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上马台【赶大集】武清上马台的进来看看!写的太好了!

上马台农贸市场 上马台的民居 上马台农家小院 上马台的燕子 上马台位置图 据《武清县志》载,1989年,上马台镇设立集市,每逢阴历的二、五、七、十,是上马台镇的集期。今天是阴历八月初七,正是大集的日子,于是,顶着湛蓝的天空,带着愉
原标题:【赶大集】武清上马台的进来看看!写的太好了!上马台农贸市场上马台的民居上马台农家小院上马台的燕子上马台位置图据《武清县志》载,1989年,上马台镇设立集市,每逢阴历的二、五、七、十,是上马台镇的集期。今天是阴历八月初七,正是大集的日子,于是,顶着湛蓝的天空,带着愉悦的心情,我又一次踏上了上马台镇的赶集之旅。我妹妹的婆家是上马台镇董庄村的,因为这个原因,我老早就知道了上马台这个地方。但妹妹婆媳两家人一直都住在杨村,所以也没有机会到这个地方。去年春天,听别人说,上马台水库变成了金泉湖,其风景不亚于武清的南湖,于是我才有机会跑到上马台,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上马台镇这片热土的魅力。沿着武宁路东行十几分钟,穿过津围路后,再继续沿着梅丰路东行。梅丰路是一条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它西起武宁路,往东通向宁河区的丰台镇。梅丰路南侧是著名的武清汽车产业园(上马台工业园),其北侧是绵延数里的忠旺铝业基地园区,桔红色的厂房在绿树遮掩这下时隐时现,给人以非常安静的感觉。沿梅丰路开车不足十几分钟,便到了上马台镇驻地。上马台是四区交界之地。它的北部隔龙凤河(北京排污河)与大黄堡镇相连,西部、西北部分别与梅厂镇、曹子里镇相接。南部与北辰区为邻。东部分别与宝坻区尔王庄镇和宁河县大贾庄农场接壤。据《武清县地名志》载,1939年,上台马镇属武清县第五区。1948年12月获得解放。1949年属武清县第十四区。1949年10月东北部16个村属第十四区,西南部7个村属第十五区。1950年8月全境属第十五区。1952年1月,改称第三区。1957年2月属康裕庄乡。同时将宝坻县王三庄、西安子两村划入。1958年9月属梅厂公社。1961年将上马台等15个村由梅厂公社析出,另组建肖刘杜农场。1963年2月,划入大黄堡公社。1974年3月,将上马台等15个村从大黄堡公社划出,与从梅厂划出的董庄、杨家河、大康庄、小康庄、小裕庄、魏家堡、王老庄等7个村合并另组建上马台公社。1983年改称上马台乡。2001年撤乡建镇。上马台集市设立日期的记载占地1万亩的忠旺铝业基地忠旺铝业基地厂房著名的上马台汽车产业园查武清政务网得知,上马台镇位于武清区东部,镇域面积67.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含2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7787人。另设有上马台工业区(汽车产业园)、忠旺铝业基地。上马台是武清区最发达的镇域之一,以汽车产业为龙头,形成了集现代工业、都市农业和物流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据说,很多外商和台商企业非常喜欢“上马台”这个地名,认为在这个地方创业,一定会如骏马一样快马加鞭,所以上马台汽车产业园发展非常快,其投入产出规模和效益在全市排名中总是名列前茅。上马台镇是天津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目前已有7个村庄的居民搬进了楼房。上马台镇是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镇域内拥有占地近7000亩的金泉湖(武清最大的水库,原称上马台水库),总库容量达2730万立方米。龙凤河、运东干渠及蜈蚣河等河道穿境而过,使上马台镇尽享灌溉之利。