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竖着写字【国学知识】古人为什么竖着从右向左写字?

如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古代的事,很多都非常匪夷所思,比如写字。 古代人写毛笔字时,从来都是竖着从右向左写,和今天的人刚好相反。 难道他们不怕右手把已经写好的字给掩盖住,或右手腕、衣袖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么? 答案是:不怕。 因为他们写字时
原标题:【国学知识】古人为什么竖着从右向左写字?如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古代的事,很多都非常匪夷所思,比如写字。古代人写毛笔字时,从来都是竖着从右向左写,和今天的人刚好相反。难道他们不怕右手把已经写好的字给掩盖住,或右手腕、衣袖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么?答案是:不怕。因为他们写字时要提腕,甚至要用左手管住右衣袖。可即便如此,还是会造成很大的不方便,但古人却一直如此坚持了千百年,其中有什么非坚持不可的理由吗?有,而且很多。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竹简上写字形成的习惯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呈狭长型,自然得一路向下写,单片写好后再用绳串起来卷成册装订。你可以把每一条竹简想象为一根很长的冰棍棍,把它们穿起来卷上,就是简册。那为何是自右向左呢?因为左手拿简,右手执笔,写完便一根一根的从左向右边推去,并且排好,左手再去拿新简。如此一来,桌面空间便可以得到充分运用,不至于将新简和已写好的竹简弄混淆。汉字的特点和人的书写习惯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成字的美观。左起为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虎溪山前汉简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古人以右为尊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不过,在不同朝代,左右尊卑是不定的,周秦汉时期我国就以右为尊。高级职位称右职;崇尚武功称右武;崇尚文治称右文;豪门大族称右族、右姓;皇帝的贵戚称右戚;太学称右学;“左迁”代表贬官;“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方便阅读请大家想象一下自己手里拿了一卷竹简,然后在下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阅读:1.左手持竹简,右手一点点拉开阅读,看过的部分用右手卷起来;2.右手持竹简,左手一点点拉开阅读,看过的部分用左手卷起来。阅读的前两步左右手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是最后一步(即把读过的竹简卷起来)需要很高的手部灵活性,考虑到人普遍是右撇子,所以会选择右手卷竹简,那么书写就只能从右向左了。跟在石头上刻字有关阿拉伯文、希伯来文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据说这与古代人在石头上刻字有关。古人刻字对于一般人来说,左手拿钎子,右手拿锤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从右向左的。为了方便人的左脑主管语言逻辑,而脑与肢体是交叉对应的,所以多数人右手写字较自在。人类发明高脚家具是后来的事,此前要写个字,必须左手执简,右手执笔。右手写了一竖行,左手放一点,竹简垂下一点,正可以凉干刚写好的字。所以,古人从右向左写字,是为了方便!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你说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方式,是为了适应简牍这种书写材料而形成的,那纸张出现以后,人们的书写方式为何不跟着改变?很简单,人们习惯了左行。王羲之《兰亭集序》汉字书写形式的形成年代最迟至西周已成定例,千百年定下来的老规矩,岂是说改就能改的?此外,书写方式决定了阅读方式,就算人们知道从左向右写或许更方便,但打开书眼睛便往右瞟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因此,历史上,也没有哪位叛逆青年或哪家印刷小工坊会走如此“非主流”路线,他们也怕写印出来的书没人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遵循国际惯例,汉字的书写顺序正式变为由左至右,竖向书写。1954年起,学生课本正式变为由左至右,由上到下横排印刷。这个习惯也一直沿用至今。(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文来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GV2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