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孔融让梨之后

关注一下,更多精彩等着你! 序 公元153年,孔融出生在山东曲阜。 那一日的详细情形,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想来是热闹、喜庆的。毕竟,那个即将出生的婴儿,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圣人后裔,书香世家,如此高贵的出身,就算再热闹些也是应该的
原标题:孔融让梨之后关注一下,更多精彩等着你!序公元153年,孔融出生在山东曲阜。那一日的详细情形,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想来是热闹、喜庆的。毕竟,那个即将出生的婴儿,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圣人后裔,书香世家,如此高贵的出身,就算再热闹些也是应该的。让我们把镜头拉回那一天。阳光恰到好处,淡淡地照着庄严的孔府,高大的香樟树投下浓重的影子,落在厢房青灰的瓦片上。过了许久,房内终于传出了一声响亮的啼哭。这一声啼哭,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即将走向穷途末路,又似乎预兆了孔融的一生,将要哭那“挽大厦于将倾”的孤勇和悲壮,哭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和凄凉。然而,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注定是无法阻挡的。哪怕这个人是孔融。01一孔融让梨转眼间,走过四个春夏秋冬。孔融四岁了,在父兄的关爱下,开始研习诗书。一天,他的母亲端来一盘梨,让孩子们一起吃。几位兄长让孔融先拿。孔融看了看盘中的梨,毫不犹豫地拿了最小的一颗。站在一旁的父亲看到了,笑着问孔融:“盘子里还有那么多梨,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了一颗最小的呢?”孔融说:“我年龄小,吃得也少,当然应该拿最小的了。大的让给几位兄长吃。”大人们赞叹不已,纷纷夸他是一个谦让、守礼的好孩子。后来,孔融聪明早慧、品德优异的名声传遍了宗族,亲戚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02二拜访李膺十岁那年,孔融跟随他的父亲前往京城洛阳。幼时的孔融已经展现了他很有礼貌的一面,这次进京,他又展露出聪明机智的另一面。当时处于东汉末年,各方英才齐聚洛阳城,其中名声最大的风云人物是李膺。李膺是士林领袖,学术大家,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司隶校尉是皇帝钦命使者,负责监督京师和地方的各级官员,有权弹劾、审讯和逮捕任何官僚和贵族,甚至一度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李膺的名望高、官位高,为人也非常清高,如果不是当世名士或亲戚来访,他绝对不会轻易出面接待,甚至连他的门卫也不会通报。孔融刚踏进洛阳,就听了很多关于李膺的故事。他想,这么厉害的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呢?他的才能配得上他的名望吗?他忍不住想去拜访李膺。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父亲孔宙。父亲听了,哈哈大笑,摸着他的鼻子说:“就你这样的小孩子也想拜访李府君?他是不会接待你的。”对于父亲的调侃,孔融没有放在心上,他决定立刻前去拜访李膺。门卫看着眼前十岁大的少年,笑着说:“能进府门的,不是才华出众的名士,就是府君大人的亲戚故交。你一个小屁孩儿,来凑什么热闹?还不快走。”对于这些刁难,孔融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还不快快通报,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门卫打量了一番孔融,只见他虽然年幼,却气质不凡,就相信了他的话。他不想拦住重要客门卫打量了一番孔融,只见他虽然年幼,却气质不凡,就相信了他的话。他不想拦住重要客人,就去通报了。李膺正与几位至交好友相聚,听了门卫的通传,以为是哪位故交的子弟,准备见一见。谁料,等孔融进了内堂后,发现根本不是他认识的后生晚辈。孔融没有因为李膺位高权重就卑躬屈膝,相反,他一应礼节井井有条,进退有据,非常得体。李膺见了,啧啧称奇,心中对他的好感急剧飙升。他询问:“你这个小孩儿是谁啊?听门卫说,你是我的亲戚?”孔融回答说:“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李耳,曾经师友相称,难道我们不是世交吗?”李膺哈哈大笑,立刻请孔融入座,设置佳肴招待。孔融谈吐大方,获得了李膺的赞赏。饭后,李膺又考了考孔融的学问,孔融一一回答,他对《论语》的理解尤其让李膺惊讶。李膺更加高看孔融了。不一会儿,另一位宾客陈韪也赶了过来。他听了众人对孔融的夸奖之后,不屑一顾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听了这话没有动怒,反而站起来向陈韪行礼,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天资极佳,聪慧过人了。”