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赋能网文大神变影视操盘手,能为IP运营赋能吗?|透视镜

作者|申敏 近日,《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姊妹篇《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圆满收官。网友发现在这部纯爱青春剧片头的“出品人”一栏,竟出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匪我思存。喜欢女频言情小说的读者一定被她笔下的文字榨出过几公升的眼泪。以虐恋著称的知名
原标题:网文大神变影视操盘手,能为IP运营赋能吗?|透视镜作者|申敏近日,《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姊妹篇《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圆满收官。网友发现在这部纯爱青春剧片头的“出品人”一栏,竟出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匪我思存。喜欢女频言情小说的读者一定被她笔下的文字榨出过几公升的眼泪。以虐恋著称的知名网文作家变身为为纯爱剧的出品人,身份再度升级。但其实,近几年随着IP影视改编热潮的兴起,在互联网码字成文的高手纷纷开拓新赛道,跨界影视领域。有的当起了编剧,有的挂上了监制、出品人、剧本总监的头衔。在网文界,流传着一句话——一流网络作家开公司,二流网络作家开工作室,三流网络作家码字工。简单直白却不无道理。网文作家转型后交出的一张张成绩单,描绘出一幅文字工作者转向影视工作者的生态图谱。作家转型后的多元身份网文作家转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编剧或剧本总监的身份,参与到小说影视改编的第一关——剧本创作。前者从故事梗概、人物小传到最终剧本的成型定稿,全程亲自操刀。后者主要负责给编剧团队提供基于小说基础上的宏观影视化意见。二是网文作家以监制、出品人或制片人的幕后操盘手身份,对IP影视化运营进行统筹规划。1、网文作家转型编剧:宫斗剧鼻祖《甄嬛传》及其续作《如懿传》,便是由原著作者流潋紫担纲编剧。前者创下收视神话和豆瓣9分的高口碑,不仅在地面频道N轮发行,还被翻译为多国语言输出海外。后者则取得网播量和口碑的双丰收。而且,这两部小说改编成剧后,豆瓣评分均高于原著口碑,可见影视化为IP赋予了二次生命,深度挖掘了IP的多元价值。斩获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的《琅琊榜》,也请到了原著作者海宴担任编剧。该剧不仅成为古装权谋剧的标杆,囊括众多国内外电视剧奖项,还出现电视剧口碑(豆瓣9.2分)高于小说口碑(豆瓣8.5分)的“奇观”。以《杉杉来吃》《何以笙箫默》等甜宠、疗愈类言情小说闻名的网文作家顾漫,将自己在文学领域对青春的感悟洞察延续到了光影世界,她先后以编剧身份参与了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和剧影版《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剧本创作。甜虐风格迥异的两部剧,将当年的收视冠军和百亿流量大户收入囊中,还在海外掀起国产青春剧的旋风。但也并非所有的网文作家转行做编剧,都会万无一失。号称“网络历史小说第一人”的月关,在近期收官的古装悬疑剧《大宋北斗司》和去年播出的《夜天子》里都出任编剧,可是两部剧却不温不火。除了大部分网文作家是为了替自己的小说保驾护航、背上编剧的重担,还有一些“本末倒置”的“异类”。这些网文作家对编剧工作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主动改编起其他同行的小说。明晓溪的《烈火如歌》、唐家三少的《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桐华的《步步惊心》和顾漫的《何以笙箫默》,这些知名小说影视改编的操盘者均为同一个人——墨宝非宝。这几年,她交出的编剧成绩单似乎比网文作家成绩单更优秀。2、网文作家转型监制、出品人或制片人:有商业头脑的网文作家并不满足仅仅收取影视改编的版权费,在与版权代理公司合约到期前,他们就已开始布局IP运营计划,开公司走资本化道路是他们下的第一步棋。一旦小说版权的授权合同到期,他们就会收回版权自己开发。由自己的公司主控项目,挂上监制、出品人或制片人的头衔,自然不足为奇。盗墓系小说的其中一位擅长商业运作的鼻祖——南派三叔,正是代表人物。