自2016年开始,有关部门对上马台水库周边进行保护性开发,已形成了以湖面、花草为主的金泉湖旅游观光区。上马台镇所属村庄有上马台、大康庄、小康庄、魏家堡、东刘庄、肖家庄、杜庄、贾林庄、东薛庄、李凤庄、王三庄、董庄、杨家河、西安子、王老庄、北五村、大辛庄、小裕庄等。关于这些村庄的来历,1993年出版的《武清县地名志》,张洪生先生撰写的《武清地名趣谈》,袁泽亮主编的《武清古树名木》,都作了详细介绍。笔者依据上述资料,结合近年报章的记载,重新做了梳理:上马台医院上马台蜈蚣河大桥上马台梅丰路商业街乡村也有足球俱乐部东薛庄的孩子们以姓氏得名者。有12个村庄。大康庄、小康庄: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康姓兄弟两家分别定居在两地成村,哥哥居住的村庄叫大康庄,弟弟居住的村叫小康庄。民国初年,小康庄曾与小裕庄合并称康裕庄。1960年与小裕庄分开,复今名。魏家堡:明永乐年间有魏姓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得名魏家铺。民国初年演化为今名。东刘庄:明永乐年间有江南移民刘姓一家来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刘庄。因在县内重名,1984年更今名。肖家庄:明永乐年间有肖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肖庄。因在县内重名,1984年更今名。杜庄: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杜姓住户于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贾林庄: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贾、林两户居民来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东薛庄:明永乐年间有薛人家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薛庄。因在县内重名,1984年更今名。李凤庄: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李凤一家来此定居成村,以人名得村名。王三庄:明永乐年间成村,有王三官者来此定居,以姓名得村名王三官庄。1948年演化称今名。董庄:明永乐年间成村。江南移民董姓来此定居,以姓氏得村名董家庄,后简称董庄。杨家河:相传,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杨恩旺、杨恩谦兄弟二人扶80岁高龄老母迁移此地定居。迁徙前,兄弟二人本来分居两地,到此处后,为侍奉好老母,兄弟妯娌姐妹合并一家,以期同心协力发家致富,成村后得名杨家合,至清朝中期,同音演化今名。东薛庄街景东薛庄孩子们做游戏因民间传说得名者。有1个村,即上马台。我所知道的有3个版本的传说。其一是“武清万事通”网站上刊载的传说(可参见袁泽亮主编的《武清古树名木》)。原文是这样说的: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民间微服私访。一天,群臣一行人来到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武清、宁河、宝地三县交界处。跟随乾隆皇帝私服的大臣中有一个名叫刘墉(人称刘罗锅子),这个人足智多谋,对皇上忠心耿耿。临行前他曾听内线人禀报,宁河大龙窝一带常有贼匪出没,所以,走到此处时,刘墉就格外小心。他让乾隆皇帝等人到路旁休息一会,说自己到前面打探一下情况。乾隆皇帝及随从人员在路旁等了一个时辰,才见刘墉慌慌张张而来。乾隆皇帝非常恼火,责问刘墉为什么姗姗来迟,刘墉在乾隆皇帝身边耳语:“经微臣打探,得知前面有个村子叫大龙窝,村子里住着一位高员外,此人对朝廷不满。