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感悟投资感悟:“爱”上自己的股票又何妨?

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 我们人生在世,随着年龄的渐长,常常会突然顿悟世间流传下来的一些世俗的教诲全是错误的,还需要自己推倒重来,进而建立自己的人生新认知。可以说,人生的成长过程,常常就伴随着这种“证伪”的过程。人生的处世经验是如此,我发现
原标题:投资感悟:“爱”上自己的股票又何妨?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我们人生在世,随着年龄的渐长,常常会突然顿悟世间流传下来的一些世俗的教诲全是错误的,还需要自己推倒重来,进而建立自己的人生新认知。可以说,人生的成长过程,常常就伴随着这种“证伪”的过程。人生的处世经验是如此,我发现投资也是如此。比如,在我投资的早期(就是今天也常有这种说法),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看似很有经验的人告诫说:千万不要爱上你的股票。如果你是一个短期的频繁的交易者,我想这大抵是对的;然而,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者,我看这话真是谬种流传,害人不浅!其实,“爱”上自己长期持有的股票又何妨呢?我们知道,对于投资者来讲,股票绝不仅仅是一种纸片式的权证,它实则代表的是背后的企业实体,我们买入哪怕是100股,也是买入它的一部分股权、一部分生意。既然是企业实体,且是我们心仪这家企业才去投资的,如果你不是喜欢上,又如何能够做到长期持有呢?——我在很长时间内,就因为这句“警言”而常常有这种轻微的“精神分裂”症状,因为明明对自己的长期组合很喜欢,甚至有时打开账户,看着全部是红红的丰厚回报,对所持的企业的那种喜欢、欣赏之感、幸福之感就油然而升,可是突然有时头脑中就冷不丁地冒出这句“千万不要爱上你的股票”的警言。自己有时突发奇想,是不是要将这句“警言”贴在脑门上时时提醒自己呢?你说,这是不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状呢?自1934年,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横空出世以来,价值投资虽然一直算不上投资界的大众主流,但是经过众多大师们的薪火相传,至今已经形成了很为完善的投资理论、投资体系。当然,就像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一样,虽然它们都出自于同一根系,但是在枝蔓上又表现得娜婀多姿,各有千秋。比如,有原教旨主义的格雷厄姆式的拣烟蒂派,有低市盈率投资法的约翰-聂夫派,有菲利普-费雪的成长派,当然,集大成者,还当属于巴菲特-芒格派。无论这个大家庭中的哪一派,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种价值实现的过程常常是以长期持有为表现形式的。如果说,那种“拣烟蒂派”、“低市盈率派”还算有点“冷血”的话,比如,估值较高了,或者到了自己的预期位置,感觉到无利可图了就抛弃“另图新欢”,那么作为长期持有派,如果对自己所持的股票(企业)总是有一种反感、厌恶、冷血心理,又如何“长持”得下去呢?对于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做法,至少我本人是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巴菲特-芒格式投资,一向倡导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长期持有,更是需要付出自己的一些感情成份的。实际上,我们阅读巴菲特历年写给股东的信,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巴菲特年年在致股东信里,对自己所持有的企业商业模式、产品与服务,以及它们的管理人,常常是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比如,巴菲特每天坚持喝五灌可口可乐,赞美说这是“上帝之泉”,对B夫人的赞誉说:“宁可与大猩猩摔跤,也不与她竞争”。诸如这种赞美,或者说这种带有巴式独特幽默风格的赞美之词,真是太多太多了。对于这些赞美之词儿,我想每一个巴迷均可以信手拈来。这些赞美之词,莫非仅仅是出于广告宣传(巴菲特一向有商人的精明,常常不失时机地将其所持企业的产品时不时地做一下宣传),或者是出于管理上的安抚之需要吗?我想,绝对不是的,而且在这些言谈话语之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巴菲特对于自己的所拥有的企业,以及它们的管理者付出的是真感情的。其实从这一个侧面,我们也能够理解,巴菲特为什么总是说自己对喜欢的企业是“永远拥有”(当然他也有不少卖出)!当然,说到这里,有投资者会说,我们怎么能够与巴菲特-芒格相比呢?他们的投资,特别是他们中后期的投资都是以收购企业为目的的,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些企业是拥有控股权的,就是不具有控股权的投资,如从二级市场上的直接买入,其对企业的影响力也是普通投资者难望其项背的。但是,按照巴菲特-芒格理论,实际上买入一家企业的股票,虽然有控股权与非控股权之别,但从根本点上确实没有什么不同的,我们即使拥有很少的数量,也是要当其股东、拥有其一小部分股权的思想出发的,而这才真正算得上聪明的投资。