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子郑板桥:两首诗,一园竹,无悔人生品格高

郑板桥:两首诗,一园竹,无悔人生品格高 郑燮,即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后来以请赈灾饥民得罪上
原标题:郑板桥:两首诗,一园竹,无悔人生品格高郑板桥:两首诗,一园竹,无悔人生品格高郑燮,即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后来以请赈灾饥民得罪上司,乞疾归,一辈子最高仕途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一生有很长时间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是绘画方面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特别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画竹更是独步古今,喜将款题于竹石间,曾自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郑板桥上面的一段话,是在说他的画(主要是竹子)和书法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其实郑板桥的诗歌也非常了得。书法和绘画不是专业人员,很难看出作者的内心和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等等,但是通过郑板桥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郑板桥的人生和精神品质。我总结了郑板桥两首诗,我觉得这两首诗写尽了郑板桥的人生,是郑板桥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其一,《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喜欢画竹,对竹子的精神深有观察和体会。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诗,意思是:竹子生长虽没有肥沃的土壤,但凭一股坚韧劲和倔强气,经受住了种种磨砺和考验。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咬定青山”,树立坚强的信念,甚至信仰。其二,《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幅竹子图上的题画诗,意思是: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梅兰竹菊被古代文人称为“四君子”,因为它们都代表了高洁的品质,让无数文人为之倾心并引以自喻。在中国文人画史上,郑板桥更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主要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萧萧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的是民众的生活状态。郑板桥的两首诗,其实就是他一生精神品质的概括,甚至也可以说是郑板桥的小小自传了,第一首是写他“穷则独善其身”的情况,也就是人生“失意”时,就是他不做官的时候的精神品质,主要是做人和治学方面的心志;第二首是写郑板桥在知县任上时候的状态,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他的表现,算是人生“得意”时要坚持的信念。如果把郑板桥这两首诗歌弄懂,深刻体会里面的高贵品质,并且用此两首诗来时刻提醒鞭策自己,则人生虽然不能取得成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就像郑板桥一样,虽然他很多志向得不到伸张,但他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人生。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郑板桥就是:两首诗,一园竹,无悔人生品格高。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bpv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