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锐气不减高适:最高层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锐气不减|文艺

作者:洞见Neo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命运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等待一场厚积薄发。 01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公元747年。 一首《别董大》传遍了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此时——
原标题:高适:最高层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锐气不减|文艺作者:洞见Neo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命运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等待一场厚积薄发。0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公元747年。一首《别董大》传遍了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李太白已经化身诗仙,《将进酒》、《蜀道难》、《清平调》……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王摩诘业已然成佛,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辋川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凭借一曲“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大唐流行音乐榜”上的常客。而这首《别董大》的作者高适,大V加身的时候,已经43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早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大叔,但是这个大叔有点帅:45岁之前,他穷困潦倒,一度乞讨为生;45岁之后,他平步青云,开挂似的奔向人生巅峰。高适用一场华丽的人生逆袭告诉世人:一个人最高层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仍然锐气不减。02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不满二十岁的高适,满怀着闻达于天下的野心来到长安。高适是“苦孩子”出身,家里穷得一塌糊涂,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和几亩微薄的田产,得以完成学业。但他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史书评价其“胸怀大志,有游侠之风”。别人问他,家里都穷的快揭不开锅了,读书有什么用?他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有人笑话他,一个寒门子弟整天做白日梦。他反诘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说的大概就是高适这样的人吧。可惜,他最终还是落第了。苏缨在《大唐诗人往事》中写道:“唐朝是科举的天下,科举是人脉的天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别说“屈指取公卿”了,高适连一个稍微有身份的人都没能见到。眼瞅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李白、王维,都已经功成名就,就连同样出身寒微的王昌龄,也飞上枝头变凤凰了。人到中年,高适依然一身布衣。这样的境遇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恐怕早就要考虑改行了。但他高适,决不改“闻达天下”的初衷。“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有时候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必须向邻居“乞讨”才能过活。就算这样,他仍旧坚持躬耕苦读。科举的失利,生活的苦难,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意气,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03公元749年(天宝八年),高适已经45岁。此时他已经从那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熬成了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睢阳太守张九皋终于发现,在他眼皮子底下呆了很多年的这个农夫,居然是一颗沧海遗珠。于是,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大唐帝国的一次“自主招生”,获得了平生第一场功名。然后被分配到河南封丘做县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高适以为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梦想成真,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梦碎的声音。“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日复一日的程序化工作,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拍马屁”不是他的特长,更别说让他鱼肉乡里了。“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应如此。”当他回家向家人说起自己的痛苦时,竟然连家人也劝他随波逐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正直善良的诗人最不能忍受的,于是高适转身离去,没有半点犹豫。放弃好不容易过上的安稳生活,扔掉人人羡慕的公务员的铁饭碗。这样的抉择,对于一个在苦难中好不容易爬上岸的人来说,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底气才能做到啊。很多貌似成熟的人,就像没有成熟就落到地上的果子,看似成熟了,实际上是被虫子咬了,烂了。人到中年,需要成熟,但成熟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真正的成熟,是内心的澄澈通明,有说“要”的勇气,也有能说“不要”的底气。即使是个中年人,也是一个有锋芒的中年人。04有人说,“写字楼里如青楼,不许楼里到白头”。年龄是挂在每一个职场中年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别说人均寿命更短的古代。一个人生上半场都快走完的中年人,辞职以后还有什么作为?高适的回答是:当兵。从官场退下,高适刚巧赶上安史之乱。唐朝的诗人,除了写得一手好诗,很多都练得一手好剑。李白算一个,高适也不差。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那些年,高适读的书里面可不仅仅是经史子集,还有兵法修列。在大军溃败、主将投降的情况下,高适独自杀出重围。当着皇帝的面陈其要害,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华。此后十多年,他在大大小小的平叛战争中屡立战功,从一个诗人终成一代名将。三代皇帝对其恩宠备至。玄宗任命他为侍御史,肃宗让他出任蜀州刺史,代宗更是让他执掌剑南,加封渤海县侯。《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当高适意气风发地在中年之路上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李白被赐金还乡;王昌龄客死他乡;就连小他十几岁的杜甫,也守着一间破茅屋,迎来凄苦的晚年生涯……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命运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等待一场厚积薄发。没有数十年的苦读,高适无法成为一名名传千古的大诗人;没有冲破重重艰险对理想的坚持,他也不可能完成封侯拜将的传奇。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中年人真正的成熟,并非一味地隐忍,而是心有所向,心有所持。05高适,字达夫。“适”的意思是“往”,“到”。名与字相互映照,就是“到而能达”的意思。以吾之名,冠吾之志。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往无前的模样,纵使人到中年,依然锐气不减。纵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文章系转载,如对版权有疑问,请后台联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mkvOw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