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间隔拍摄6“如果不用宾得拍摄,我就转行炸油条”|专访静物摄影老司机杨延光

静物摄影师 | 杨延光 漫步在繁华的商业街, 闲暇间阅读一本杂志, 可见大小不一的静物摄影作品: 光彩明丽的珠宝、色彩斑斓的网红店菜单…… 在一张张袭人眼球的视觉影像背后,由创意、构图到光线、色彩,每个细节都体现着摄影师们的精巧技
原标题:“如果不用宾得拍摄,我就转行炸油条”|专访静物摄影老司机杨延光静物摄影师|杨延光漫步在繁华的商业街,闲暇间阅读一本杂志,可见大小不一的静物摄影作品:光彩明丽的珠宝、色彩斑斓的网红店菜单……在一张张袭人眼球的视觉影像背后,由创意、构图到光线、色彩,每个细节都体现着摄影师们的精巧技术。这个摄影师群里,杨延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有着过硬的控光技术,带着“宾得相机讲师”的名号,多年来仅从事静物摄影,研究控光是他最大的工作兴趣点。他的作品常见于各大时尚刊物、豪华餐厅的视觉广告中,电子产品、户外运动装备、创意家居用品、美食菜品……你目之所及的静物,杨老师大多都有相关拍摄技巧可分享一二。随着时代高新科技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商业摄影也如曾经传统广告插画一样,面临着视频和CG技术所侵蚀。经济泡沫中的商业图片摄影将终归何处?它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问题我们走进静物摄影师杨延光的世界,一起去倾听他对于商业摄影发展与摄影技术进步的见解。静物摄影:来路有所眷恋走进杨延光的工作室,不大的二层楼空间内,一面侧墙满满摆着已经上了年岁的灯光设备、脚架等器械;深入后是拍摄影棚,最里处堆着工作时所需要的桌布、皮包等各类摄影道具;顺着楼梯上到二层,便可由上及下俯视这个袖珍却满藏宝藏的影棚。这里就是摄影师杨延光的方寸天地。杨老师为我们泡了杯茶,水汽氤氲着将时间拨回了20世纪80年代末。初二的男生恰好到了青春期开始琢磨新花样的年纪,杨延光也不例外地开始玩起了新奇事物——相机。“机械光学嘛觉得挺好玩的,打幼时起就喜欢摄影,到了97、98年择业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就干商业这一类的摄影了。”20世纪80年代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杨老师的父亲作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青年,回国时带了一台宾得相机,从此杨延光便成了宾得相机的忠实拥趸者。北电影视广告专业毕业后,杨延光依照家里人的安排到北京某高校宣传部图片室工作,只可惜他并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我不太想被束缚地去拍摄,我觉得拍静物就挺好。我小时候看国外那些拍静物广告的,我觉得拍得可好了。”在杨延光眼里,拍静物不仅有趣而且值得挑战。“你看啊,世界上人的皮肤啊无非只是颜色区别,质感始终是一样的。但是静物就比较有挑战性了,对不一样的材质要有不同的把握。”他指了指皮包、拿起了玻璃杯、手机、还有反光着的勺子。“什么光落在什么材质上,大家能接受怎样的视觉效果,这就要具体研究了。”跟家里拿了几万块钱,杨延光就跟朋友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或许是他足够幸运,没有什么特别跌宕起伏的经历,就这么简单而平淡地走过了他职业摄影21年生涯。“回头挺快的,看有些灯都陪着我21年了,有部分三脚架的云台已经用废了,但架子还能用……挺神奇,想想也挺好玩的。”可是这21年里他没遇上一点挫折跟困难吗?不是的。“我那一代是比较悲催的一代。虽然我也有师傅,但那个年代基本上拍摄技术只能自己去摸索。没有人能教你,就算有人,其实能教你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摄影师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了,可以适度传承了,当年我们没有。”就在这般闭塞的条件下开荒,国内的静物摄影及整个商业摄影逐渐萌芽壮大起来,没有前沿的理论,没有优厚的技术,只有着一群像杨延光一样对摄影满怀热情的人,依靠着他们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他们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注入到商业摄影中,也为国内静物摄影技术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商业摄影是否有灵魂?