这次听说皇帝微服私访,路经此地,于是勾结了贼寇,全村外设了埋伏准备陷害皇帝。”乾隆皇帝闻听此言,一时不知所措。刘墉忙对乾隆皇帝说:\"前面的村子叫大龙窝,“窝”乃局促之地,陛下是真龙天子,真龙入窝,乃不祥之兆,咱们千万不能往前走了。“乾隆皇帝问刘墉:”依卿之见,那该如何是好呢?”刘墉说:“皇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咱们还是马上离开这是非之地吧。”正说着,只见从大龙窝方向冲出一队人马。乾隆皇帝一看来者不善,骑上马就往回逃。当逃到武清、宝坻交界处,马鞍子掉了。可此时,后有追匪,乾隆皇帝也顾不上许多了,骑在马背上头也不敢回,马鞍子一直在地上拖着,就这样跑了十多里路,一直跑到上马台村东。刘墉气喘呼呼禀报说:”皇上,此地已安全,后面没有追匪了。“乾隆皇帝这才下马,长出一口气。乾隆皇帝一步人马时间休息后,也不敢多停留,准备绕道继续赶路。刘墉赶忙催促跟班人员为皇帝整顿马鞍,扶皇帝上马。这时,发现路边有一土台,台上有一块界碑,乾隆皇帝在侍卫的搀扶下脚踏界碑上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乾隆皇帝到民间这才不平常的微服私访的经历,就把乾隆皇帝脚踏界碑上马的这个村子改叫“上马台”村。另一个版本是杨振关老师撰写的,发表在《天津日报.武清资讯》上。杨老师的文字是这样说的:相传明正德年间,武宗帝沿运河南巡,这日来到一处地方,众臣拦住一褴褛樵夫,打听前面村里可有美貌女子,他们想取悦皇帝,从民间选美。正巧樵夫家有一女,年方二八,绝顶聪明美丽。樵夫知道,如果让这群人进村,女儿的清白就难保了。他想了个主意,上前秉道:“美丽女子哪村都有,只是前面这个村子万岁爷去不得。”皇上一听,问道“我大明帝驰骋江山,臣服九州,一个小小荒村为何去不得?”樵夫不卑不亢地道:“万岁爷勿怒,听小民讲明白就是,此村名叫大龙窝,万岁爷您乃真龙天子,龙怕入窝,所以去不得。听老人讲,前些年就有一个皇帝巡游进村,结果遭了非命。”众臣负有保护皇帝龙体安康的使命,于是纷纷上前劝止,直说得武宗帝改变初衷,由原路返回。樵夫恐皇帝卷土重来,立马进村见庄主,谎称方才遇见一群响马,要来大龙窝抢劫。庄主是当地财主,家大业大,势倾一方,他迅速调集上百名家丁,刀枪剑戟一路杀将而来。众臣哪里会想到后面竟有追兵,深恐寡不敌众,龙体有失,只得策马快奔。武宗帝座下一匹白龙马,人慌马疾,没跑多远,马鞍也从座下滚落于地,又不敢停马整鞍,就这样一气跑了三四里路。见后面追兵退回,这才将龙体请下马整鞍。武宗帝整日泡在纸醉金迷里,哪里经受过这等惊吓,早已面色如蜡、四肢瘫软。歇了会儿,武宗帝竟连马也上不去了,幸好附近有个高台,大臣帮扶着才骑了上去。后来当地人把武宗帝上马的高台称上马台。第三个版本是《武清县地名志》里记载的:“据传明代北王扫北时,被敌军追赶,策马狂奔,跑掉马鞍,到一高台处重新备鞍上马,后有人定居形成村落,得今名。”笔者今天特意到上马台村内进行考察,发现村内街道忽高忽低,高低相差一二米。其中居高部分应当是村内原有的高台,而低处的住宅则应当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去年冬天,我考察过一次上马台,并即兴作了一首,题目是《上马台》:抄录于后供参考。武宗巡幸大龙窝,路遇樵夫故事多。皇帝匆忙骑上马,高台从此变传说。上马台村村委会上马台村庄街景上马台镇居民小区借特殊地物取名者。有1个村,即西安子村。西安子村:是由大王台、小王台、张台、阎台、范台、胡台、岳台等6个台组成。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孙、王、贾、孟等诸姓居民来此定居成村,因原有庵庙一座,得名庵子上,清朝初年改名西安子。另传说,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皇帝被抗清义兵追赶,慌忙逃跑中马鞍子滑下马背,哩哩啦啦跑了有5里之遥,直到上马台村才扶正马鞍上了马,故有“一溜鞍子”(有东安子、西安子两村)之说。