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景区河南这个景区,有“黄河第一观”之称,两大未解之谜令人惊叹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又有大地的动脉之称,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呼啸而下,奔腾不息,世世代代哺育着炎黄子孙。黄河中下游由于常年泥沙淤积,所以经常出现决堤的情况,整个大堤像豆腐一样柔软,也正是因此,老话就有了“铜头铁为豆腐腰”。
原标题:河南这个景区,有“黄河第一观”之称,两大未解之谜令人惊叹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又有大地的动脉之称,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呼啸而下,奔腾不息,世世代代哺育着炎黄子孙。黄河中下游由于常年泥沙淤积,所以经常出现决堤的情况,整个大堤像豆腐一样柔软,也正是因此,老话就有了“铜头铁为豆腐腰”。而在这“豆腐腰”上,有一个县,名为武陟县,决堤情况就如家常便饭,经常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口、改道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严重危害了沿岸人民的安全,导致当地民不聊生。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康熙便坐不住了,便派了重臣前去治理,经过一番堵口、筑坝,黄河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但是,康熙由于病重,其承诺的“堵口成功后,便要建造一座龙王庙,用来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的承诺并没有实现。后来,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康熙的诺言兑现。在武陟县圈地100多亩,以故宫为蓝本,建造一个集官、庙、衙于一体的官式建筑群,并为其取名嘉应观。这就是现在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的嘉应观。这座三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内部由御碑亭、严殿、大王殿、舜王阁等多个景点共同组成,被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未走近,蓝瓦红墙就已经映入眼帘,檐下的五踩重昂斗拱显得极有特色,外檐上的木质彩绘更是别有一番韵味。斗拱上方门牌上书写的“敕建嘉应观”据说是雍正手书。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御碑亭了,红柱黄瓦,雄伟壮观,远远望去,犹如清代的官帽,寓意深厚。而在御碑亭内部则有一座高4.3米的大铜碑,据说是雍正在上面亲笔撰文,碑身上有24条龙缠绕,希望一年24节气中都能有神龙的保佑。御碑亭向北有一座名为中大殿的建筑,仿照的则是故宫的太和殿,殿内有65幅彩绘的龙凤图,采用的全部是满族风格,极其绝妙。同时,在此殿内还存在一谜,过去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即便是经过了战乱,无人看守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持殿内一尘不染,不光没有蜘蛛网,没有灰尘,就连鸟虫都不曾进入,因此,老百姓纷纷把这里称为是“无尘殿”。再往北走,便到了禹王阁。禹王阁高18米,有两层,相对于其它的建筑来说,这里偏典雅,带有一点儿南方建筑的风格。两百多年来,这里经历了多次地震,但是,却一直屹立不倒,有专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具有防震功能的齐缝墙。而这齐缝墙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建嘉应观的时候,雍正挑选工匠,王氏三兄弟便在数百个能工巧匠中脱颖而出。后来在建造的过程中,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垒东山墙、西山墙和后檐墙,各自做工,做完后,监工发现三堵墙互不衔接。三兄弟便被打入了死牢,后来在伸冤的时候,三兄弟表示,由于这里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样建造,有助于防震,于是,三兄弟就被释放了。后来,相关的建筑学家还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与现代建筑中的“沉降收缩缝”是一个原理,的确是有防震功能的。除了以上建筑外,还有掖门、御马亭、鼓楼、龙王殿等多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相对应的功能和特点。如果前去的话,不妨找个导游,仔细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文化,绝对受益匪浅。地址: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门票:55元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谢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9ebGr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