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文/王营 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人的管理。因而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教”的态度不积极,不主动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学生“学”得不积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文/王营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人的管理。因而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教”的态度不积极,不主动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学生“学”得不积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强师德、善管理、科学评价,是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教师要遵守师德规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遵守师德规范,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时代要求。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不是一时或一个阶段的事情,应该是学校持久的任务;不是学校搞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达目的,而是要组织好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倡树“状态>方法>落实”的理念。状态是前提,方法是基础,落实是关键。精神状态决定着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是师德的核心,没有良好得精神状态教师就不可能爱岗敬业,也拿不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同样,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落实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无用功。因此,抓精神状态调整、抓科学方法的研制是更高层次的抓落实。二是坚持两个结合,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上来。两个结合是指“刚性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管人与管心相结合”。学校管理效能不是靠“管、卡、压”来实现,而是在信任、尊重教师的过程中激发出来。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在重制度刚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做贡献的聪明才智。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工作热情直接关乎学校成败。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时刻体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的理念,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一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采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法治与德治、情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严格规范与开放自由相结合,以品德感召人,以真情团结人,以能力带动人,以事业造就人,时刻做到关注教师价值,帮助教师挖掘自身长处,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展示自身潜能。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抓具体工作落实时,要以刚性管理为主,做到“严恒细实”,努力做到“三抓”:一是“抓具体,具体抓”。抓具体,即把总体目标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方案。具体抓,即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细”字上做文章,办真事,一环一环地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二是“抓反复,反复抓”。有些问题今天抓了有一定成效,明天又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所以铲除懒惰情绪和形式主义必须做经常、细致、艰苦和一点一滴的工作,非下真功夫、细功夫不可,切忌浅尝辄止。三是“抓规范、规范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和内容,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抓,只有这样才能靠制度管住人,靠制度落实责任。三是坚持奉献与回报相统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也是人,也有过美好物质生活的强烈愿望,奖励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会大大挫伤优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是要解决干与不干、干好干孬不一样的问题,解决不同岗位不同待遇的问题。在教师评价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百之百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但是学校可以参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案,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只要方案80%以上的教师赞成,就应当认为是科学的。关于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山东省设立了6个方面: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对评价结果的运用,《意见》指出:中小教师工作评价旨在激励、引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评价结果做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也可以做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因此,只要评价方法科学,符合大部分老师的利益,就能够达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其次,以培养优良学风的为切入点,狠抓养成教育,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风,即学习或做学问的作风,它是学生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倾向。优良的学风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逐步养成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品格,是推动学习进步和达到理想学习目标的保证。一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坚定的学习目标。学校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如射箭一样,必须先有目标,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订出计划,循序渐近,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事实上,学有成就的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也许就在于他们每一天生活都有目标。道理很简单,因为“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在生活中抱有目标是最重要的必需条件”。二是要培养学生拥有优良的学习习惯。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还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健康向上的校风形成的保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一丝不苟地培养学生具有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勤做笔记的习惯,书写正确清楚、卷面保持整洁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善于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等等。常言道,坏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反之,好的习惯势力,便是一种可喜的势力。培养优良学风,就是要在培养优良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三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主要指两点:一要循序渐进,二要诚实。循序渐进,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夯实基础,并且要正视基础,“不怕起点低,就怕不识底”,告诫学生“今天就是明天的基础,上节课就是下节课的基础”,要讲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诚实就是真不能假。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平时作业与考试要独立完成,严禁抄袭,教师要严格监考,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发生。四是要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与以前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步丧失。认为搞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就不需要刻苦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曾语重心长地谈到:“学校与家庭要求和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对的,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年轻人是很难成长起来的……”。为此,学校应当反复磨练学生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学生不能在“学与不学”的问题上迟疑犹豫,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是“如何学”以及“如何学得更好”!刻苦学习是一种精神品质,强调刻苦学习并不等于加重学生的负担。其实,对于这个课业负担问题,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学生学习是需要适度负担的,没有负担,就不可能真正学到东西,因为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其实,“负担”是一种心理感受,一般多指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学校生活,学生除了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练以及正常的听讲、写字、做值日之外,一般不会参加其它体力劳动,身体负担几乎很轻。那么,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是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都有这方面的感受,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就不是负担;相反,若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再轻的学习任务也会变成负担,甚至使一部分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不认为是负担,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才是减负的关键。五是“严”格管理,树立纪律意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除了教师具有较强和责任心和教育艺术外,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在过去比较长的时期内,由于减负的形势需要,教育界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不敢提“严格管理”,认为一提严格管理,就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对此,周济部长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首先是对学生来说,要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我们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他们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才有可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纠正那种‘管严了,就会导致创新不足’的模糊认识。……以人为本决不是放松管理,加强管理才能够保证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意志磨炼,端正学风,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的管理。”由此可见,严格管理并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求并不是把学生当作敌人,更不等同于随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严慈相济,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参考资料:阚兆成《在全市教研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XBek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