2014年,南派三叔成立南派泛娱,他给自己贴上“IP架构师”的标签,志在打造一个以盗笔IP为核心,辐射网剧、电影、漫画、游戏、广播剧、话剧等多领域的泛娱乐王国。于是,从他第三部影视化的作品《老九门》开始,此后每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影视化作品的出品方名单里,几乎都能见到南派泛娱的身影。南派三叔在百亿网剧《老九门》和口碑佳作《沙海》里,分别担任总监制与总编剧。近期杀青的超级网剧《盗墓笔记重启》,是南派泛娱首次主控的影视项目,南派三叔为总监制和总编剧。商业思维同样灵活的还有网文女作家匪我思存。成为《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出品人,并非偶然。因为这部剧出品方之一的双羯影业,是于2015年、由匪我思存和著名出版人颜庆胜联合创立的。这家定位为“中国言情梦工厂”的影视公司新秀,接下来的新作是改编匪我思存最新小说《爱如繁星》的女性职场励志剧,这也将是她出品人生涯里的第二次亮相。自我追求、她经济、IP运营乱象网文作家转型的三大原因庞大的网文作家群体发轫于互联网崛起时代,与其他行业相比,网文作家金字塔的分割线更加明显。最顶端的白金类网文大神年收入高达百万甚至千万,这还仅是签约的网文平台支付的费用,若加上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费,收入更加可观,但该类作家凤毛麟角。大多数还是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普通作家,他们的收入与更文频次、点击率和读者反馈等数据挂钩,有的甚至跟工薪阶层无异。所以,转型往往只会发生在解决了温饱、有一定名气的网文作家身上。虽说跨界有风险、转型需谨慎,但有了名利做后盾,这些网文作家也有了挑战自我的底气。无论他们转型后,是变成编剧、制片人、出品人或者监制,究其原因,主要三点。其一,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四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知名网文作家开始向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进军。比如总票房破50亿的电影《战狼》的编剧纷舞妖姬和最后的卫道者,都是转型成功的佼佼者。他们原本就擅长写军事题材的网文小说,前者出身军人家庭,把自小被灌输至体内的热血全部投入到文字里,在起点中文网有众多拥趸,因此对军事战争类剧本驾轻就熟;后者更是直言“写网文是自己过瘾,但是能参与到这类军事重工业大片的创作有种荣誉感。”其二,女性受众审美更迭,以及“她经济”的影响,倒逼一些女频网文作家不得不顺应时势、转换赛道。“得女性者得天下”这条黄金定律适用于网文界和影视圈。据2018年底的网文市场数据统计显示,在当前数字阅读核心付费用户群体中,女性用户首次以56%的占比超越男性。这意味着网文小说的读者和影视剧主流受众具有极高的重合度,也说明女频网文作家的忠实读者转化为剧粉的概率很大。所以,女频作家转型,有着天然优势。可随着新时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表达欲的增强,女性受众不再一头扎进傻白甜或狂开金手指的低能无脑剧,她们希望看到小说或剧里出现与时代同呼吸的自立自强女性。为了实现女性受众的情感投射需求,一些女频作家开始摒弃过往流行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老套路,将创作触角辐射至多个类型。比如上文提到的“虐恋教母”匪我思存转做甜向纯爱剧《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的出品人,还有墨宝非宝担任古今各类爱情剧的编剧。其三,IP井喷导致乱象丛生,版权运营方的割韭菜行径耗损IP价值,身为原著作者的网文作家心疼之余,决定自己出马、好好养“孩子”。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网文作家跟制片方主动请缨做自己作品的编剧,如顾漫与克顿旗下的剧酷合作《何以笙箫默》,在项目初期就主动要求担任编剧。还有一类是网文大神脱离写作平台,自己开公司,运营小说IP的开发。他们直接以出品方的身份主控项目,从产业链最底端来到产业链前端,实现“逆袭”。譬如,今何在成立星汉时空,江南成立灵龙文化,分别独立运作名下IP的授权及影视开发;南派三叔创立南派泛娱,打造基于IP的泛娱乐王国;天蚕土豆成立未天传媒来运营开发自己的作品;天下霸唱则加盟向上影业,出任COO。