又由于当时一村压两县,因在宝坻之西,故名西鞍子,历经演变为今名“西安子”。因特殊事件得名者。有1个村,即王老庄。明洪永乐年间,有一武将王钦者,跟随燕王朱棣靖难,战死后埋葬于此,遂名王老庄。因由数村合并得名者,有1个村,即北五村。北五村是由何庄、杨庄、陶庄、任庄、九河印等5个自然村合并组成。1950年,农户组织召开大会,决定合并村庄,由于五个村均坐落在筐儿港故道北侧,故得名北五村。1984年定为片村。关于这5个自然村,又各有来历。何庄:明永乐年间,有何姓人家首先来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杨庄:明永乐年间,有杨姓人家来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杨庄。入清朝后,有村中无庙不成村的说法,只好借邻村九河印村名,称九河杨庄。另传,明洪武年间,有一牧羊人曾在此建屋搭圈以养羊为业,称羊圈。至永乐年间,有杨姓人家来此定居,改名小杨庄。因在县内重名,村东有一叠道,故更名叠道杨庄。历经演变为今名。任庄:明永乐年间任姓人家来此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陶庄:明永乐年间陶姓人家来此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九河印:明末成村,因位于蜈蚣河以西,且河多支汊而得名。借邻村庙宇得名者。有1个村庄,即大辛庄。大辛庄:清朝初年,从九河印村迁出部分居民在此建新房定居,得名新庄。因清代曾有无庙不成村的说法,故借九河印村的庙宇之名改为为九河辛庄。民国初年改今名。以美好愿望取名者。有1个村,即小裕庄。小裕庄:清朝乾隆年间,赵姓人家从双口(今北辰区)迁此定居成村,祈盼过上富裕生活,取名小裕庄。民国初年曾与邻村小康庄合并称康裕庄。1960年复今名。去年冬天笔者考察西安子村春天的上马台上马台中心小学上马台镇历史悠久,境内拥有筐儿港故道、蜈蚣河等自然文化遗产,有董庄五沙陀墓遗存,2000平方米范围内,曾出土3座砖室古墓,出土灰陶罐、五铢钱等文物。上马台是武清区分布古槐最多的镇,树龄最长者600多年。王三庄村东头郝宝国家的门前有一棵古槐,是燕王扫北时由燕王部下王三官种下的,已有600余年历史了。现在这个村叫王三庄,就是从当初的王三官演变而来的。据村民介绍,过去在这棵古树北边有一座古庙。上世纪60年代,树下变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场。70年代的时候老国槐死了一年,一片叶子也没长,后来又神奇般地起死回生。上马台村高金锁院内国槐,胸径103.5厘米,树高9.5米,树龄在500多年。传说这棵树西边有刘罗锅义子兰邦彥为老母所修建的家宅。每天夏季的时候,大树会发出睡梦人咬牙的声音,每当听到这种声音,不久就会下雨。北五村宋小平门前国槐,胸径102厘米,树高18米,树龄400多年。北五村石又亮房后国槐,胸径60.5米,树高6.5米,树龄400多年。魏家堡村魏世海院内国槐,胸径67.5厘米,树高7.5米,树龄300多年。王三庄村郝振来家门前国槐,胸径78.8厘米,树高10.5厘米,树龄200多年。肖家庄祖纪杨家国槐,胸径63.7厘米,树高7.5米,树龄200多年。北五村袁书平院内国槐,胸径47厘米,树龄在150年左右。杜庄村杜玉昌家的国槐,胸径36.6厘米,树高8米,树龄150多年。杜庄村杜玉岗家国槐,胸径46,2厘米,树高10.5厘米,树龄130多年。上马台村兰树成家院内国槐,胸径41厘米,树高10米,树龄在百年以上。袁泽亮主编的《武清古树名木》一书有关蜈蚣河的记载蜈蚣河大桥蜈蚣河水面美丽的蜈蚣河蜈蚣河水草丰美王毅主编的《武清文物图集》书影《武清文物图集》有关董庄文物的记载《武清古树名木》记载的古树(以下同)王三庄古槐去年冬天笔者考察王三庄古槐王三庄古槐远景保护牌去年笔者考察王三庄古槐所作的竹枝词据武清政协文史委编辑的《御河文化史料》一书载,上马台镇王三庄村南三里许,在民国年间有一个村庄名松隐庄,曾是安徽督军张勋的庄园。