所以,其间的事情看来并不是如此简单。近来,我重新翻阅了国内著名的巴菲特研究专家刘建位先生的一篇文章,突然有些顿悟。——本人向来有收藏一些好文章的习惯,并时时拿来重温,这种方法反而有时更容易有新的感悟。这篇文章在2013年3月30日,曾刊载在第一财经日报上,题目是《巴菲特之道很简单,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做到?》(他的新浪博客中也有载)。在这篇文章中,刘建位先生说,“我研究了十四年巴菲特,在央视讲过10期《学习巴菲特》节目,写了8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在全国各地多次演讲传播巴菲特,可是我却发现:尽管巴菲特投资业绩极为成功,投资策略很简单,易懂易学又易做,可是只有很少的人真正学习巴菲特、真正做巴菲特。”刘建位先生甚至“实话实说”,坦诚“我本人学了这么多年巴菲特,很多方面也做不到”。这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说,他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才稍有所悟:“原来我们行动的真正驱动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感性。要想深度改变,情绪力量是关键,情绪上真正接受,才能逐步改变,习惯成自然。”他说:“人的大脑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系统,如同象与骑象人。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我们人的大脑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一个系统,而是分成两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我们称之为情绪的一面,是人类本能中的一部分,能够感知痛苦与压力;另一个是理性的一面,也称之为反思性系统或者自觉性系统,用来考虑、分析并且展望未来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的比喻最为形象:情绪系统如同一只大象,理性系统则是这只大象的骑象人。这位骑象人坐在大象的背上,享受支配权,看上去像是大象的主宰者。但是事实上,这们骑象人的控制权却是一点也不稳固的。陆地上最重的动物大象体重6000公斤,相当于体重75个体重80公斤的骑象人。每当这只重6吨的大象不愿意按照他所指出的方面前进时,这位骑象人就会完全失去控制权,被大象彻底打败。对于我们绝对大部分人来说,大象打败骑象人,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明明知道快要考试了,却还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我们明知需要减肥了,还是会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不多说了,你懂的。”在这篇文章中,刘建位先生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不但要在理性上认可还要感性上接受长期投资——有爱才能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有爱”,不就是要爱上你的投资企业吗?我们看,巴菲特凡重仓持有的前提就是先“爱”上它,同样,我们要想长期持有一家企业,也要这有种感性上的爱,这其间不需要你伪装成冷血动物,反而需要我们慢慢地培养感情,甚至喜欢上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喜欢上这家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喜欢上这家企业的管理文化,而对其管理者自然也要带上几分欣赏与敬佩!如是,我们这个“骑象人”,才不致于完全失去对“大象”的控制权,反而更容易指挥“大象”向正确的方向移动。在我个人的投资体系之中,经过多年悟道,曾总结出这么一段话:“最适合个人投资者的理念是:用自己闲置的资金,尽可能多地买入自己能够看得懂的、喜爱的、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优秀且低估的企业股权,而且一旦拥有了就要以年为时间单位持有,就要耐心地陪伴她们尽可能长的经营时间!”细细地剖析,其中就有“喜欢”、就有“爱”的成份。比如:长期持有格力电器,自然就要喜欢这家公司的空调产品,比如,自己家的空调就是清一色的格力,自己使用的手机也是格力二代。对于董明珠,似乎舆论褒贬不一,然而在我看来,董明珠这样的企业家反而是中国最为稀缺的优质资源,她甚至让我有意或无意地想到巴菲特笔下的B夫人。进一步说,格力电器这样优秀且具有良心的企业,从来没有亏待过一个长期持有的股东,相反,上市这么多年来反而改变了很多个人长期投资者的财富命运,这样的企业你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不去喜欢呢?!长期持有贵州茅台,就会从内心里欣赏这种无法复制的、稀缺的商业模式,喜欢其固本守道的茅台文化。业余时间的朋友小聚会,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当起茅台酒文化的义务宣传员。有条件的,还可以像那些资深茅台投资者一样,每日或独酌茅台一杯,或常常与友人相邀,品尝茅台,把酒言欢,不亦人生之一快事,何乐而不为呢?!