只要市面上有广告的需求,商业摄影师们就永远不会失业。可是从事业起家到接活、再到名声独大,做商业摄影并非纸上谈兵那么容易。为了谋生,钱永远是个逃不开的核心话题。于是很多人都说,“商业摄影师拍的照片是没有灵魂的,他们是为了钱。”皮包鞋子、手表电脑、日化用品、食物美酒……杨延光摄影工作室的网站主页上放满了各行业产品的摄影作品,拍摄的内容似乎恰好印证了大众对商业摄影的看法。可是无论是与客户沟通上,或者是艺术角度上,商业静物摄影也是有很多讲究的,而这些讲究往往要比钱重要得多。我问杨延光,在众多摄影作品中他自己最喜欢哪一张?他将他的网站翻了出来,“这张我喜欢。我网站所有的片子都是灯光打出来的,就这一张是纯室外自然光的。”仔细看看,这张泛着碧色的片子原来是在颐和园拍的。“客户想在室外拍具有中国风格的一碗茶,但他要求在中式的庭院里拍。”这时杨延光提出看法,“中式的庭院还是有点繁杂,我觉得真正的中国气质是应该是在这儿。”他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借助自然光完成了拍摄,远山近水,墨分五色,中国茶文化的禅意儒雅气质顿显,而这幅作品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杨延光还给我们看了很多作品,有严谨遵循着欧洲18世纪桌面油画的构图,有日系北窗清冷色调,有伦勃朗风格,也有现代构成主义。“其实有些美术上的混合也挺好玩的,我觉得好的东西是可以结合的,我们用的光和一些道具是日系的。”虽然色调、质感迥异,但多种美术元素在杨延光的作品中却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静物摄影是有灵魂的,他有美术信仰、有技术追求,只是他躲在商业的外表下,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宾得控vs技术咖众所周知,杨延光只用宾得相机,是宾得“首席代言人”。不仅如此,他还穿着宾得文化衫,用着宾得眼镜布,甚至出了门还有可能被认作宾得的市场销售。我想如果宾得哪天改做饮食行业了,估计杨延光也会在宾得餐厅吃得津津有味。杨老师现在还在用10年前买的K20D,他工作室网站主页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这台机子拍出来的,此外还有用宾得645Z和宾得K1。严格执行着“非礼勿用”准则的他,一次都没用过其他牌子的相机。“本身拍静物就属于慢活儿,求的是高画质,而宾得就非常适合慢拍型。”他还连用了5个非常表达他对宾得的喜爱及赞叹。从宾得相机的性能到宾得的发展历史,再从宾得镜头镀膜技术到镜头色散原理,杨老师都能侃侃而谈,在他眼里,用宾得38年已经是一种情怀了。现在杨延光不仅从事摄影,他自己还开始研究起了相机技术,为宾得产品开发进言献策。“我本身就热爱这个牌子,能做一点就做一点,但有时候也会想一些技术创新,看看宾得能不能用得上。”按一次快门的HDR解决方法、相机自动扣图、光场相机分辨率……这些都是杨延光在摄影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免不了要失败,不过随着实践变深、专业知识的丰富,他成功的几率也就越来越高了。其实,摄影是一个由量变实现质变的过程。拍多了,再追求更高层次上的精进,自然也就难了。“我这人是有点急脾气,要是在静物摄影上死抠到底也没问题,但是越往后效率就不高了。”于是这个“急性子”便将一部分精力放到了相机技术上。“我更愿意换一个事儿做,找个跟静物摄影有‘亲缘关系’的领域再往前走一下,从零开始我可以短时间做80分,这可比在静物摄影上死抠那最后的5分要划算多了。”技术革命冲击下的商业静物摄影将归去何方?21世纪技术革命引起了广告传播方式更迭,商业广告总体的潮流是视频取代平面,交互取代线性。H5、短视频、AR&VR技术等新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不容小觑,随着传统纸媒的衰落,商业摄影也在新时代面临着窘境。杨延光作为传统纸媒的供应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情况,但相比大多数人而言,他却是一个乐天派。“由于纸媒衰落了,我们现在主要客户是品牌,遗憾的是新媒体现在制作还不够精致,但是未来新媒体会有提高的,而且现在我身边有的媒体已经确确实实在开始这么做了。”