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诸葛亮临终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临终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演义里面展现给后人的是一种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智者形象,所以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演义》毕竟带有文艺色彩的修饰,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实还是个发明家,书法家和散文家,也是中国
原标题:诸葛亮临终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临终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演义里面展现给后人的是一种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智者形象,所以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演义》毕竟带有文艺色彩的修饰,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实还是个发明家,书法家和散文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与“忠”代表。在他临终前曾留下一封家书《诫子书》,故名思意就是告诫自己子孙的遗嘱。原文:“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一个品行端正守道德的人,该时常静思和自省来提升自己的修养,生活俭约而不图虚名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只有心正不贪图名利才能坚守自己的大志,只有心静如水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所以做大事必须先要心静,这样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才能,并且还要始终如一,矢志不移。放纵自己、消极怠慢就不能励精图治、精神振作了;草率冒险、心浮气燥是陶治不了性情和高尚的节操。时光飞逝,若是虚度年华,必失大志,最终就如同秋风扫落叶,这样的人是得不到世人认可的,老了也只是空悲切,困守自闭,到那时悔恨人生又有何用?当我们仔细看透这篇《诫子书》,是否自己心里也很有感触,我们回想自己一路走来,是否懂得,静心、立志、不渝、修身、养德?这段话虽是千年前的诫子训言,但时至今日,又何尝不是我们后人立志、修身、养德、做事业的人生警诫!在儒家文化里面,人的教育就是从“正心”开始、正心方可修身、修身方可齐家,万事有成皆在于有心,所以人们常说,这个世界未必是有钱人的,但肯定是有心人的。这个心是“正心”和“静心”。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就是心不“静”身不“俭”的原因,静是修身的前提,但要养德就必做到“俭”,纵观多少成功人士何不是从俭,从静,不贪图虚名虚利,故而成就大事业。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大事做于细,天下难事做于易”,其实也正是做人做事的真理,和静与俭是一个道理,做事都是从小事开始,这何是“静”的表现?做难事必是从细小开始,这何不是“俭”的表现?所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最终都是得不尝失。在三国里面刘备三顾茅庐而后才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因此才得以三分天下,孔明和齐备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从刘备这句话里面就可以看出端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因此刘备与孔明不但做到了“君臣有礼”,而且他们有共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就是坚守了“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个是鞠躬尽瘁,一个是以德服人成就大业。刘备在他临终时仍不忘将自己的为人、为政之道传与后人,并教导诸事务必从善,不道德的事情哪怕一点小事也不要去做,注重修身养德,铸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才能得到贤才,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和帮助,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惟贤惟德方可服于人。常言说的好,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今天我们做企业,做管理又何偿不是如些,中华传统文化不愧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学之用之,可修身,可齐家,小可治企,大可治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gx07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