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杯 2017获奖剧本大赛|“青史杯”第三届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征稿通知

活动宗旨 “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剧本征集大赛旨在以戏剧为载体,以剧本创作和展演为导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切实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主题书写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在艺术文化体验中提升青年以历史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使之形成正确历史观,树立
原标题:大赛|“青史杯”第三届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征稿通知活动宗旨“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剧本征集大赛旨在以戏剧为载体,以剧本创作和展演为导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切实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主题书写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在艺术文化体验中提升青年以历史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使之形成正确历史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征集要求”1.来稿主题:战争与和平2.投稿者为在籍高中学生。3.来稿须与本届主题相关,有明确史实来源,内容健康、积极向上。4.应征剧本须采用文字稿形式,字数不超过5000字。5.仅接受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投稿,每个单位提交作品数量不超过五篇。6.参赛作品及报名表请发送至以下邮箱:qsb2018ecnu@163.com。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名表。截稿时间为2018年8月30日。“剧本评选”1.征集方将组织成立评审委员会,按照剧本评分细则对所有剧本进行奖项评定。2.剧本评选时间为2018年8月31日-10月30日。3.最终将评选出优秀剧本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奖若干。4.获奖剧本一律自动视为作者授权给征集方使用。“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协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上海博物馆上海市闵行中学上海市长征中学上海市朱家角中学上海市松江二中剧本“写作细则”一、围绕比赛主题“战争与和平”,尊重历史事实,基于历史剧剧本创作要求进行写作。应征作品须为WORD文档;文中注明作者、指导教师、学校、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文稿篇幅不超过5000字。二、历史剧剧本具体写作要求:1.题材选择(1)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基础,选择符合戏剧规律的历史题材,戏剧中具备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合理的戏剧冲突,并适宜舞台演出。(2)具备对所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透彻全面的认识,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作合理创作。(3)所选题材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社会意义。2.人物塑造(1)通过塑造丰富而细致的人物行动线,层次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刻画鲜明生动的舞台形象。(2)着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赋予人物浓厚的情感色彩。3.结构设置(1)具备结构意识,情节完整,叙事完备,精心安排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进程。(2)运用合适的情节结构技巧完善故事情节,使得情节生动丰富,具备故事性。(3)合理安排场幕,明确上下场时间节点与明暗场幕设置,使得结构合理不凌乱。4.语言表达(1)语言表述清晰,有文学性,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剧本故事情节。(2)台词设置具备动作性、历史性,符合历史情境,贴合人物性格特点。(3)舞台指示具备客观性、剧场性,简洁明了描述舞台设置与转换。三、文稿内容不得涉密,切勿一稿多投,大赛活动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参赛者必须保证提交的参赛作品是原创作品,拒绝抄袭,凡被认定属于抄袭、剽窃的,或在著作权方面有争议的作品,将取消参评资格,并由本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次历史剧剧本征集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以下是小编挑选的华东师大出版社近期与历史相关的部分书籍。这些书籍与“青史杯”第三届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征稿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代表组委会的观点。但是点开本帖的读者,想必都是这些书的知音,所以,就请你们相遇吧。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历史丛书主编李伟国本册主编茅海建本书旨在对青少年读者普及中国历史的知识。共设问了220个问题,用知识小品文作答的形式,述及我国从远古到清末约5000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它犹如一把折扇,打开之后,展开的是中国历史全景式的画面,也展示出许多引人入胜的史事细节,适合青年学生和对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丛书主编李伟国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分册主编茅海建,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历史丛书主编李伟国本册主编李稚勇李伟国本书旨在对青少年读者普及世界历史的知识。共设问了238个问题,用知识小品文作答。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条目设计上尽力兼顾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涵盖世界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期望用正确的历史观念、准确的史料为青少年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历史世界。丛书主编李伟国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分册主编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上海博物馆编公共历史教育(publichistoryeducation)作为学校之外的历史教育,倡导“人人都是史学家”的思维方式,具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严谨的学术品格,并非那种随意性很强的通俗历史故事的传播,更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戏说历史”。《公共历史教育手册》由上海博物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骨干中青年教师执笔,旨在为历史爱好者(包括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入门途径,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历史记忆的传承”、“历史文化的视野”、“历史实践的维度”和“博物馆与历史教育”,体现“历史是人类的教育,是人文的基础”,让读者充分把握“能生长、能发达、能演进的事实”。