这句话看似赞扬陈韪,实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他长大之后并不优秀。孔融将陈韪的讽刺完整无缺地还给了他,既没有失去礼貌,又还以颜色,显得十分机智。陈韪听了这话,羞愧难当,坐立不安,很快就找了个借口告辞了。李膺夸奖孔融,说:“你将来必成大器1此后,两人成为忘年交。拜访李膺后,年仅十岁的孔融名传京城。03三仗义救人孔融十三岁时,他的父亲孔宙去世了。他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想起三年前的洛阳之行,心中十分难过。重大的打击使孔融痛苦不已,只要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他就食不下咽,短短的几天,竟然孱弱到需要旁人的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十分称赞他的孝行。为父守孝的三年里,孔融博览群书,才能和学识有了飞速的进步。孔融十九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大的事情,也为他挣来了盛名。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士叫张俭,他和刘表、孔昱等被人称为“江夏八俊”。孔昱正是孔融的一位兄长。汉桓帝时,张俭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宦官侯览的母亲专横无比,鱼肉乡里,残害百姓。张俭毫不留情地将此事上奏天子,揭露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要求严惩。身为宦官的侯览,借机将张俭的奏章扣压起来,没有被桓帝看到,从而躲过了一劫。由于这个缘故,张俭和侯览结下了仇怨。后来,侯览得势,升为中常侍。恰好“党锢之祸”起,张俭的一个老乡朱并出于嫉恨,诬告他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共为朋党,企图危害朝廷。侯览从中推波助澜,搅动风云,很快,朝廷就下达了逮捕张俭的批文。通缉之下,张俭被迫流亡。由于官府抓得很急,张俭“望门投止”,很多人因为收留他导致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下,张俭想到了他的好友孔褒,于是逃到孔褒家中,然而,孔褒并不在家。被砰砰的敲门声惊醒的,是孔褒的弟弟孔融。那时,他才十六岁。张俭没有遇到好友孔褒,十分失望。孔融礼貌地将张俭请进内堂,并吩咐厨房送上果腹的点心。接着,他恭敬地问:“您急匆匆地来找我的哥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张俭看着孔融年轻的脸庞,不忍连累他,就没有说出自己的艰难处境。然而,他逃亡已久,一身狼狈,岂能瞒过聪慧的孔融?孔融笑着,言辞恳切地说:“哥哥虽然外出未归,难道我就不能招待您吗?您是哥哥的好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帮助您。”张俭再三斟酌,最终告诉了孔融实情。孔融惊讶地说:“您就是和孔昱兄长齐名的张俭?您的才学我早有耳闻,这一次,您受了不白之冤,就让我来帮您吧。我相信,您的冤屈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哥哥不在,您就放心住下吧。”就这样,张俭在孔府住了下来。后来,事情还是泄漏了,从国相开始,很多人秘密地将此事压下了,没有上报朝廷,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和孔融却被逮捕入狱了。然而,当时的郡县官吏却犯了糊涂,他不知道究竟该治谁的罪。孔融说:“收容藏匿张俭的是我,和哥哥没有关系,有罪的是我。”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不是找我弟弟的,罪在我身,我心甘情愿。”而他们的母亲却说:“没有我这个做母亲的点头,孔融怎么敢收留张俭?我年纪长,应该由我来承担。”官吏审理了半辈子的案子,还是第一次遇到一门都争着赴死的情况,更何况还是孔家的人。他犹豫不决,只能向朝廷请示。最终,诏书定了孔褒的罪。孔融也因为他有担当的行为,成就了仗义的盛名。被他所救的张俭,在党锢解禁之后回到了故乡。后来,汉献帝时,百姓饥荒,张俭散尽家财,救活了数百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张俭被朝廷任命为卫尉。由于曹操专权,张俭无力抗争,只好闭门不出,不参与政事。一年后,张俭在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去世,死的时候八十四岁,成就了自己忠君爱国的美名。04四刚正不阿孔融渐渐长成大人模样,他尊崇礼法、聪慧机智、仗义疏财,名声广为人知,和陶丘洪、边让齐名。当时,州郡礼聘他为官,他觉得还不到参加政事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后来,孔融得到了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主要职责是察访官僚中的贪污事宜。聪明的孔融很快发现了端倪,准备罢免大量贪污犯。这批贪污犯中,有很多都是宫里宦官的亲戚,势力非常大。有一名朝中的大官害怕得罪宦官,连夜召见孔融等人,大声斥责诘难。孔融的本性刚直不阿,他丝毫没有隐瞒那些宦官家属犯下的罪行,反而大声说:“他们罪恶累累,罄竹难书,而且证据确凿,绝对不可以徇私枉法。