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这座古镇藏着一个300年历史的曾家大院,两捆甘蔗创造了一个甜城

流淌在这悠悠的沱江河里,它以前两岸都是甘蔗,空中都是甜蜜的香气,你不知,是因为你错过了曾经最辉煌的我。 龙门镇是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有老街,老桥,老宅,老故事!曾经的龙门镇,辉煌的,让你挪不开眼! 龙门镇地处婉转迂回的沱江右岸,它临江而建,背
原标题:这座古镇藏着一个300年历史的曾家大院,两捆甘蔗创造了一个甜城流淌在这悠悠的沱江河里,它以前两岸都是甘蔗,空中都是甜蜜的香气,你不知,是因为你错过了曾经最辉煌的我。龙门镇是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有老街,老桥,老宅,老故事!曾经的龙门镇,辉煌的,让你挪不开眼!龙门镇地处婉转迂回的沱江右岸,它临江而建,背靠山岭,场口有一棵长着虬枝、根深叶茂的巨大榕树,向世人昭示了悠久的历史。龙门镇是沱江乡政府所在地。除有大面积的现代建筑外,现保留着一条宽约3米,长约300米,由青条石、木板门、串架青瓦房构成的老街,街道两旁茶馆、酒肆、商铺、药店鳞次栉比、一应俱全。据老人们传说,龙门镇在很早以前仅为一条面向沱江的半边街,但因地理位置特殊,不少过往船只都会在此码头靠岸休息,所以一直以来,半边街除了每家每户经营日用品,还设有宵夜、栈房、唱戏、茶馆。民国以后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随白马酒精厂建成,大量燃料外运,促进了船运业的兴旺,龙门镇半边街也随之大兴土木,扩建成了如今这样一条完整的街道,每天人来客往,热闹非凡。河道上运送甘蔗、白糖、红糖、大量船只往来的繁荣景象。之后,随甘蔗生产的衰亡以及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河道的船只逐渐减少,船家、纤夫的身影逐渐消失。而关于龙门镇的传说,远不止于此,在龙门镇,还藏着一个创造和见证了内江糖业辉煌历史的——曾家大院!曾家大院长99米,宽46米,大院三横七纵有24口天井象征24节气。两侧厢房装饰,左侧暗,西洋气息,右侧谨遵中国传统。沿18级台阶而上,两扇旧木门应声开启,一棵桂圆树,分于正堂屋两侧,为300年前大院主人所植,如今依繁叶茂透过苍凉的院落300年前的记忆慢慢被唤醒.....1709年,一个16岁的少年,随着众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一起,满怀憧憬地来到了内江。这位少年名叫曾达一,福建省长汀县安仁里孝感乡人,他本是负气离家出走,却走到了内江。一次偶然,曾达一看到了路边的几朵菊花。他发现内江菊花开放的时节,也是农历九月,与家乡福建相同。既然菊花开放同时节,那从家乡福建引种甘蔗或许也能成功。谁能想到,正是曾达一的这个念头造就了内江制糖业上百年的辉煌!于是曾达一趁回福建长汀迁祖先骸骨的机会,请了家乡两个制糖匠人挑着甘蔗入川,一路上历经的艰辛可想而知。后来靠种蔗制糖致富的曾氏后人,为感激那两个挑甘蔗入内江的福建制糖匠人,在他们坟前立碑。那坟被称为“蔗奴坟”,就在梁家坝曾家大院前面,直到1958年修公路时,坟碑才被毁。制糖,让曾家迅速在沱江边兴旺起来。制糖工艺成了曾家的秘密,“传媳不传女”。但几十年后,曾家的制糖秘技不再是秘密,沱江两岸也“遍地是甘蔗,五里一糖房”。据史料记载,当时内江种蔗面积达22万余亩,有糖坊1400余家,漏棚1000余家。那时,四川产糖总量占全国的69.2%,而内江产糖总量占四川的70%,所产蔗糖远销全国各地。“甜城内江”之名渐为世人所知。(文字资料来源华西都市网)300年过去,如今曾家大院已是一个废弃的粮库。因年久失修,围墙和窗棂藤蔓遍布,木柱墙板湿迹斑斑,青砖砂石青苔丛丛。面对此情此景,让人很难将大院此时的冷清寂静与往昔的热闹喧嚣联系起来,更难想象数百年前一个家族和一座城市共同演绎的那个传奇故事……回来的路上,大千妹儿遇到一个卖编织品的老人,擦肩而过时,目光随着老人远去....心中一阵酸涩,天气如此的炎热,老人赤着上身,带着草帽,穿着一条破破烂烂的裤子,推着自己的手推车,车上堆满了他自己的编织品,步伐缓慢的走在这黄土地上。太阳很大,阳光很毒,老人身上都是细细的汗珠,生活和生存,是有很大差距的。于是大千妹儿叫住了老人,询问手推车上的筲箕怎么卖,老人一见来了生意,小心翼翼的报着价。“小的10块,大的12块,你放心,我很老实的,我不得乱喊价,都是我自己编的...手都编痛了也卖不出去,要不是我有残疾,我都去打工了...打工还有50块钱一天....我都七十多岁了....”老人絮絮叨叨的小声念叨着,像是许久没有与人说过话和沟通过了,恨不得把一天的话都说完一般。后来,我买了两个筲箕,24块钱,老人找不开零钱,从车上一件衣服的内衬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了一个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打开一看,我更心酸了,袋子里只有四张五毛,一张两毛。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珍藏着的袋子里只有2块2毛钱。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NAbo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