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木头城东阳女以刀为笔木头雕出客家风

木雕师徐缪芳雕刻着最新的作品“咏梅”。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妈妈,你快过来看,这里好壮观。”一位小女孩拉着母亲跑进客家小镇天真居原创设计工作室时,徐缪芳正拿着扁刀在一块2米多长的木板上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梅花的花瓣。在长颈灯的照耀下,她
原标题:东阳女以刀为笔木头雕出客家风木雕师徐缪芳雕刻着最新的作品“咏梅”。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妈妈,你快过来看,这里好壮观。”一位小女孩拉着母亲跑进客家小镇天真居原创设计工作室时,徐缪芳正拿着扁刀在一块2米多长的木板上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梅花的花瓣。在长颈灯的照耀下,她左手撑着下俯的身体,右手拿刀用力地一刀一刀刻画着,手边放着各种尺寸的圆刀、扁刀、三角刀,完全沉浸在雕刻的世界里,此时她的工作室围满了欣赏雕刻作品的群众。徐缪芳是浙江东阳人,受到东阳木雕氛围的影响,她自小就想成为一名木雕师傅。初中毕业后,她辗转多地,学习不同流派的木雕技艺,并取各流派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同为木雕师的丈夫来到梅州,被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的热情吸引,决定定居此处,并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新客家人”。多年来,徐缪芳以刀为笔,在一桩桩木头上留下客家文化。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因喜爱而坚持成为木雕师里的“珍稀物种”天真居原创设计工作室位于客天下景区的客家小镇里,小小的工作室里摆了近百件木雕工艺作品。恰逢周末,工作室里挤满了来参观的游客。徐缪芳穿着宽松的T恤和长裤,与游客们讲述木雕作品的内涵和灵感来源,手部划动幅度极大,豪爽而不拘小节。中等身材,皮肤白皙,她笑称可能是因为江浙一带“水土养人”,所以那边的女子普遍皮肤较白。“皮肤是雪白细腻的,但我这双手就粗糙且粗壮了。”因常年握刀,徐缪芳的双手比一般女性的手大了许多,且右手比左手大一圈,手指头比手指底部更粗,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很少有女性学雕刻,就算学了也因为太辛苦而中途放弃,女性木雕师都被称为\"珍稀物种\"了,我是真心热爱这份事业,所以一直坚持。”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出生、成长于东阳的徐缪芳说,那里木雕氛围极其浓厚,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家木雕厂。她出生于1975年,小学时,每次春游、秋游,老师都会带着他们到木雕厂参观,她看着木雕师傅拿着刀不用看,都能熟练地雕刻出精美的作品,惊叹而佩服,心里暗下决心,也要成为一名木雕师。初中毕业后,徐缪芳来到一家技校学习木雕技艺,既有天赋又勤奋的她很快成为班上的拔尖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被派到工厂里工作,每月拿到40元的工资,这让她内心有满满的成就感。从技校毕业后,徐缪芳辗转福建、上海,学习不同流派的木雕技艺,在上海时,与同为木雕师的蒋向华结识并结婚,他们一同走过了国内许多地方,接触不同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艺术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每个流派虽然内在原理相似,但都各具风格,学习不同流派,不仅让我们掌握多门技术,也是希望将它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风格。”徐缪芳说,一般而言,打胚阶段需要较大的力气,多为男性从事,而修光需要更为细致的工作,更适合女性,她与丈夫的搭配形成了完美的组合。这对“木雕侠侣”在人生和工作上结伴,雕刻出一件件瞩目的作品。钟情客家风扎根梅州雕刻客家元素作品从工作室对面的小山坡向上攀爬,来到雕琢天下工厂,工厂里摆放着众多的木雕及丰顺石雕作品。几位工人正在两个长7米,直径1.5米的木桩上雕刻。徐缪芳说这两个正在雕刻的作品分别以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梅州足球之乡为主题。