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展览沉浸式艺术展览为何这么火?

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多种特效,为参观者带来更灵动的美观,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丰富有趣的互动体验,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魔幻世界里,可以亲手描绘骑车、动物,通过扫描生动地展现在LED屏上,在屏幕上绽放灵动的花朵图案,所触之处便繁花盛开。 图片来源:文化
原标题:沉浸式艺术展览为何这么火?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多种特效,为参观者带来更灵动的美观,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丰富有趣的互动体验,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魔幻世界里,可以亲手描绘骑车、动物,通过扫描生动地展现在LED屏上,在屏幕上绽放灵动的花朵图案,所触之处便繁花盛开。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今年夏天著名的日本TeamLab未来游乐园沉浸式艺术展又来到了北京,这次是在央·美术馆开展,比起去年在798佩斯北京举办的展览,这第二次的展览依然很受欢迎。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沉浸式展览”这一词也是近两年出现的,并且在展览中出现得十分频繁,成为艺术展中最吸睛的展出形式,它具有华丽的展示效果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很受年轻人欢迎,一度风靡各大社交平台。令人不禁感叹,如今的艺术展已进入沉浸式时代了吗?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其实早在上世纪初期,“沉浸式”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艺术家们尝试制造沉浸式的直观体验。比如2016年10月,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举办的“梦境:沉浸式电影和艺术”专题展,就呈现了沉浸式展览的历史发展轨迹。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沉浸式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在展览馆中营造出声、光、电、艺术完美结合的沉浸式展览,为观众带来丰富的体验。2010年4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沉浸式展览《感觉即真实》拉开帷幕,这个展是由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和和中国新锐建筑师马岩松合作的。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在60米长的空间中,用红、绿、蓝三基色组成荧光灯阵,并用雾气将整个空间填充,创造出了一个人工光谱空间,观众仿佛走在虚幻中。2013年,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我有一个梦》亚洲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真正将沉浸式艺术展览推向大众,并成为代表性作品。在一间面积约25平方米、高8英尺的封闭房间里,用镜子反射红白波点,置身其中好像瞬间迷失了方向。在此之后,沉浸式艺术展览在国内火爆了起来,各种亲奇的场景,让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2015年的《雨屋》最令人印象深刻,它是英国艺术团体兰登国际的组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空间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体感器,观众所到之处便下起大雨,说白了就是让观众来“淋雨”。设计者想通过这样的互动,引发观众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场展览足足吸引了20多万人去观展,虽然150元的票价只参观10分钟,但大家还是愿意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去体验一回雨中漫步的乐趣。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今天的艺术家们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方式,将作品从平面移到空间,而社交媒体将这些艺术展览带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引发热议。沉浸式艺术展览为何这么火?沉浸式艺术展览的特点是具有科技感、互动性和趣味性,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先进的设备,让艺术作品可以更生动的展现,3D、VR、感应器等装置可让观众有走进作品的感觉,成为“画中人”,参与性变强,而灯光、音乐等让观众更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如今这种“沉浸模式”好似要代替了“观看模式”,开始注重观众在展览中的作用,立求增强观众与作品及作者间的互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说:“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但今天当代艺术更多谈到的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置入。”图片来源:文化产业评论在以前人们走进美术馆是为了看到名家真迹,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就能看到名作的大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们想让自己的作品脱引而出,观众们也想体验到更新鲜的观展的方式。像《雨屋》这种艺术展览,在观展过程中好玩又充满新鲜感,所以能够立即引起了轰动,使作者名声大噪,观众可以走进作品中,自由选择感受作品的角度,获得了更有个性的观感体验。沉浸式艺术展览火爆之后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高票价,TeamLab未来游乐园展览在去年是工作日80元,节假日120元,今年在央·美术馆的展览票价是90元,“寻梦海底两万里”展览,工作日票价为148元,节假日更高达168元。看过展览的观众表示性价比低,不过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投影,几分钟就能看完,对于小孩子来说倒十分新奇,但音响声音过大,年龄太小的孩子可以会在黑暗的展厅中感到害怕。好像如此看来沉浸式展览的光影效果倒成了宣传的噱头,不禁又让人产生另一个疑问,是否所有的展览都适合走科技路线?在2015年4月在上海开展的《不朽的梵高》来看,这次展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画展,运用了最新的SENSORY4™感映技术,让观众可以直观看清梵高作品的每个细节。展览现场可以说效果十分震撼了,但也有观众表示这样的观展有些走马观花了,欣赏画作还得考虑投影播放速度。也有人表示想要集齐梵高真迹十分困难,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就能称为“梵高作品展”有些不妥,会令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感到失望。虽然沉浸式可使观众有更全面的体验,但如果仅有光鲜的宣传和借势营销,那么便使艺术沦为附属品。一直以来大众与艺术作品确实存在着距离,观众走进美术馆的频率并不高,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出现促使人们走进展览一探究竟,哪怕不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乐意开心地去玩一次。有策展人表示,艺术只有和公众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意义,一些资深艺术家也愿意尝试做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沉浸式展览对创作者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展览馆来说,举办这类展览也不失为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故宫,就经常举办稀缺的展览,今年5月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展,让观众能坐上大船游汴河。如果有合适的资源,以科技吸引观众,对观众和博物馆都是一件好事。资料参考:文化产业评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PlDm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