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关于写作技巧之外必须知道的那些事

后台回复:写作资料 有惊喜作者:梵雁平编辑:投稿君 认真写作、审稿半年有余,在自我锤炼和过稿的过程中,也不断梳理问题汲取经验,并就浅显的思考形成文字与读者分享。写文章要端正态度,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后台回复:写作资料有惊喜作者:梵雁平编辑:投稿君认真写作、审稿半年有余,在自我锤炼和过稿的过程中,也不断梳理问题汲取经验,并就浅显的思考形成文字与读者分享。写文章要端正态度,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态度是多方面的,写作动机很重要,明白为什么而写作,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写作导向,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选择。如果想有些便捷的收入或博眼球,可写些时评类、鸡汤类亦或是符合微信公众号易传播的文章;如果想切实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形成个人品牌,将文学创作视作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个人视角展示社会关切、深究人性,就需用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从选题、构思、创作、调整完善中不断提升作品的内涵品质,使其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相信编辑有足够的实力辨析好的作品,并为有能力的作者搭建拓展展示的平台。另一“态度”是指对于创作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古人写诗多有“推敲”的佳话,今人写作多有“打磨”的习惯。一篇好的文章如玉器木料一样,离不开人的精心包浆打磨。古人写诗有时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何况现在一篇文章动辄上千上万文字的呈现,若不用心打磨,必然呈现纷繁杂乱、偏离主题,或是失之于美好。承担专题编审工作,任务量大,每日过稿很多。在过稿过程中,审稿人会有几重标准,但是大多数未过稿的人都是连最基本的标准都未符合,比如错字、排版散乱、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投错专题等。对于一些未过稿的人,有时会善意提醒并说明未过稿的原因,有的作者会接纳,有的作者会反驳。对于反驳的人,我大多不予正面交锋,尊重每个作者的创作想法,但我更尊重写作本身。我只能说,对写作和读者心存敬畏,认真对待你的作品,写作的路才会走得更远。关于写作内容和质量的问题,在先前的文章也提到过。有些作者会私信发链接给我,征求我对他某篇文章的意见。这些文章看着大多没有硬伤,通常都是内容略显空洞缺乏厚重感。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所述:“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所以,作者创作每篇文章都要有“神”,应有它的现实意义,它传导你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比如对于人性的刻画和挖掘、生活方式的评判、真善美的体现、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记忆等。读者通过阅读文章需要有所收获,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或是放松身心感到愉悦,亦或是疏导情感,体验人生的甘甜苦乐五味杂陈。我认为作者写作犹如演员表演,同样的角色经过不同人的演绎,必然呈现给观众不同的视角和感受,也许其中只有微小的差别,但这种微小的个体差异也是演员自身创作的表演价值。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以及对生活或某事件的态度,通过自身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即便是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撵都代表着自身对于角色的诠释。对于写作的人而言,是通过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一部作品、一篇文章、一段话亦或一个词,都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所以,作者在运用文字上要严谨,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写好每篇文章,让其读之有味。如果一篇文章不能够给读者感动、体验或思考,如白水一般品之无味,这篇文章便少了意义和价值,没有可读性的文章又怎会有更多读者去拜读欣赏?让写作有更多价值的渗透,需要源源不断更多的输入才会有更好的输出。这种输入首先要进行大量阅读,书籍和纸媒都要多读,根植于历史、关注当代,在写文构思时更会纵横开阖,看似繁复衍生又可归结一点,达到形散神不散。读书读报时可以做笔记、划重点,闲暇时可反复阅读学习。读书赞成多读经典,如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汲取学识营养,就要多读经典著作,体味其中要义和写作手法。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阅读提升,无论是历史、哲学、人文艺术,都会支撑起文章的灵魂。比如自身在创作过程中缺乏情境描写的想象力,可以多读古诗。中国古诗意境丰富优美,用词或清雅或华美,高度凝练、出神入化,让人读之受益。其次是多体验生活、融入生活,闭门造车的创作终究会使心灵枯竭,不接地气的创作难以让人感同身受。80年代,曾有一名署名潘晓的作者在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封信发表后,由《中国青年》杂志牵头,在全国开展了为期将近一年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那一代青年大多参与其中。这篇文章紧贴时代,关注青年人的焦虑和迷茫,引发了群体性的思考,这便是一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者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要注意周遭经历的细微美好和变化,以及作者的感受,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亮点。喜欢写作的人,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感受和创作思路进行记录,不断地积累素材,丰实文章的营养。记得三月时,有一篇小学生的文章《沙漏》在媒体上引起很大反响,有人评价读其文有鲁迅先生的味道。这位小学生之后写的文章也都反响不错,但她的创作大多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感受,并将这些真切感受诉之笔端。虽然无华丽的辞藻,但深刻的寓意和真情实感足够打动读者。以上为近期关于写作的些许体会和思考,虽然将一些理论落之笔端为读者呈现,但自身做得亦不够好,需要不断提升改进,与大家共勉。作者交流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D0NYwZ.html

(0)

可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