事实上,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一直是天真居工作室木雕作品的主题。虽然辗转国内多地,但徐缪芳夫妇还是选择在梅州定居。来到梅州也是因为木雕的“牵线搭桥”。2008年,徐缪芳与丈夫在家乡东阳开了木雕工作室,并陆陆续续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一位山东商人邀请他们制作主题为“锦绣河山”的作品,木桩高6米、宽4米,经过近10位师傅1年多的打造,终于完成,作品上浓缩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个近两层楼高的作品在杭州的东阳精品展上展出,获得了巨大反响。徐缪芳与丈夫在业界一时名声大振。一位梅州商人在看到“锦绣河山”后,将自己收藏的木头照片交给徐缪芳夫妇,他们开始着手策划主题为“中华颂”的作品。“当时这位梅州商人给我们的木头9米高、1.7米宽,重达30吨,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挑战。”徐缪芳与丈夫带着工作室的人一同来到梅州,着手雕刻。这一留便是3年。3年后,“中华颂”面世,并获得了东阳2012年工艺美术杭州大展特等奖。作品完成后,即将离开梅州,徐缪芳略显不舍,她已深深被客家文化吸引,被客家人的热情感染,她与丈夫商量做出一件与客家文化相关的作品,留下纪念后再离开梅州。1年多后,大型屏风“客家园”创作完成,并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对客家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后,徐缪芳更离不开梅州了。于是她与丈夫将东阳的工作室关闭,在梅州重新开设工作室。去年,他们还将在老家的两个女儿接到梅州读书,决定长久定居于此,成为“新客家人”。“梅州还是很多人接受木雕的,有很大的市场。我们也觉得客家文化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地方。”徐缪芳说。学无止境用心赋予作品“灵魂”徐缪芳的家里,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正在课桌上练字,旁边摆放着她的绘画作品。拿着女儿的毛笔字帖,徐缪芳脸上露出的是抑制不住的骄傲神情:“二女儿上了10天的书法课就能写出这样工整、大气的字,她的书法老师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天分的学生。”徐缪芳说,大女儿已上高二,学的是美术专业。“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都很喜欢美术、书法。无论他们未来从事哪个职业,因为有绘画、审美的基础,家庭的沟通就比较顺畅。”徐缪芳说,艺术都有个共同点,需要学徒有一定的天赋。“经常有人问我们,木雕要多久能学成,我的回答是可能一两年,也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了,他们就被吓走了。”徐缪芳说,早年她与丈夫也曾带出过几个徒弟,而今学习木雕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雕琢天下工厂里的师傅都是从东阳请来的,而且年龄都偏大。”除了执着于木雕技艺外,徐缪芳与丈夫还醉心于木雕收藏。“一开始,瓷器呀,玉器呀,但凡喜欢的,什么都收,也曾上当受骗过,后来就收心专搞木雕收藏了。”来梅州后,他们每周两三次去梅城江北的梅州市客家古玩城和江南康居路古玩街“淘宝”。在他们家里,随处可见淘回来的古董。“像你坐的这张椅子就是清代早期的太师椅,应该是当时顶级工匠制作,苏作或京作都有可能,是2012年我从兴宁的古董店淘得。”徐缪芳的丈夫蒋向华指着记者坐着的椅子说。至目前,他们家里已收藏有木家具、古建筑木雕构件(如牛腿、雀替、大梁、门窗)、屏风、床等共1000多件。“热爱木雕所以也热爱木雕收藏,了解古人的木雕技艺。”徐缪芳说。徐缪芳的木雕作品注重整体性和叙事性,追求工和艺的完美结合。她说,当今的“工”——技术已经借由机器发展到了高峰,而一件作品中最核心的“艺”却被人们忽略。“纯技术的部分,只需要坚持练即可达到较高水平,但是用作品来完整地表述主题却不是人人能做到。”徐缪芳认为,追求艺术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她将学习更多技艺和文化知识,让作品拥有叙事的“能力”。作者:南方日报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XeDMr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