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鳁鲸鲸蓝·文|做哪一个自己?

在生活中,会有一些偶尔令我感到很奇异的时刻。 比如今天上午,同事委托我朗读一段文字并且录下来,作为工作中某个环节的需要。可谁知,当我打开手机里的语音备忘录开始录音时,一旦我摁下屏幕上那个极其醒目的红色按键,我想要说出第一句『大家好』,竟然
原标题:鲸蓝·文|做哪一个自己?在生活中,会有一些偶尔令我感到很奇异的时刻。比如今天上午,同事委托我朗读一段文字并且录下来,作为工作中某个环节的需要。可谁知,当我打开手机里的语音备忘录开始录音时,一旦我摁下屏幕上那个极其醒目的红色按键,我想要说出第一句『大家好』,竟然变得无比艰难。我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待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无限的焦虑和紧张包围并捆绑了我,如一块厚厚的钢板那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后来当我极力平静下来,勉勉强强地录完那不到7分钟的文字,背后竟已汗涌一片。走出那间房子,恍惚间我想起来一件相似的事情。美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诗人詹姆斯·迪基,有一次受邀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正在后台候场的他突然局促不安、手足无措。这时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好心安慰他:『放松点儿,迪基先生,做你自己就好。』诗人立即条件反射地反问了一句:『做哪一个自己?』像詹姆斯·迪基要面对的那种情境,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有些同感——即便现场观众不多,或者干脆就没有观众,只有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访谈,但面前有了镜头,与生俱来的羞怯、紧张和逃避,就会反应为额头冒汗、手脚紧绷、大脑空白,甚至脸上各种本能的微表情。然而,似我一个人独处,要做一件仿佛具备某种仪式感的事情,而且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却莫名紧张,则是连我自己都说不上来的无力与无奈。再比如,很多时候我在重新翻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时,总会有一种很奇妙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我完全觉得就是在读别人的作品,我在已完成的表达前,变成了我自己的陌生人。那些诗章和篇目,特别是那些不同的人演绎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呼吸心跳不一的人,总带给我别样的新奇与微妙。我到底是哪一个自己?在不同的时刻,我又需要做哪一个自己?正如村上春树在旅行之后推出的全新随笔集《假如真有时光机》这个名字,像《哆啦A梦》里畅想的那样,假如真有时光机可以让我们随意穿梭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信每个人亲眼看到过去或者未来的自己,都会多多少少产生无法置信的感受——那个偷偷给女孩子文具盒里放毛毛虫的是我吗?失恋了喝醉酒哭得死去活来的是我吗?最后嫁给之前完全看不上的男人的是我吗?面对自己的孩子完全失去耐心的是我吗?是的,那每一个自己,从幼稚无邪到富有城府,从相信一切到怀疑所有,从鲁莽无度有所敬畏,都是你自己,也都是我们自己。圣人总是早早地认识清楚了有关人的命题,并在根源就给予了高度概括的解答。孔子讲:『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求者,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是在说人在有所追求的同时,也要秉持自己的原则,可求与不可求时的自己,虽然表现不同,但也是同一个自己。苏格拉底更是言简义丰地指出:『认识你自己。』与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于身体在旅行的毕达哥拉斯相反,苏氏更注重内心之旅的理念——或者说,他倾向于先将灵魂拷问整理完毕,再去游历实践。苏格拉底的哲学相对靠近古典的德性伦理学,其核心问题即『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毕达哥拉斯呢,则趋向现代道德哲学,其核心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的确,不论处于哪一个时刻,要知道该做哪一个自己,首先的不变之宗乃是明白自己总体上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接下来再去考虑『做』——即实施的问题。像今天上午我所遭遇的尴尬和恐慌,我就需要做一个迅速调节自己、镇定处理突发情况的这个自己。也许经历得越多,那种该死的时候就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而恰如新疆散文作家刘亮程写了成名作《一个人的村庄》,我更愿意相信正是他将周遭的那一片天地视为自己一个人的村庄,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无独有偶,写了《我与地坛》的已故作家史铁生,尽管大半生命若琴弦,他仍然在病榻深刻思考了自己,并建构出自己独有的世界。再如我在近两年不断阅读的费尔南多·佩索阿,他说:『每个人对他自己而言,在孤寂中才能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由此可见,享受孤独、认识孤独,是认识自己、在不同的时刻做最好的自己的绝佳机遇。你的高歌猛进,你的迂回退守;你的脆弱不堪,你的心如钢铁;你的迷茫消沉,你的冷静清醒……都是每一刻的你自己,以及每一面的你自己组成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多彩人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RpB5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