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老冰棍

那些消失的老事物,你还记得它们吗? ——潮人说 冰棍 “妈,给我5毛钱~” “要钱干什么啊?” “今天好热啊,我想买根雪糕吃~” 冰棒,儿时的古早味道。白糖水冻成长方块形状,是夏天最美味的零食。推着箱子卖冰棍的叔叔,是小孩子中的人
原标题:后来,它们都从青岛消失了!老冰棍,小公交,波螺油子路......那些消失的老事物,你还记得它们吗?——潮人说冰棍“妈,给我5毛钱~”“要钱干什么啊?”“今天好热啊,我想买根雪糕吃~”冰棒,儿时的古早味道。白糖水冻成长方块形状,是夏天最美味的零食。推着箱子卖冰棍的叔叔,是小孩子中的人气王。那时大人给买了冰棍一定要跑到外面去吃,让隔壁左右的小伙伴都看到自己,在艳羡的目光中美滋滋的吃完一根冰棒。老冰棍。朴实无华的造型,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不常见的美味。光明冰砖。小时候买冰砖吃那可算是“高消费”了。冰砖质地绵密,奶味浓郁,吃上一口回味无穷啊。碎碎冰。几毛钱一根,掰成两半,和最好的朋友分享。现在的冰棍已被“冰淇淋”取代,上述一些产品甚至停产了。但在没有空调的日子里,只有那凉凉的冰棍才能让孩子们进入梦乡。小公交“先上来来,打上卡往后走,白停下白停下”“先下后上,都白挤了昂!”“哪位同志给老人让个座吧”小公共,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公交车并不多,出租车更是少见。所以这种招手即停的小公共,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小公共上会有两个人,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票价从几毛到一块不等。发车的时候司机并不着急,会慢慢地开一段路,借此再拉几个人。行内人称之为:压点。后来90年代末的时候,出于安全等问题,小公共彻底的退出青岛的公交舞台。能回忆的,就只剩下家里抽屉缝里那几张旧车票了。学苑书店这所开了20多年的独立书店,也算是青岛的文化地标了。90年代的时候,青岛还没有这么多书店。除了新华书店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卖书的场所,而学苑书店正是诞生在那个时候。后来,2015年,学苑书店正式关门。不过好在现在已另选它址,而青岛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波螺油子路青岛波螺油子的地位,等同于北京的四合院和大胡同,是一种奇特并富有风味的道路,是青岛的老城区的文化符号。这条斑驳的老路可能是一部分人上学的必经之路。2001年,青岛快速路一期工程动工,胶东路附近的波螺油子一部分被摧毁,一部分被迁移,这曾经历百年沧桑的波螺油子路,也只保留了苏州路北段那几百米。嘉木美术馆(JiaMuGallery)波螺油子油画,作者:江杰俊四方区“先有上四方,后有青岛村。”四方已是一个“消失”的江湖。2012年,青岛调整行政区划,将四方并入市北区,从此青岛版图上再无四方区。这里曾经有着满目疮痍的红瓦村庄、棚户区和筒子楼。这里曾经有许多国营大厂,早期的青岛有无数的人在这里谋生。现在这里是新市北,可是在四方长大的孩子提起这里,永远有自己的骄傲。比如说起吃面,你会想到四方拉面。说起学校,平安二小,十七中.......四方的孩子,从小就“志在四方”了。说到玩就是动物园、中山公园、植物园......今天,这里的公交站还叫四方,老四方人的身份证号依旧带着370205,但高楼林立的小街还是让人有些恍惚,老四方区已变成了美好的回忆留在人们的心中。青岛火车站“你能不能别回家啊?!”女子拖拽男子的胳膊男子回答:“别闹!”他们走进售票大厅,女子的脸色不好很快,两人消失在火车站里青岛火车站建于1900年,距今百年。设计者是两位德国人,火车站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两部分组成,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百年的时光,这座火车站几经易主,还有无数次的改建,德建老站基本被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2008年,几乎算是完全重建的青岛新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老火车站的建筑风格得以保留。值得一提的车站饭店是21世纪初曾发生过一场火灾,只剩下一个外壳,现在改建成快餐店。消失的身份证编号那年,老沧口划分进了李沧区,从此,370206(沧口)消失了。那年,老台东、老四方划分进了市北区。从此,370204(台东)和370205(四方)都消失了。那年,黄岛和胶南变成了西海岸新区。从此,370211(黄岛)、370223(原胶南县)370284(原胶南市)也消失了。当然,这些编号现在还存在于老青岛人的身份证号上。可新一代青岛人,却是再也不会拥有这些串数字了。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如此,新的东西来的很快。每天醒来,都会有些事物,突然从身边消失了。有些时候,消失的只是一串数字,几样物件。也有些时候,消失的是一段故事。有些消失后,却还在记忆里。有些消失前,就已经被遗忘。而我们,也是很偶然的,才会想到曾经的岁月。你们有没有特别怀念的老事物?素材来源于青岛优生活、网络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N6NaGZ7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