您贵为国之栋梁,难道要为这些阴险的小人求情吗?”那位大官羞愧难当,最终同意了孔融的决定。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何进升职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升职。然而,孔融在门卫那里吃了闭门羹,没能获得及时的通报。孔融觉得是自己办事不力,于是,他抢回名片原路返回了。是不是很清高?何进的下属认为,这件事情丢了大将军的面子,决定派剑客去追杀孔融。立刻就有人劝何进:“孔融极负盛名,如果将军和他结了仇怨,您手下的有才之士就会随他而去,不如以礼相待,让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广阔胸怀。”何进接受了劝谏,派人追回了孔融,并且多次举荐了他。不久,孔融升任侍御史。后来,由于他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政见不合,就以生病为借口回了山东老家。05五北海为相不久,孔融又被征召为司空掾属,并授职北中军候。仅仅三天后,他又转任虎贲中郎将。那个时候,权臣董卓当道,骄横跋扈,他一心想废掉汉少帝刘辩,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孔融受先祖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最痛恨不守礼法的乱臣贼子。所以,他常常在朝堂之上和董卓激烈争辩,言辞犀利,骂得董卓无言以对。私下里,孔融更是常常和朋友们交谈辅佐匡扶汉室江山的言论,惹得董卓十分生气。孔融是当世名士,在学子中的威望极高,董卓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暗示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今山东省昌乐县)担任国相。孔融没有气馁。既然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到了北海之后,他召集当地的士子文人和农民商贾,共同商讨北海的发展大计。接着,他聚集了北海国内的士兵,邀请名士讲解兵法,亲自撰写讨伐黄巾军的檄文,为消除战乱、维持百姓安居乐业而努力。可惜的是,孔融毕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可惜的是,孔融毕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并不精通武略,讨伐黄巾军的行动很快就失败了。孔融最令人佩服的一点是,再大的逆境也无法阻止他的决心。很快,他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转而保卫朱虚县。慢慢地,孔融将原本被黄巾军蛊惑的四万多人聚集了起来,他再次设置城邑,建立学校,宣传儒家学术,并且举荐了非常有才能的郑玄、彭璆、邴原等人。在北海国,孔融施行仁政,当地的老百姓哪怕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都能得到他的夸奖。孤独老人或四方优士,只要有去世的,孔融都令人妥善安葬。他做出了多种政绩,深受百姓的爱戴,被人称为“孔北海”。后来,黄巾军逐步逼近,孔融面临的形势变得危急。于是,他派手下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十分惊讶,诚惶诚恐地说:“孔北海竟然知道我刘备?!”于是,他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和曹操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势力,但是,孔融知道他们的野心,明白他们的目的是篡夺汉室,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然而,孔融有一位名叫左承祖的幕僚不识时务,根本无法体会孔融的良苦用心,极力劝他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觉得左承祖的言行侮辱了他的气节,十分恼怒,立刻下令杀掉这种不忠不义的人。刘备的帮助,只是解了孔融的一时之危。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谭(袁绍的大儿子)攻打北海,双方打了几个月。最后,北海的士兵只剩下数百人,对方的箭羽却如疾风骤雨一般射来,城墙已经破了,巷内开始了短兵相接。此时的孔融,临危不惧,他靠在几案上,一边读书,一边与幕僚谈笑。可惜,他故意做出的镇定并没有扭转战局。当天夜里,城池破了。孔融趁着月色连夜奔逃,一直逃到太行山以东,他的妻儿没来得及带出,最终被袁谭抓住了。孔融在北海担任国相共六年。六年里,他勤政爱民,开设学校,宣讲儒术,兢兢业业,一刻都不敢耽搁,想将北海国建设成一个乱世中的避风港。然而,东汉末年是一个战火连天的乱世,北海国前有黄巾军,后有各路诸侯,想保一方太平,太难了。孔融殚精竭虑,最终还是丢了北海。06六参议朝政建安元年,在曹操的操控下,汉献帝迁都许昌。同年,朝廷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紧跟着又升任少府。每次朝会,献帝询问政事时,孔融常常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往往最终都能促使献帝定下决议。这些,连当时的公卿大夫都比不过。