已经成功转型为监制的南派三叔曾表示,“任何一个作家,他的作品被改编时,他必然要当制作人,作家懂制作是很关键的。”作家转型,能给作品赋能吗?二维文字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影像,是小说影视化改编的难点。此前有诸多因为编剧和原著作者不同人导致的失败案例。所以,当网文作家担任编剧时,书粉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制片方也觉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可是,小说和剧本作为不同的文学载体,若为同一个操刀者,真的能无缝转化吗?网文作家给自己的作品写剧本,就一定能为IP赋能吗?客观来说,具有正反两面性。首先,对有编剧功底的网文作家而言,她们懂得剧本结构,所以在改编自己的小说时,能最大程度的忠于人物设定、故事框架和世界观,从而更好的还原保留原著精髓,把书粉最大化转化为剧粉,提前锁定一批基础受众,也避免了非作者当编剧、脱离原著进行影视改编被书粉喷的情况。比如:小说《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的作者海棠,在大学读的就是编剧专业,因而顺理成章当上该同名网剧的编剧。但也会出现一种因立场相斥产生的纠结情形,即:当原著作者和编剧合体、在改编需要做出取舍时,会不忍心对自己的“孩子”下手,有时甚至不能用客观的角度来创作,影响剧本的呈现效果。其次,缺少编剧经验的网文作家和职业编剧之间的藩篱明显,不是每个作家都适合转型做编剧。通常来说,编剧是2B的创作,主要面向投资方、制片方、导演、演员等主创,是为满足别人进行的一种创作;网文作家则是2C的创作,写自己想写的故事,直接接受读者的反馈。相比之下,编剧的工作属性较被动,网文作家的工作主观能动性较强。所以当两者身份重叠时,会有一个自我内化的磨合阶段。能否适应这个过程,是转型成功的关键。而且编剧写剧本时,脑海里会脑补画面,文字写出来,画面感就有了。但是网文作家没有这种文字影像同步化的意识,他们的想法经常天马行空,这也是为何有些网文光看文字很爽,但影视化的操作难度很大。参与了自己的小说《应许之日》同名电影的编剧工作后,辛夷坞曾感叹道:“电影剧本语言是镜头语言,即便是书中的同一个段落,镜头语言是否合理、有可行性以及和前后其他镜头是否能够衔接,都是编剧需要考虑的,这和小说创作是两个专业的事。”而一些制片方为了让原著作者为IP影视化保驾护航,通常会为其配备一个编剧团队配合她们的工作。比如,《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特意为担任编剧工作的原著作者fresh果果召集了一个由五六个人组成的项目优化小组和一位资深编审,就是用团战策略弥补网文作家转型的短板。所以,一些有“自知之明”的网文作家始终留在大本营,未敢越雷池半步。唐家三少明确表示,“无论怎样,我都不会轻易转型,写作是我最重要的事业”。这位网文大神虽然不亲自操刀剧本改编,但却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IP运营,从实体书、漫画、游戏、影视、动画,到衍生开发全线联动。唐家三少坚持不转型的原因,除了“志不在此”,还因为做编剧的收入比不上本职工作的营收。最后,如果网文作家转型升级为制片人、出品人、监制等项目主控方,从宏观层面统筹剧本创作,也并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因为从IP内容到发展规划,再到资本运作,不仅考验网文作家的整体商业思维、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更是对综合素养的一次大考,过关者寥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可凡事没有绝对。人只有在一次次试错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的短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网文作家转型,就像文人跨界影视人的一个实验,成功者为中国影视行业的进步贡献了绵薄之力,失败者也能给后人提供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乐观并包容看待,但前提是转型跨界要有纯粹的初心或使命,而非被利益驱使做出的投机选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MVn0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