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宏乌村总设计师陈向宏获“丝绸之路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乡村建筑奖提名奖

▲ 点击关注 | 心的乌镇 来过,未曾离开 8月26日,第二届“丝绸之路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在菜籽沟村的木垒书院成功举行颁奖典礼。乌村项目总设计师陈向宏获乡村建筑奖提名奖。 该奖项由木垒书院院长、著名作家刘亮程策划、设立,主要奖励海
原标题:乌村总设计师陈向宏获“丝绸之路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乡村建筑奖提名奖▲点击关注|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8月26日,第二届“丝绸之路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在菜籽沟村的木垒书院成功举行颁奖典礼。乌村项目总设计师陈向宏获乡村建筑奖提名奖。该奖项由木垒书院院长、著名作家刘亮程策划、设立,主要奖励海内外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设计方面、创作题材以中国乡村为主成绩卓著的作者。这一奖项的成功举办,让中国当代文学、绘画、音乐、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家们跨越门类界限,在菜籽沟村实现了观念、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授奖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乌村项目总设计师陈向宏先生,是大学之道的实践者。在乡村凋落的今天,他逆流而上,重拾传统,小心翼翼赋予新的理解和构造,挽留一抹不朽的乡愁。他相信,村落才是中国人灵与肉的安乐窝,而且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完美对接,成为焦虑疲惫的城里人治疗和康复身心的栖息地和公共后院。陈向宏先生的乌村项目,不是人走屋空、内容可疑的假生活。他沿着乡村自组织的根脉,重燃炊烟,村民仍然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就像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每天迎接川流不息的访客。乌村的运营理念和模式,是比那些手工打造、布满工匠的指纹的建筑和器物更重要的价值。我曾说,文学艺术是心灵的手工作坊。陈向宏的乌村、古镇水镇……从物到人,洋溢着心灵的亲与受、根与翅、时间和生命的馨香。提名人:韩子勇     作家、评论家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权威评委关于乌村乌村,是继乌镇景区和古北水镇景区之后,陈向宏团队的又一力作,是在保留完整的传统乡村肌理的基础上,倾力打造的现代“桃花源”。这个小村庄因依托运河而生,千百年来,生活在运河旁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也积淀了特有的运河文化。而今,小镇又与运河相辅相成,互相给予对方新的生命力。逆流而上,挽留一抹不朽的乡愁“在乡村凋落的今天,他逆流而上,重拾传统,小心翼翼赋予新的理解和构造,挽留一抹不朽的乡愁。”乌村,原本为乌镇虹桥村的一部分,因地处乌镇最北部,交通不便,也是旧时乌镇经济最不发达的村落之一,但也因此,她逃离了排排列列的兵营式建筑格局,成为区别于现在中国式新农村的存在。“现在看到的所谓新农村改造,把散点居住的农民集中在一块,横成排、竖成列,都是兵营式的,毫无趣味的,把原来有落差的田地多次流转,然后变成一整块很整齐的‘综合体’,我觉得挺丑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农村的美,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还是具有乡村田野独特趣味‘乡土美’,这种‘美’是多样的,有个性的。”早在今年的乌镇国际建筑论坛上陈向宏先生如是表达他对乡村美的理解。同时,他也呼吁,希望更多的有力量的社会人士,有知识、有抱负、有能力的建筑师应该把重点更多放在关注乡村农民住宅建设上。在乌村的保护建设过程中,陈向宏团队对传统的乡村格局保持着最大的尊重。在东西栅景区的保护修缮工作中,陈向宏先生提出了“修旧如旧”、“历史街区再利用”的理念,这两个理念,也同样贯彻于乌村的景观修复上。村里所有的道路都不超过2米宽,不浇柏油路,而是做成硬土路,房前屋后的菜地、稻田也经过重新修理与整修,依据不同时节种上不同的瓜果蔬菜,并疏通了淤塞的河道、藕塘和垂钓池。没有拆农民一座老房子,而是保留了原有一楼一低的村舍民房,利用回廊、天井、过道等元素将几幢民居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组团,再从院落小景观和室内的主题元素诠释不同的组团住宿区。