太傅马日(dū)奉天子的命令出使山东,经过淮南时,他多次向袁术求助。作为一方诸侯,袁术势力极大,怎么会在乎有求于自己的马日呢?于是,袁术派人夺走他的符节,不准他离开,强迫他担任自己的军师。马日虽然有求于袁术,但是不想为他卖命。想到袁术轻蔑的嘴角,马日忧愤至极,以至于呕血而死。当马日的遗体送回许都时,朝廷官员想将他厚葬。孔融不以为然,他单独陈说:“马日是大汉的太傅,身份尊贵,更持有天子的符节,奉命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责任重大。可是,他竟然献媚奸臣,欺骗朝廷,最终被奸臣所辱。袁术犯上叛逆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马日还企图结交他,其心可诛。按照《汉律》规定:和犯罪的人交往三天以上,都应该同罪。陛下可怜他是老臣,不忍心追究他的罪责,已经宽大处理了,为什么还要加以厚葬呢?”汉献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孔融为官时,对后世较大的影响,就是坚决阻止了肉刑的恢复。身处乱世,盗匪四处流窜,无恶不作,有些郡县因为种种原因存活下来的百姓甚至不足从前的一成。于是,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恢复肉刑的舆论。对于这种舆论,孔融是极其反对的。他向献帝建议说:“古时候的人们,浑厚朴实,秉性善良,官吏正直,刑法严明,君主几乎不犯错。一旦有人犯罪,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责任,当然要自食恶果。可是现在呢?战乱纷纷,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袁绍等贼割据一方,无视天子的威严和国家的法律。这个时候,百姓犯罪都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性,是君主没有治理好天下,是诸侯没有管理好辖区,那么,为什么还要用古时候的残酷刑罚来惩罚他们呢?如果陛下这么做了,天下人会说您暴虐无道。文帝仁慈,废除了肉刑,被誉为千古之仁政,为我大汉广开改恶之路。所以说,陛下作为一名有德的君王,千万不能恢复肉刑。”最终,朝廷采纳了孔融的建议,没有恢复肉刑。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孔融的仁慈和坚决。等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孔融更是阻止了献帝为南阳王和东海王四时祭祀的念头。他遵章守礼,丝毫不因为对方是天子,就有所妥协。只要不合礼法的,在孔融眼里,都是不合适的。07七孔融骂曹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孔融眼中汉室江山最大的毒瘤。孔融恪守礼法,是坚定的汉室忠臣,对分割四地的各路诸侯深恶痛绝,对曹操这种枭雄更是忌惮和厌恶。他的一生都对大汉朝廷忠心耿耿,丝毫没有投奔过任何诸侯,晚年时,更是敌视曹操,口诛笔伐,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曹操攻破邺城后,屠杀了邺城的百姓,袁绍家的亲眷女子几乎全部被掳掠。这其中,包括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美艳动人,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曹操的儿子曹丕见了以后,魂不守舍,在没有禀告父亲的情况下,私自强行将她娶了回去。孔融听了这件事,写了封信给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这句话很俏皮,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是错误的,曹操更是想不明白。后来,曹操问孔融,这句是出自哪一本古书?孔融笑着回答:“根据你做的事情,把甄氏赐给世子,不就是这样吗?”曹操立刻明白孔融是在嘲讽自己,十分生气。从十岁那年还击陈韪,到讽刺枭雄曹操,孔融的胆识越来越大,口才越来越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兵讨伐乌桓。孔融厌恶战乱,更忌惮曹操的野心,又写了封信继续讥讽曹操。当时,由于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进言,要求禁酒。孔融再次与他作对,写下《难曹公表制禁酒书》,认为不应禁酒,言辞傲慢无礼。酒是粮食酿造的,百姓已经没有饭吃了,哪儿来的粮食酿酒?不得不说,曹操的禁酒令是正确的。更何况,曹操也是一个爱酒的人,他的《短歌行》中这样赞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孔融岂会不知这些?他反对的不是禁酒,而是野心家曹操!孔融早已经看清了曹操的奸狡诡谲,然而,他能怎么办呢?此时的曹操,权威赫赫,大势已成,连献帝都在他的羽翼下瑟瑟发抖,更何况无权无势的孔融?想保住汉室江山,驱除毒瘤,对孔融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曹贼口诛笔伐。08八杀身之祸孔融和曹操的矛盾,主要是政见不合。刚开始,他们还算是朋友,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匡扶汉室的政治立常很快,曹操改变主意了,他的野心不断膨胀,想建立自己的王霸之业,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很快发现了他的真面目,踏上与他敌对的征途。