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影子照耀着村子因为一张纸,带火了这个村子的旅游

有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跑去一个地方旅行;有人会因为一道美食,而飞到某个城市的网红餐厅打卡;也有一小部分人会因为一张纸,特意前往云南临沧的一个小村庄一探究竟,这个村就是耿马芒团村。 遮哈村芒团组位于云南三大傣乡之一的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是
原标题:因为一张纸,带火了这个村子的旅游有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跑去一个地方旅行;有人会因为一道美食,而飞到某个城市的网红餐厅打卡;也有一小部分人会因为一张纸,特意前往云南临沧的一个小村庄一探究竟,这个村就是耿马芒团村。遮哈村芒团组位于云南三大傣乡之一的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是一个傣、汉、佤杂居的村落,其中以傣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85%。芒团因盛产白棉纸闻名,其造纸产业为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在2006年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芒团村也常被称誉为“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因为芒团纸的名声大噪,加上本就处在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区内,所以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一睹芳容,我就是其中之一。芒团的手工白棉纸制作前后有11道工艺: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这11道工序在芒团村的傣族女人手上已经反复演练了600多年,而且比较特殊的是这手艺在村里是传女不传男。现在芒团手工白棉纸年产150多万张,能为当地村民带来400多万元的收入,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白棉纸的造纸原料是亚热带地区特有种树——构树,据村民讲这种树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越砍长得越旺盛。村民会根据需要砍下构树的枝条并剥下树皮,接着是将这些树皮拿到阳光下晾晒至变硬,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储藏。下一个步骤是浸泡,由于芒团村临水而居,他们会树皮放在沟渠里浸泡上大约一天,这样树皮就能变得柔软。泡软后的构树皮会放进已经提前做好的天然碱化剂里反复搓揉搅拌,这些碱化剂是由麻栎树的灰烬构成,能够去除构树皮里的杂色,这样造出来的纸才会雪白。再下一步就是将已经裹上火灰的构树皮放在大锅中蒸煮约十来个小时,这时的构树皮已经非常软了,当地人管这种状态叫做“pa”。煮透后的构树皮要捞起来再次放进清水中洗去杂质,接下来就可以捣浆了,这算是11道工序中最费劲的。村民会把洗好的构树皮放在大石头上,用坚硬的木锤反复捶打,直到变成能在水中自然散开的纤维状为止。进行到这一步,就能看到纸张的雏形了,村民会把特制的纸膜放在盛满清水的纸床上,取一团构刚刚捶打好的树纤维,在纸模上均匀铺开,有时会用到一种叫“均匀棒”木质工具。浇纸程序完成后,将纸模稍微倾斜取出,大致沥干水分,一张纸的模样就呈现出来了。接下来阳光登场,当晒到七八成干时,需要用表面光滑的瓷碗轻轻打磨,这样能让纸的表面更加光滑。最后一步就是用木刀,将纸小心的从纸模上揭下来,这样一张芒团白棉纸就造好了,是不是很神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多变,有年轻人在这传统技艺上再创新,在浇纸工序时用新鲜的树叶、花瓣组合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融嵌进纸里,这样一来白棉纸就别具一格、更有了活力和价值。芒团的白棉纸质量上层、非常坚韧,以前主要是送往佛寺,供佛寺抄写经文记载历史,也常被用来包装普洱茶。鉴于其手工制作会有特殊的纹路和质地,所以也深得很多书法家、画家的喜爱。就这样,因为这张白棉纸,芒团村也弥生海内外,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一探究竟。图文版权:@枫子一大叔新嬉皮风格的旅行者,独立摄影师,多家网站签约旅行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N6NavmL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