组团的概念来自于以前生产小队的生活,例如“渔家”便是以公社化时期乌镇当地渔业生产小队的生活元素为主题打造的。每个组团里面都配以与名字相对应的装饰,渔家墙上挂了渔网,鱼篓,连歇息的沙发靠背都用船桨做了装饰,桃园的院子里栽种着桃树,竹屋则是四周翠竹环绕。与中国传统的农庄或者是农家乐的构建过程相对比,乌村也反应出一个令人值得反思的问题——农村改造是否一定要拆掉几十年生长起来的有可读性的村庄,去建一个某一刻度的村庄?显然,乌村的做法更有社会现实意义。不是人走屋空,不是内容可疑的假生活。“乌村项目,不是人走屋空、内容可疑的假生活。他沿着乡村自组织的根脉,重燃炊烟,村民仍然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就像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每天迎接川流不息的访客。”“乌村在改建之初,就没有破坏原有的村落结构,我们希望能保持建筑的细节和特征,保持建筑的可读性,也希望能保留中国南方传统农村的居住生产方式。”这是乌村的总设计师陈向宏先生开发保护乌村的本心。乌村不仅保留了村庄的骨肉,也保留了村庄的灵魂。原本的虹桥村有60户人家,300多村民,许多虹桥村村民为了留住自己心里的“乡愁”,选择留在景区,成为了“新乌村人”,他们依旧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走在村子里,经常能看到在地里耕作的爷爷奶奶,他们或是坐在小板凳上挖着已经成熟的胡萝卜,或是弯腰驮着一筐新割的草,或是带着草帽悉心浇灌着刚播种的秧苗。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还会冲你朴实的笑一笑,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相同的皱纹和斑点,也给了他们同一份善意和慈祥。乌村的游客服务中心被称作“村委会”,管理者是“村长”,游客是乌村流动的“村民”,他们能像真正的农人那样,下塘捕鱼捕虾,下地耕田除草。当然,角色扮演所体验的是田园最诗意的一面,真正的农活还是乌村人的强项。当然,除了和土地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还能在知青文化区里舞一段腰鼓,来一场广播体操,在村头茶馆的阳光土地上长条凳围坐品茗,细说“匆匆那年”的故事。感觉饿了,流动小吃车上还能尝一尝热乎的芋头和粉丝汤里“家”的味道,阿姨会亲切地说一声“管鲜,管饱”。游客们来到乌村,他们就像到了亲戚家,也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故乡。这里不像五星级大酒店那样端着,小孩可以在地上撒野,人与人之间超脱了消费者与服务者的关系,多了一分坦诚与信任。3村落才是中国人灵与肉的安乐窝“他相信,村落才是中国人灵与肉的安乐窝,而且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完美对接,成为焦虑疲惫的城里人治疗和康复身心的栖息地和公共后院。”虽说乌村在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村庄的肌理,但她并没有降低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作为一个创新体验型村庄,乌村拥有民俗文化创意、民俗体验、手工艺制作、历史展示以及田野游憩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植入小型特色博物馆、小型酒店、有机农业园等,延续原有村庄肌理适度增长。400余亩的土地上,除了餐饮、住宿、文化活动的空间、还有户外活动比如篝火晚会广场、演艺吧、小动物乐园、烧烤区、采摘区等。在乌村文化中心里,可以找到适合各个年龄层孩子的丰富项目,例如乐高积木、攀岩墙、手工DIY坊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家长可以尽情享受怡然自得的假日,也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乌村的每个房间内部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设备,空调、暖气、冰箱、消毒柜等一应俱全,洗漱用品也非常讲究,一次性的梳子是刻有“乌镇”字样的桃木材质,家庭房内准备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浴袍,甚至还备有过滤式消费自救呼吸器。在运营管理上,乌村颠覆了中国乡村游的传统方式,采用了“一价全包”的套餐体验模式,一键预定即可打包吃住行和数十项免费体验项目,射箭、编织、瑜伽、烘焙、攀岩等活动一应俱全,游人也可以像个普通农人般,采菱、捕鱼、下地……做一个自给自足的“现代乡下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OkKK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