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碧桂园翡翠湾二期老外眼中的郑州竟然长这样!揭秘80年代纯美净的大好绿城……

80年代的老郑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对于91年出生的我来说,那个年代简直是遥不可及。而关于那时郑州的模样,大约只能依靠些许只言片语构建而来的幻想,和已经泛黄了的黑白影像照片,拼接成脑海中模糊而断层的岁月印记。 就在前些日子,我偶然间在Fl
原标题:老外眼中的郑州竟然长这样!揭秘80年代纯美净的大好绿城……80年代的老郑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对于91年出生的我来说,那个年代简直是遥不可及。而关于那时郑州的模样,大约只能依靠些许只言片语构建而来的幻想,和已经泛黄了的黑白影像照片,拼接成脑海中模糊而断层的岁月印记。就在前些日子,我偶然间在Flickr上发现了一组外国人拍摄到的郑州80年代的老照片,这些极富郑州人生活气息的老照片,进一步完整了我对老郑州生活的记忆认知。那一刻,我不禁感慨:原来,我出生前的郑州是这个样子啊......▲Butchersellingmeatatoutdoorstall,Zhengzhou,China,1986.▲ColdmaninZhengzhou,China,1986.▲Commutersheadingtowork,Zhengzhou,China1987.▲DepartmentStore,Zhengzhou,1986.▲CrowdedcitybusinZhengzhou,China,1986.▲Departmentstorestairwell,Zhengzhou,China1987.▲Womaninmarketplace,Zhengzhou,China,1986.虽然这些年看到过很多有关老郑州城市印象的黑白照片,然而,这一组绿城旧照,终究是第一次映入眼帘。没有极具城市标志性的老建筑,也没有代表着一个时代印记的棉纺厂,画面中,我甚至无法读出拍摄的地点。然而,就是这样,一组反映80年代老郑州人生活故事的点滴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上个世纪赋予郑州老城的人情和温度。▲Womanfeedingchickens,Zhengzhou,1986.▲Bikeridersinwinter,Zhengzhou,China,1986.▲Manweighingproduceatanoutdoormarket,Zhengzhou,China,1986.▲Manrakingirrigationditch,Zhengzhou,China,1987.▲MuralofPeople\'sLiberationArmysoldieronanoutdoorstand,Zhengzhou,China,1986.▲OutdoormarketinZhengzhou,China,1987.▲Policeatanoutdoorcafe,Zhengzhou,China,1987.我庆幸这些旧照的英文图注相对易懂,让我拙劣的英文水平还可应对。80年代的郑州人文情怀,我们尚且在外国摄影师的镜头下探得一二,若再向历史的过往中继续摸索,我们究竟还能窥探得了多少呢?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有关郑州城市发展的旧面貌,这次让我们一起尽收眼底。▲1918年的郑州教堂(外部)▲1918年的郑州教堂(内部)▲1918年的郑州教堂,信仰的籽粒耕种于心。▲1918年的郑州教堂,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的基督教徒与外国人合影留念▲来来往往的人群▲1933年郑州北大清真寺▲1933年郑州北大清真寺全貌灵魂深处最原始的纯净之地,大约只有在礼佛的一刹那,才能体味得出它的一抹芳甜。而在郑州,寺庙、教堂、清真寺,从很久以前,就已经驻建在这片土壤之上了。人们来去匆匆,为某种愿望、或是某种情愫,寻找到契合自身信仰的灵魂栖息地。▲1951年西大街▲上个世纪的集贸市场▲铁一中前身▲郑州穆斯林改宗的基督徒▲困难时期郑州人的“蜗居”生活▲浸礼会学堂▲郑州手艺人▲郑州手艺人的日常生活如今,在现代化的时尚郑州要找这样一些手艺人还真是不容易,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已然淹没了慢节奏的手艺人的执着和坚守。这些老照片,让老郑州的点滴重新浮现在眼前。剃头匠、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乐手等等,这些散落在城市边缘的手艺人,正式当下所谓“匠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们庖丁解牛式的手工艺技术,将手与脑的精彩对讲,演绎的淋漓尽致。▲五六十年代的老坟岗▲紫荆山旧貌▲据说是80年代的二七和管城交界处的老城区▲破落的旧房子,路边的歪脖树,记录着老郑州人的旧生活▲街道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人,居住在这一片的土著人,日复一日的生活▲我终究是无法确定这里就是二七和管城交界处的老城区▲30年斗转星移,老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我根本辨认不出这究竟是哪里。▲旧时的小平房,最多不超过3层的老楼▲虽然那时的房子没有如今的气派,但那时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如今高楼林立所无法企及的。一张张褪色的照片,带我回到旧时的郑州老街,街头的老奶奶卖着老冰棍,巷尾的老爷爷卖着烤红薯。漫长的老街时光,光阴成为记忆的信号,那条老街的腔调,仍然停留在头脑。我似乎又回到老街的嘻闹,街坊邻居家炊烟袅袅,甜蜜的记忆只得停留在向上扬起的嘴角。▲1911年的郑州火车站铁质天桥▲1938年郑州东北郊花园口炸决黄河大堤,洪水泛滥▲1938年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人们在洪水中生活的场景。▲抗洪救灾的人群▲抗洪救灾▲赈灾场景黄泛区内的饥馑从1938年夏天,就正式降临在黄泛区流民的头上。尽管流民们早已预见到漫无尽头的饥荒,他们极尽可能地节省存粮,三顿变两顿,两顿变一顿,馍改成粥,粥改成稀汤,但千俭万省的粮食毕竟照样会吃完。他们开始吃谷糠麸皮等平常来喂牲畜的器械,然后他们又将眼光转向动物界,猫、狗、蛇、鼠、青蛙,小动物被吃光后,传统常识认为可以吃的野菜,也早已作为辅料和粮食一道吃光。流民们开始打破惯例,吃那些以往无人吃过的植物,尽管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他们要以那些畜生都不吃,以往只能当做肥料的器械,来填入他们饥饿之极的肠胃,妄想以此来保持生命,度过灾荒。▲上世纪70年代27广场地带,有点古城范儿▲郑州火车站70年代的春运▲郑州铁路中学▲70年代郑大文革▲30年代大同路上的民丰布店▲德化街瑞丰祥人总是爱怀旧的,那些念念不忘的往昔片段,在时间的河流里缓缓流淌。或许,怀旧是一只镇痛剂,抚慰当下都市生活给予人们的煎熬和苦楚,\"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来说,又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我们应当感激这些热爱“怀旧”的人,是他们将渐渐消失的城市历史文脉,重新描摹出新的光彩;是他们在丝缕遗存的个性符号间,带领善忘的都市人重温旧城的气韵。关于郑州80年代的记忆记忆欢迎下方和我们留言分享啊Aboutus请您关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eAgrX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