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救治“时间窗”丨吉大一院神经专科医院卒中中心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开“通”卒中患者生命之“门”_医生_家属_治疗

作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通过政策调整,聚焦优化、强调精准。而在城市各个运转单元中,医院面临的压力首当其冲。从疫情伊始到政策的不断优化,吉大一院神经专科医院在

作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通过政策调整,聚焦优化、强调精准。而在城市各个运转单元中,医院面临的压力首当其冲。从疫情伊始到政策的不断优化,吉大一院神经专科医院在党建引领“一一三五十”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引下,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核心,从未出现“医疗挤兑”,全力为区域内百姓保驾护航。

当病魔来袭、亲人患病,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卒中急救,分秒必争”,是每一位吉大一院神经专科医院卒中中心医务人员心中不变的信念。每一个夜幕降临、旭日初升,都伴随着医护人员在卒中绿道穿梭的身影、在患者身边紧急地救治。

01“卒”不及防 溶栓治疗

凌晨2点,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值班电话急促地响起,接通后传来了急诊医生急切的声音:“女患,57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3小时入急诊。既往有房颤、心包积液、脑梗死病史,查体:嗜睡,完全性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0级,右侧病理征阳性,需要启动绿色通道。”

挂断电话,卒中绿色通道值班医生、护士穿好防护服迅速到位,启动绿色通道、陪同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优先处置、进行急性卒中患者的急救。“救治患者是第一位”“不会因为没有核酸结果而延误救治时间”,面对紧张、焦虑甚至嚎啕大哭的家属,医护人员的行动和话语总能在瞬间成为他们的“定心丸”,做他们强有力的依靠。

经过紧急处理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情况趋于稳定,她抬起了不久前还瘫在右侧的上下肢,激动地说:“大夫、护士,我的胳膊好了,我的腿能抬起来了,谢谢!谢谢你们!”

看到这一幕,此时的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已经忘却了急救患者时的疲惫以及防护服下被汗水浸到发凉的身躯,唯有成功挽救患者的欣慰与自豪。当忙碌一夜的医护人员看向窗外,黎明的曙光正照亮夜空……

02“取之有道” 重获新生

“男患,48岁,右侧肢体无力来诊,当地静脉溶栓,既往高血压、痛风病史。头CT少许显影,CTA提示左颈末端闭塞……”急诊医生急切的声音又在电话的另一端响起,患者进入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据了解,该患者在当地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虽然及时地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但病情却没有得到缓解。家属抱着最后的希望,带着患者来到吉大一院,此时患者已不能言语,右侧肢体肌力0级。48岁的患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下,家属的情绪也几近崩溃。

还会有希望吗?还有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吗?难道就这样瘫痪的过完下半生吗?家属颤抖的声音、无助的眼神让绿道医护的心紧紧地揪着。

医生手中拿着检查结果,详细地分析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安慰家属道“还有办法,还有机会。你看这,是颅内的一根大血管堵塞了,现在马上进行急诊脑血管介入取栓手术,打通这根血管,就能及时挽救患者正缺血的脑细胞,患者就有可能重新站起来……”看着眼前的医生,家属好似紧紧抓住了“救命稻草”,眼中透出了希望。

医生护士迅速就位,身着防护服,内里几十斤重的铅衣“加持”,开始了紧急的手术治疗。手中的微导丝,通过医生的精细化操作,顺利通过几毫米的脑血管,顺利将患者堵塞的脑动脉成功再通。患者血流恢复良好,手术结束,患者平稳进入过渡病房。

第二天,一条查房的视频让卒中中心所有的医务人员欣慰不已。通过在过渡病房的进一步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举起了昨天还瘫痪着的右手,稳稳地抬起右腿。家属不停地向医生们表达着自己的谢意。她说,是吉大一院、是吉大一院卒中中心的急救团队,给患者带来了新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疫情防控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关键阶段,吉大一院积极落实、不断优化防疫管理措施,科学审慎、因时因势调整优化完善政策及院内分区布局,卒中中心始终严格执行医院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各项抢救制度,竭尽所能让每一位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未来,卒中中心将继续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核心,坚守阵地,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来源丨神经专科医院卒中中心

科室撰稿丨刘银章

摄影丨吴春艳 李长利 孙厚欣

科室审阅丨颜秀丽

责编丨秦楠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室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V4kg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