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道德经二十七章辩疑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段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段文字的疑惑要从最后一句谈起。虽智大迷,通常均解为:虽智却大迷。这样翻译过来是: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虫。对于这样的理解,至今尚无明确置喙者。何也?无非因其师必贵,资必爱之固不容置疑也。然景龙碑、韩非之《喻老》均以“智”为“知”,帛书亦然,甲本作:“唯知乎大眯”,乙本作:“虽知乎大迷”。乎,语气词,在动词之后,故知“知”“智”古意相通,此处当不相通,“知”当是知道之“知”当不能理解为智力之“智”。这样一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这样的观点,虽知道是大迷,于常理为惑,却是妙要所在。众学者皆不能理解“不贵其师,不爱其资”是妙要的观点,故强行断“虽知大迷”为“虽智则大迷”,以图语义相反,以合俗尘通识。那么老子有没有另外的深意呢?下面需要研究的是“善”的问题。文中之“善”是“善于”的意思,还是“好”的意思?按照通行的解释,除“善人”外,其余均作“善于”解。实际上解为“好”或“善于”,于“行、言、数、闭、结”而言,语义均通,意思感觉也差不多,然细细体会,各种差异了然。言“善于”者,如:“善于行,无辙迹。”者,思于无迹,有心于行。而“好的行,无辙迹”者,无心而任自然也。道德经二章有言:“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心之善不善,以其干于名利也。因而此处“善”当是好的意思为佳。至于“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句中之善,或以为此当为“善于”无疑。而帛书甲本此句为:“是以圣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QayDw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