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排名最成都|走进非遗文化系列之四川竹琴

走进非遗文化系列 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距今25000年前就开始出现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历史的洪流滚滚前行,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
原标题:最成都|走进非遗文化系列之四川竹琴走进非遗文化系列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距今25000年前就开始出现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历史的洪流滚滚前行,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还等什么?快和小编一起走进精彩的“非遗”世界,看看咱成都有哪些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四川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2008年6月7日“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特色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出时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发出铿锵清脆的音韵。四川竹琴又分“扬琴调”和“中河调”两大流派,前者又称成都派,其创始人贾树三广泛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的优点,经过改良,形成唱腔丰富,表演细腻,韵味醇厚的演唱特点。(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最早的四川竹琴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随后,贾树三创造了一人多角的单人演唱形式,可坐唱、站唱、走唱,其演唱形式具有十分自由的特点,在唱腔和调式上吸纳融合了四川扬琴调和其他剧种曲种以及民歌小调的唱腔调式,形成了独特的委婉流畅的艺术风格。竹琴以散文解说,韵文歌唱;以第一人称代言体为主,第三人称叙述体为辅;说唱人物和故事,写人状物,抒情绘景,夹叙夹议,生动灵活。传统剧目除长篇的《三国》《列国》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技艺传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电影、电视、网络的冲击,竹琴的观众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年青人则是把它当作稀奇来观赏。加上资深艺人均已年迈,或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致使很多绝技难以得到传承。为了不让四川竹琴淡出人们的视线,新一辈的竹琴艺人们也在不断追求创新。(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四川竹琴传承人罗大春为学生讲解竹琴技艺谢惠仁、谢赤非父子二人都是四川竹琴的传承人,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四川竹琴艺术,父子俩自己填词、作曲,改编传统四川竹琴曲调,先后创作并制作了大型的四川竹琴MV系列视频《成都美》《成都美前传》,通过四川竹琴介绍成都的风土人情。自然的馈赠—四川竹琴新的演唱题材和新的演出场所,使四川竹琴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传统的坐唱外,还有站唱加走唱,并借助身体、四肢、面部表情等辅助形式,增加了竹琴的艺术表现力。在唱腔和伴奏方面,也增添了时代气息和民乐队伴奏等形式,使古老的道情艺术获得了新生。四川竹琴《竹·情》或许在很多外地人眼中,竹琴是浩渺天府文化的一角,充满着吸引力,而竹琴声声的背后,更是成都人质朴的市井生活,是蜀地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来源:听四川、四川新闻频率FM106.1、腾讯视频、百度、万州微视界、四川艺术网等,如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客服联系。责编:花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pZg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