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毒草这棵“大毒草”,我们不敢拍

文丨惊潮鱼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次别离》都被定性为伊朗电影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如何突破审查桎梏学习的榜样。 今天要介绍的是一部特牛逼又特尴尬的伊朗动画片,《德黑兰禁忌》。(你们可以点击文末“阅
原标题:这棵“大毒草”,我们不敢拍文丨惊潮鱼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次别离》都被定性为伊朗电影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如何突破审查桎梏学习的榜样。今天要介绍的是一部特牛逼又特尴尬的伊朗动画片,《德黑兰禁忌》。(你们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看片)很多人以为,这个由300万引发的伊朗版《大世界》故事会超越《一次别离》,但是它没有。露多大脸,现多大眼,《德黑兰禁忌》的陨落,在于导演下药过猛。他放大苦难、叠加黑暗,把伊朗政府黑到死,却忘记探索更深刻的主题思考。四十年前的伊朗革命,将整个国家拉回到更加森严的伊斯兰政教合一的规范之下。信奉伊斯兰教的政府视西方社会为堕落典型、以声色享乐为道德沦丧。《德黑兰禁忌》海报上那对热烈拥吻的男女,正在毫不顾忌地违反着伊斯兰教义。身后是德黑兰街道的建筑墙体。裹着黑色缠头、留着大胡子的总统鲁哈尼和最高领袖伊玛目哈梅内伊表情肃穆、面容凝重,他们的的目光似乎正落在前景中的男女身上。这幅海报,充分诠释了电影所要表现的“德黑兰红与黑”:极端渴望性解放、世俗化、自由化;竭力维护伊斯兰世界的绝对纯洁和传统。记得《孤独星球》里想要在德黑兰找家夜店寻欢作乐的作者么,他说“想得美!”在伊朗的大街上,除了不多的几间水烟店,连酒都不可能公开贩售。同样,在审查制度森严的伊朗影视界,更不允许有色情倾向的画面出现在镜头里。在伊朗电影中,我们也曾与性工作者有过一面之缘:《生命的圆圈》中披着豹纹头巾、脚蹬高跟鞋的风尘女子被警察投入监狱;《推销员》中从未出现过的神秘女房客。高跟鞋、性感衣物、一沓现金……是伊朗电影所能展示的“色情”的全部。在伊朗的电影里,我们曾有幸见到伊朗的男女谈恋爱:《橄榄树下的情人》里男女主角闹别扭,他们谨小慎微地保持着距离。躲闪的目光……是伊朗电影所能展示的“爱情”的全部。《德黑兰禁忌》是一部动画片,这意味着,一切底线都被突破:原来,德黑兰街头的性工作者,拥有专门的接客站点和服务项目;原来,从未露出头发和肩头的伊朗女孩可以穿着吊带裙,在地下夜店里和新认识的男孩一起放浪形骸、贴身热舞,顺便来一发“厕所炮”;原来,大学生可以随便在宿舍飞叶子、享受性服务外卖,解决无聊空虚的上半身需求和下半身需求;原来,受过良好教育的失婚女青年,可以毫不在乎未婚夫的斥责,一心一意走上嗑药跳楼的不归路……这一切,让正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我国有为青年们看了,大概觉得被工作和现实压榨得性欲减退、没有夜生活、不想谈恋爱的自己,过得不仅不如热爱派对的欧美青年,甚至还浪不过穆斯林青年!但这些描述并非电影的全部。自由和解放从来都要付出代价,对伊朗女性尤其如此:想要离婚,只能委身于法官,通过肉体换得生活费和栖身之所;想要逃离,只能抛弃同情心和善意,换来移民护照。《德黑兰禁忌》,也是德黑兰悖论,环环相扣的人生,无论好坏善恶,都被桎梏原地。对于在体育节目中都要给女选手打上马赛克的伊朗,《德黑兰禁忌》的大尺度自然有其现实意义:在德黑兰,地铁是分开坐的,这一制度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保护女性,而是为了对“其他某个男人财产的保护”。在德黑兰,男人被允许在正式婚姻之外,和其他女人签订短则几小时长则数年的契约婚姻,即临时婚姻。套用片中角色的一段台词:“在德黑兰,如何判断一个男人是否嗑药?”“很简单,打他。如果他没反应,就是鸦片;如果他大笑,就是大麻;如果他大跳,就是哈希;如果他很快就死翘翘了,那就是冰毒;如果他亲的你喘不过气了,那就是可卡因;如果他在骂你,那他就是喝多了;如果他暴揍你,还打掉你的牙……那就一切正常。”因为无法采用真人外景拍摄,《德黑兰禁忌》是在绿幕前拍摄再后期转动画。它采用的动画效果很像美图软件中的“水粉效果”,多阴影却两色分明。一如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世界。生于伊朗,并经历过伊朗大革命的导演阿里·苏赞德兼任该影编剧,他是一个“逃”出德黑兰的男人。曾经有过的真实经历,让他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德黑兰”细致、真实而残酷。影片在烂番茄有95%的新鲜度,这既是对电影的认可,也同时说明“禁忌”不只在德黑兰存在。在戛纳电影节的观影现场,有为数不少的伊朗观众表示:“这片子里描述的东西很多都过时了,现在的伊朗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我在想,导演如果听到这样的反馈,真希望他第一反应不是对自己失望,而是为祖国开心。dypl8848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9Vl7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