对于杨延光而言,商业静物摄影从来都没有被这社会淘汰,虽然它已经被侵蚀。“那现在手机摄影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您研发传统相机技术没感受到威胁吗?”我问。可是杨延光却十分有自信:“我们担心什么?我们不担心。”照相手机这些技术,说到根上都是相机技术,或者说是一些电脑软件程序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跟灯光没关系。“我们是研究可控光线的,所以没关系。”“如果将来的科技真的在某方面突破了我现在的知识范围,它确实能模拟空间、完美实现灯光效果,那我认为,也不用抱怨什么。人不能和时代较劲。”美食图片与实物不符,都是商业摄影惹的祸?产品放在桌面,布置场景,支上灯,再调整物品造型、灯光效果,最后上相机。这是杨延光拍摄静物的流程,每张拍摄时间从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再慢的话一天也可能只出一张片子。他总是将相机留到最后。“初学者会上来先拿照相机,这是程序上的错误,相机的作用只是记录。”最后拍摄的成片被复制在大街小巷的广告展板上,比如各家店铺菜单,我们常常对着传单上的食物馋涎欲滴,可是这些影像是否可信?“中餐拍食物有可能会是半生熟的,因为咱们是共餐制不好做造型,只能在菜品颜色上下手,所以这就逼得一些中餐厨师做菜故意欠点火候,让菜品看着清爽一点。但西餐和日餐一般是忠实还原。”杨延光老师还分享了一些他拍静物的独家研发技巧。他在拍摄水滴的时候,会用一种自己团队研究发现的物质,叫丙三醇,用这种物质水滴边缘就非常的饱满。“200块钱意大利水滴道具,我们用20块就搞定了。”“有些东西我们自己研究,比如调配一些东西,还比如说屏幕清洁液,我们也破解了,用于擦拭被拍摄的产品。”原来,摄影师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相机技术,前文中提过的“对不同静物材质的把握”,也是一门极其讲究、大有趣味的事业。一个生活中只用手机拍照的摄影师,是否真的热爱摄影?“跳开商业摄影,您平时会拍照吗?”“不拍。”“那给女儿呢?”“用手机拍,够了。”杨延光说,“厨师回家也就是弄点白粥,炒炒青菜。”职业病淡化了摄影师们生活中拍照的热情,杨延光平常也只用手机简单拍照,不求画质,“我觉得能把那个生动的瞬间记录下来就挺好的。”然而我们不禁又回到最初思考的话题:摄影的价值是什么?一个专业的商业摄影师只用手机记录生活,他是否真的热爱摄影?“我就是一个静物摄影工作者,兼一点爱好,喜欢研究点照相机技术问题!挺喜欢宾得的。”杨延光说道,他争取做着一些前人没做过的东西,试图去发掘一些有普及的可能性、能方便地使用的相机技术,用这些技术的进步去推动着摄影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这就挺好的,对我很有意义。”每个人对摄影持有的看法都不一样,而每个人理想当中的摄影,也一定是各具特色的。但在杨延光眼中摄影没有理想一说,“摄影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多是在遵循前人。历史就这么过来的,而且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可能比较极端一点,我认为现在大多数人拍的照片,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在重复前人。”杨延光道。“我们的价值在于,要想办法,把最重要的1%的变化完成。”“在前人99步的基础上,若是能再往前迈出去那一步,就已经挺好了。”关于摄影的本质,我们或许可以在这里得到回答。在生活中,摄影是记录那些美好瞬间的工具,在工作中则可赖以为生,在摄影过程中还能不断研发新相机技术、解决问题。或许答案对于杨延光而言就是这般简单坦然,却也蕴藏着他对摄影本身纯粹的热爱。最后笔者引用杨延光(光悦绘影)网站的介绍作为本篇专访的收尾——“百年前由于电灯开始普及,摄影进入到自由控制光线的年代。许多勤奋的摄影师,因而研究出各种精彩的灯光控制技巧,令我们钦佩并为之学习。我们会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行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g9DR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