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和张家口发展潜力贵州大同古镇,教你挖掘一颗竹子的潜力

大同古镇,位于贵州省赤水市赤水河畔,濒临大同河,故名。这里,明末、清初时曾经是水路货运枢纽,往来客商不断,商市繁华。从码头建设、古镇街道与古建筑都可以领略她昔日的风采。 也许是地处偏僻的缘故,古镇遗迹保存完好,住家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安宁祥
原标题:贵州大同古镇,教你挖掘一颗竹子的潜力大同古镇,位于贵州省赤水市赤水河畔,濒临大同河,故名。这里,明末、清初时曾经是水路货运枢纽,往来客商不断,商市繁华。从码头建设、古镇街道与古建筑都可以领略她昔日的风采。也许是地处偏僻的缘故,古镇遗迹保存完好,住家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安宁祥和景象。徜徉在这古色古香的古镇街道上,浓郁的耕读文化,淳厚的乡民性情,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历史中,好不让人怀古追思……大同古镇——这是一个宁静而安详的小镇,几千年来,就这么安静驻守在大同河畔,古镇建于明末清初,但却是有着2000年历史的盐茶运输码头。据史料记载,大同有人类居住历史可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离大同2公里的马鞍山发掘出的21座西汉末至东汉初古岩墓群佐证了这一记述。同时,崖墓中清理出的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盐罐、碗、碟、动物俑、人物俑、钱币等物品,述说着远古大同农事商贾的繁盛景象。此外,在古镇老街上半场,大同河边的一快巨石上,至今尚存完好,一个用钝器修硺(石块碰撞)而成的洞穴,据说该洞穴是古人为存储粮食而修硺,加上不远处的古井,足以证明其人类居住历史。“大同以前叫大洞场,就是因为这个石洞而取的名。”古街的老人都这样说。又有人说,大同河上激流飞瀑很多,当地人称激流飞瀑为“洞”,所以镇名为大洞场,民国期间才改名为大同镇。据了解,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考古学家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古镇房屋以街道为建筑的纵轴线和横轴线串架接庐紧连延续,相向一字排开。建筑材料采用木材、杉皮、小青瓦、丹霞石,竹子等多种自然和人力加工的材料,沿大同河边修筑的吊脚楼由形体、质地、色彩、不规则对称等构成古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在黄金分割、体的尺度、透视的夸张、色彩的协调与互补的序列组合中的敞闭、韵律、穿插等,都存在着传统建筑的一定的客观法则,充分发挥出古代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综合能力。而真正让大同凸显出聚居价值的,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同临大同河而建,下溯几公里即连接赤水河,沿赤水河下行数十公里,便是古时西南地区的生命水道长江。正因为此,宋元以来,大同就成了川盐入黔和黔茶出山的重镇,黔边一带的食盐绝大多数由这里吞吐,舶来文化和黔地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换,然后流向贵州腹地和长江沿岸。大同古镇“三宫一庙”古迹里清晰的记载着这种繁盛。《光绪增修仁怀厅志》记载:“天后宫在场中,闽省人修建;万寿宫在下场依山,豫省人修建;禹王宫在下场,楚省人修建……足壮观瞻。”可以想见,当年的大同,身着不同衣衫,操着各种口音的商旅南来北往,或奔波在用丹霞石铺成的街面上,或羁住在临河的鸽笼式吊脚楼中。而这些他们曾经踩踏过的条石和旧居,至今仍原样保留着。就在大同的古街上,用于川盐货物吐纳的“大同运输社”也景物依然。商业的博兴也以文化的形式被固定传承了下来。今天的大同还在日常生计中沿袭着这些文化符号,码头、茶馆、木门面,楹联、古语、江号子,都还实实在在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据介绍,目前大同镇送财神、请年酒等古民俗尚有5个,至今还流行在大同人口里的古语用法高达数百条,独有的民间谜语、谚语、歇后语、报路号子、风情山歌就超过800条,而12副趣联楹联至今还镌刻在山门古庙前。而就在古镇上,贵州第一个党支部“赤合支部”的旧址历历在目,贵州第一次红色暴动的山麓站在镇子上就能看见。站在古码头,用于拴船的巨大石块上的勒痕与沿河两岸纤夫们用赤脚磨出的坑道,会让人瞬间穿透历史。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QNq8w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