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沈渭滨撰中国首部鸦片战争前史专著!著名史学家沈渭滨先生历经三十载倾情力作!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真正原因!本书是著名史学家沈渭滨先生倾三十年心血的最新力作。开创鸦片战争前史研究之先河。鸦片战争研究的必读书籍。近代史研究的经典力作。史料详实权威,分析深刻,叙述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被誉为著名史学家沈渭滨先生扛鼎之作。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导读沈渭滨撰本书是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全国各高校近代史研究必读书之一。导读部分,沈渭滨介绍了蒋廷黻其人,并论述了其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然后从近代通史体系的发展变化角度,进一步说明了蒋著《中国近代史》的学术地位和近代通史的研究现状,以加深对蒋廷黻学术成就的理解;正文部分,蒋廷黻从世界大势,以全球眼光讲述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他分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李弘祺著“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真正的知识来自于个人面对知识的亲密体验,一个文明不外乎是它的教育发展史。在社会陷入教育焦虑的当下,《学以为己》回溯到中国教育的源头,梳理这一对中、日、韩、越南等国家影响甚远的中华文明传统。从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教育细节出发,归纳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并发掘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本书前所未有地以历史的眼光描述中国传统教育,运用了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民俗史等多学科的成果和资料展开论述,视野广阔。本书脚注和书后的参考书目,包括了2000年之前日本和欧美学界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几乎全部重要著作,甚有价值。人如何书写历史[法]保罗•韦纳著韩一宇译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吗?历史学家能够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吗?面对这些问题,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给出了极具争议的回答:写历史更像是写小说!在《人如何书写历史》中,作者对历史的本质、历史撰写的目的、历史学科的定位等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思考,从而令人信服地指出,历史学家的工作的确更像小说家,并且,貌似激进的后现代史学革命,也与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古老史学传统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紧密关联。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法]雅克·勒高夫著杨嘉彦译《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是他对西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断地颠覆人们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漫长的中世纪才结束。面对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思考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历史意识的维度[法]雷蒙·阿隆著董子云译《历史意识的维度》汇集了雷蒙•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说明有关历史知识的诸多问题,与有关历史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试图通过参照当下时代的主要特征,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意识。如果将《历史意识的维度》当作雷蒙•阿隆1938年博士论文《历史哲学导论》的延续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实现了相对于这篇论文的转向。而阿隆对于历史学家的讨论也许构成了《历史意识的维度》一书最有吸引力的方面,并在诸多方面预告了之后将要出版的《回忆录》。历史的天使: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法]斯台凡•摩西著梁展译弗兰兹•罗森茨维格,瓦尔特•本雅明,格尔绍•肖勒姆:在20年代的德国,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历史之名[法]雅克·朗西埃著魏骥德/杨淳娴译《历史之名》标志着朗西埃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与哲学知识新型态的成形,展现了作者的感性诗学企图对历史知识进行批判的策略。作者以此种诗学批判逐一拆解了新史学的科学、叙事、政治的三重结构,使我们察觉出其中字词运用所塑造出来的合情合理的“场所”。雅典帝国的覆亡[美]唐纳德·卡根著李隽旸译公元前413年,雅典人远征西西里失败。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十年间,希腊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导致了雅典霸主地位的丧失?由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卡根执笔的《雅典帝国的覆亡》,为我们详细解读雅典帝国的最后十年。全书史料丰富,细节精准,叙事流畅,再加上作者对古今浩如烟海的有关文献了如指掌,由此我们不仅能从此书看到尼基阿斯、阿尔喀比亚德、大流士等政治领袖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雅典、斯巴达、波斯三国政治博弈背后的理路,更重要的是,精准的历史叙述能让读者能更好地体悟到战争这位“严酷的教师”(修昔底德语)所传授的关于人类本性的教诲。可以说,本书是今人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研究的权威作品。对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史学佳作。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德]约翰·居斯塔夫·德罗伊森著陈早译《亚历山大大帝》是德罗伊森的代表作。一方面,“英雄成就历史”的神秘宿命,赋予了亚历山大无穷的激情和勇气,他的沉着、自信和无畏,不仅仅是血肉人身的产物,更验证了超越尘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致力于天下大同的使命感,使“希腊化”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终极目标。在德罗伊森看来,亚历山大绝不只是浴血冒进的一介武夫,他真正的历史意义在于开辟出无限的可能,以成就其身后百年之久的“希腊化”文明。亚历山大终结了古希腊人和波斯人两百年的较量,他摧毁波斯帝国,征服了直至非洲沙漠、跨越药杀河(Jaxartes)、远及印度河的领土,古希腊的统治和教化远播至消亡文明的子民,希腊化开始了。此种震撼人心之事历史上绝无仅有。此前,此后,再没有这样的小民族能如此迅速、彻底地击毁那样庞大帝国的盛势,并在其焦土上创建出国家和民众生活的新形式。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名表!(建议在电脑上跳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ZG5wgY.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