张勋为今后前途打算,于1917年在王三庄购得土地30余顷,并选址建立庄园。因张府堂号“松寿堂”,故此庄园也以其堂号首字取名松隐庄,取永远隐居之意。松隐庄占地60亩,庄园建成后,附近的王三庄、韩胜庄、小侯庄、孙庄子、马家口等二十几户无房无地的贫民,便先后被招至此,以租种张勋土地为生。松隐庄地处武清区大黄堡洼,当时常年闹水患,苇草遍地。由于便于隐藏,社会上一些流氓地痞经常在这里出没,祸害百姓。后来张勋复辟失败被通缉,逃往荷兰公使馆避难,无暇顾及这里的土地,松隐庄一带治安恶化,绑票、路劫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1940年春,时为武清县“自卫团”大队长的柳世平,将日益恶化的治安问题归咎于松隐庄的存在,派兵强行赶走庄上所有居民,又一把火将庄园焚毁。松隐庄仅存世22年。《武清古树名木》记载的松隐庄上马台镇大集位于梅丰路、蜈蚣河交口处的农贸市场内。该农贸市场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50余米。市场内有2条东西向的通道,两侧分布着数百个摊位,有服装、蔬菜、土产和水产等。南部为服装区,中部是蔬菜区,北部是土产区,水产区在东部河沿。这个市场规模比较大,市场也比较繁荣。这里的物价好象比上周去的河北屯大集要贵一点,如豆腐丝这里每斤6元钱,而河北屯是5元钱。我问卖豆腐丝的是哪里人,他告诉我是下武旗镇神机马房人。武清豆腐丝主要出产于城关、白古屯镇的东马房,再有就是下武旗的神机马房。从下武旗开车跑六七十里地,每斤价格高1元钱,似乎也是比较合理的。上周在河北屯赶集时,那里的猪肋条肉是每斤9元钱,但在上马台集市上,同样质量的肋条肉则为12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地域差别的原因,另一可能是最近猪肉涨价之故。冬枣大量上市老布鞋很便宜炸蚕蛹、炸蚂蚱,每份10元小个冬枣每斤5元上马台小吃与武清区其它乡镇大同小异。驴打滚每斤7元钱;烤山芋每斤7元;熟田螺小个的每斤8元,大个者的15元;炸蚕蛹每份10元;炸蚂蚱每份10元。潮白河的小河虾比较便宜,每斤只有15元。眼下正是收获旺季,蔬菜、水果价格随行就市,价格基本稳定。西瓜每斤1元,葡萄10元3斤、4斤不等。集市上的服装价格适中,以中低档应节服装为主。在城市里少见的普通布鞋,在这里到处都是,而且价格很便宜,一般在10与15元之间。今天在集市上遇到一个捏面人的手艺人,他原籍山东,姓郭,住在杨村,每天追集捏面人。他捏的面人,既有孙悟空、猪八戒等传统人物形象,又有时髦的动画片里的艺术人物,无论是哪一类面人,都能做到形象逼真,活龙活现,令人爱不释手。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他捏的面人只卖10元钱,比市区便宜很多。除捏面人的艺人外,还有两个吹糖人的小贩,每个糖人售价3元,但吹糖人的艺术性较捏面人的略逊一筹。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经济,整洁的村庄,繁华的街市,这是我对上马台镇考察后得出的印象。祝福上马台,祝福上马台人民!潮白河大个的田螺每斤15元小个的田螺每斤8元集市一角鲜猪肉肋条每斤12元集市服装区集市服装以中低档为主潮白河河虾每斤15元饮食区烤山芋香味扑鼻民间艺人郭先生的面人郭先生现做现卖每个面人10元,供不应求本文作者侯福志,微信号dkjhfzh2009。希望与父老乡亲就上马台镇历史文化进行深度交流,并欢迎纠错。作者:侯福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YVX1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