或“Waterproof”。物理防晒防晒霜的背面或侧面会写有全部的成分表,有些地区还要求把防晒成分的名称和浓度单独标示出来,比如“ZnO-7%”(即氧化锌ZnO的含量为7%)。氧化锌(ZnO)和二氧化钛(TiO2)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物理防晒剂,能在皮肤表面起到反射和折射紫外线的作用,达到遮蔽效果。如果皮肤非常敏感,建议选择纯物理防晒霜,以减小对皮肤的刺激。化学防晒化学防晒剂主要靠分子吸收紫外线,从而起到防晒作用。化学防晒剂有几十种之多,不同国家所允许使用的防晒剂互不相同,因此同一品牌的防晒霜也可能针对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配方。总而言之,出门旅游至少选SPF30以上、PA++以上的防晒霜;如果在紫外线强烈的地区活动,如海边、雪地等,建议选SPF30+/SPF50、PA+++、超强抗水、物理化学相结合的防晒产品。防晒霜使用方法出门前15分钟涂抹。使用步骤是先用基础护肤品,再涂防晒霜,最后使用粉底。足量均匀涂抹。面部和脖子分别需要使用1克左右防晒霜,大致相当于1-2枚1元硬币的大小。如果是在海边戏水,全身每次需要涂抹30克左右的防晒霜。户外补涂时,更建议选择喷雾状的防晒产品。相较于乳霜质地的防晒产品,防晒喷雾质地轻薄、吸收力强,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轻松做到防晒无死角。擦拭汗水后需马上补涂。若连续户外活动,最好1-2小时就补涂一次。不要忽略脖子后侧、耳朵、脚背等防晒死角。清除带防水功能的防晒品需要先用卸妆油擦除,然后用洗面奶或沐浴露做二次清洁。配合抗氧化护肤品(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使用,以及口服防晒保健品,都有助于提升防晒霜的效果。晒后修复一旦晒伤,需马上冷敷,给局部降温。如果使用冰块降温,要以毛巾包裹,防止冻伤;如有水疱,可用生理盐水湿敷。降温后,适当使用含有抗炎成分的晒后修复产品,既可减轻疼痛,又能减少炎症后的色素沉着。恢复期不要急于使用美白、去角质等功效性产品,要等皮肤状况稳定后再使用。若严重晒伤,出现大疱或全身症状,则要及时就医。对抗严寒低温中的护肤挑战寒冷的天气往往有冷风助纣为虐,它们会加快皮肤水分自内向外地蒸发,使皮肤更加干燥、粗糙、无光泽,甚至干裂后出现小伤口,导致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进一步下降。低温下的护肤,重点在于减少水分蒸发、维护皮肤天然屏障,所需的主要成分有:封闭性成分:如凡士林,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直接阻止皮肤内部水分向外蒸发。生理性脂质:即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这三者均存在于表皮中,是维持皮肤屏障的关键物质,以适当的配比外用可起到修复作用,降低经皮失水率,保护皮肤的内环境。亲水性保湿成分:如甘油、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钠、尿素、乳酸、透明质酸等。前几种小分子的保湿成分一旦渗透进表皮内,可增强皮肤的储水能力。透明质酸则可在皮肤表面发挥保湿作用。在“湿冷”地区,环境湿度较高,皮肤缺水问题可能并不严重,但分泌油脂量会减少,此时可着重补充生理性脂质与亲水性保湿成分。在“干冷”地区,尤其是遇到大风天气,皮脂分泌不足的皮肤应首选含封闭性成分这类油脂的产品,再补充生理性脂质和亲水性保湿成分。冻伤与冻疮在前往高山、极地以及冬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旅行时,气温往往低于0℃,很容易被冻伤。气温在0℃以上的地区,也需要防冻。潮湿的空气和冷风会让人感到寒气入骨,从而产生冻疮。冻疮经常发生在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局部衣物过紧造成血液循环不畅时,同样可能引发冻疮。此外,儿童、糖尿病患者和贫血人群等都更易患上冻疮。对于冻伤与冻疮,预防远比治疗重要。低温下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时,务必保暖防水,尤其是手、脚、脸和耳等部位。在易生冻疮或者曾生过冻疮的部位,可预防性地涂抹凡士林等保护剂,千万不要以自己是否感觉到冷为依据。出现轻微冻伤时,应尽快使冻伤部位恢复正常体温,可用身体其他部位温暖患处,或使用39-42℃的温水浸泡。如发生严重的冻疮或冻伤,甚至出现全身性体温过低的情况,需及时就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ApON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