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探秘舌尖上的陕州地坑院一个灶台九口锅300年的十碗席南方人也叫好

一个地方的饮食,关乎历史,更关乎魅力。我这几天在有着4000年历史的陕州地坑院吃的每一餐,都带着我回溯陕州的沧桑变迁,于久违的原汁原味中濡染乡愁,品味着生活的淡定从容。 陕州,地处豫西,来到陕州万万不能错过了地坑院里这条活色生香的小吃街。只
原标题:探秘舌尖上的陕州地坑院一个灶台九口锅300年的十碗席南方人也叫好一个地方的饮食,关乎历史,更关乎魅力。我这几天在有着4000年历史的陕州地坑院吃的每一餐,都带着我回溯陕州的沧桑变迁,于久违的原汁原味中濡染乡愁,品味着生活的淡定从容。陕州,地处豫西,来到陕州万万不能错过了地坑院里这条活色生香的小吃街。只有读懂了陕州传统饮食,才能懂得陕州人,才能懂得陕州人世世代代的坚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州地处黄河峡谷,当地先民掘地穴居,至今仍然留存着一座座坚固耐用的下沉式院落,这种潜伏在地平线下的奇特民居就是地坑院。说起陕州传统饮食,就必须先说说穿山灶。穿山灶是陕州地坑院特有的炉灶,穿山灶可开七孔、八孔或者九孔,整个灶身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是相通的;穿山灶第一个灶火最旺,适合蒸煮,往上火力依次减弱,可炖可焖可保温。《舌尖上的中国3》中专门讲述了穿山灶的奇妙,这种烹饪工具,是陕州老百姓数百年智慧的结晶;而用穿山灶做出来的陕州“十碗席”更是久负盛名。陕州十碗席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当年慈禧及光绪从西安回北京路过陕州时,当地官员就是用十碗水席进献,慈禧品尝后连声称赞“十碗水席,十全十美”。十碗席有扣碗肉、小酥肉、辣豆腐、炖土鸡、杂烩菜、烩丸子、糯米饭、海带丝、豆芽菜、拌粉条。每道菜的烹饪方法不同,火候要求也不同,需要分别放在穿山灶不同的灶眼上。比如扣碗肉、糯米饭需要大火蒸,就放在第一个和第二眼灶上,而第三眼灶头的火力,更能确保小酥肉的酥香里嫩。十碗席的形成与豫西地区的气候也有很大关系,豫西山区雨量少、气候干燥,老百姓饮食多用汤菜。而且十碗席里每道菜都有它的寓意,丸子自然是团团圆圆啦。色香味美的条子肉最受吃货欢迎,刚一端上桌,大家纷纷嚷着:“来一块!来一块!”,一筷子下去夹住最肥美的一片,入口香糯软滑,肥而不腻。十碗席,简简单单的食材,简简单单的做法,海带和豆腐也都是炖出来的,味道纯正,鲜香十足,胜过了无数山珍海味。过足了肉瘾,我又尝了尝凉拌的绿豆芽,格外爽口,再盛上一碗酸汤,热热乎乎下了肚,神清气爽。柴火灶蒸出来的大馒头怎么能忘呢,哈哈,是不是应该叫白馍馍,连我这个平时很少吃面食的南方人,都傻傻地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地坑院里的一碗碗土菜,纯真,质朴,原汁原味,润物细无声地唤醒了我舌尖上麻木已久的那份最淳朴的味蕾。在陕州地坑院的这几天,一餐一饭间,一筷一碗中,一口一口我已慢慢地被溶化。十碗席令我回味,地坑院让我留恋。有人说,趣味常有,人生常乐。而我想说,人活着,难得朴素。【三姐姐温馨贴士】1、陕州地坑院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2、三门峡市内有通往地坑院的旅游专线车直接抵达景区。【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N6NGNOV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