长期持有同仁堂、东阿阿胶这样的百年品牌、千年品牌,自然对其深髓的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对这些企业精益求精的极致工匠精神格外欣赏。“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具备这种厚道、地道、人道文化基因的企业,才容易打造成百年老店,对这种宗教虔诚般诚信的企业又为什么不喜欢呢?!长期持有复星医药、康美药业这样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喜欢其具有帝国思维的管理层,喜欢它们所具备的那种进攻性的狼性文化。众多企业的兴衰史告诉我们,拥有激励英才创业的灵活激励机制与高效共赢的合伙创业平台,对保持一家企业的强大生命力、竞争力,更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投资者作为小小的个人,力量是十分渺小的,甚至可以渺小到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与这些长期成功者、优秀者为伍。当你发现了具备这样管理层的企业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不喜欢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具备感性上的喜欢,感性上的爱,有时确实是一种莫名的强大力量(想一想,我们对于子女之爱,对于家人之爱,对于朋友之爱,而且还很乐意地为他们付出,就知道这种力量的威力之大)。而这种力量,实际上是来自于你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碰撞。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有些人我们一见如故,而有些人长时间相处,可能也永远感觉着是“熟悉的陌生人”,何也?从根本上我认为还是价值观是否相同的问题),当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引起深深共鸣之时,你才会有意或无意地去选择它,不仅在理性分析上认同,在感性上也会慢慢培养一种喜欢、欣赏之情。比如,在我自己的投资经验中,有一种战略性买入法,即一旦我认同了某家企业,以及它的市场报价,可以先少许买入,如此便更会倾心尽力去研究,如果越研究越喜欢,再择机加重买入,我名之曰“先结婚后恋爱”买入法。我个人体会,有了这种感性上的莫名力量,也有助有益于我们在凄风苦雨的市场恶劣环境下与企业风雨兼程,淡定坚守,挨过严冬。当然,凡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知道的,价值投资从某程度上也更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我们对于自己所持企业再喜欢,也是建立在清醒的理性之上的,而不是那种“溺爱”,那种“糊涂的爱”。形象一点说,价值投资要常常用理性的缰绳,牵住自己感情的野马,进而不让自己被稀里糊涂的爱冲昏头脑。最后,再扯稍远一点的话题儿。即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价值投资与基因有关。正像塞思-卡拉曼所比喻的,绝大多数果蝇都是向光的,只有极少数的果蝇不向光。向光的果蝇都容易去扑火,不向光的果蝇则不会去扑火。价值投资者就是不向光的果蝇。对这种“基因决定论”的观点,我一向半信半疑。之所以半信,是因为价值投资确实与人的天生性情有关,良好的投资理念、优异的投资技巧固然重要,然而合适的性情更重要。正像芒格所说的,有的人天生的性情就是按捺不住,就是忧心忡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之所以半疑,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也一向有着正心、修身的传统,从孔子的“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到明朝的王阳明心学,再到清朝的曾国藩这样标准的封建士大夫,确实也有着众多的“正心、修身”的成功范例。这些成功的范例也说明,我们人类的大脑并不是像动物那样仅仅机械地、本能地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的,我们是能动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而从人的大脑本身来讲,也是可以后天被改造的(那些邪教、那些搞传销的,还可以用一套理论说教给人洗脑,这从反面论证了人脑的可改造性)。当然,这个“被改造”的前提也是出自于真心的热爱,真心的喜欢。因为,只有我们真心地从内心热爱、真心从内心喜欢价值投资,你才会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地去研究、去学习,不仅不以为苦,反而还以为乐(据专家研究,这样大脑中就会产生“舒适区”,而这个舒适区就像你喜欢打球、跳舞、跑步一样让你快乐享受、乐此不疲),经过自己一番学习与内省的功夫,虽然命中注定不可能与大师们比肩,但是也完全是可以达到一定层次与境界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zKo6e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