孔融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注重忠君爱国,他早就将自己的生死荣辱与皇帝绑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分开。于是,孔融说话越来越偏激,常常激怒曹操。就算曹操的肚子里真的能撑船,也难以容忍日复一日的讽刺了。孔融的言语好像一颗颗尖锐的针,时不时地跑出来扎他一下。不久,孔融向献帝进言:“大汉应该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诸侯。”这句话明显又是针对曹操的。曹操听了这些,堆积多年的怨气再也压制不住了。他再也不顾孔融是名重天下的大儒,害怕他阻拦自己的大业,暗中命人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他的奸计很快得逞,有一名朝臣很擅长揣摩曹操的心事,立刻上奏,列出了孔融的种种罪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以谋反、不敬、不仁、不孝的罪名残忍杀害,并且株连了全家。09九以文留名孔融死后,仅仅过了十二年,汉献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孔融一心匡扶的汉室江山就此走向了灭亡。魏文帝曹丕十分喜欢孔融的文章,把他和王粲、陈琳、徐干等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孔融的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试图以孱弱的身躯扛起将倾的大厦。可是,历史的滚滚车轮从来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孔融的付出徒劳无功。然而,他身上的品质和光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他幼年时懂得礼节,少年时机智聪慧,成年后仗义刚正,壮年时仁慈爱民,等到老年时,却又倔强得可爱。孔融早已成为历史书中的一个符号,然而,他的锦绣文章却成为中华文脉中闪烁的明星,永远熠熠生辉。1名词释义:掾(yuàn)属,佐治的官吏。汉朝时,上至三公,下至郡县,每位官员都可以招聘掾属。人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一般都是由主官看中的名士担任。掾属类似现在的领导秘书,当然,权力比秘书大得多。2历史小知识:肉刑,即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候指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等。现在泛指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这是极其残酷的刑罚,汉文帝时期已经废除了大部分。3小结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简单,却有不同版本。有的版本中,孔融让完哥哥,再让弟弟,似乎成了一个不吃到最小的梨决不罢休的固执虚伪的小孩儿。这与历史是不符合的。孔融让梨的官方记载出现在《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文中清楚明白地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并未提及他的弟弟。此后,《三字经》中就有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这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语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全书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秘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个故事根据当时名士之间的交往言谈而来,算是野史传闻。不过,孔融的聪明机智是无法掩饰的,也初步暴露了他喜欢用言辞与人对抗的性格。曹操加在孔融头上的罪名几乎全部是捏造的。谋反?就是一个笑话,真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恰恰是曹操埃而所谓的“不敬、不仁、不孝”,不过是曹操的借口,他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是,两人的政治目的对立。试想,孔融是一代大儒,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四岁知道让梨,十三岁因父亲亡故,痛苦得无法站立,这样的人哪里来的“不敬、不仁、不孝”?他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振兴书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XmYB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