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诗意的塔名向塔氏致敬的内地诗意电影《路边野餐》

这次相会没有人能吟唱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这次相会没有人能吟唱, 而没有歌唱,悲伤也就平息。 清凉的夏天正在来临, 仿佛开始了一种新生活。 天空就如同石砌的拱顶, 被黄色的火光所灼伤, 我需要关于它的唯一的词, 甚至超过
原标题:向塔氏致敬的内地诗意电影《路边野餐》这次相会没有人能吟唱阿赫玛托娃(俄罗斯)这次相会没有人能吟唱,而没有歌唱,悲伤也就平息。清凉的夏天正在来临,仿佛开始了一种新生活。天空就如同石砌的拱顶,被黄色的火光所灼伤,我需要关于它的唯一的词,甚至超过必须的面包。你,给青草洒上点点露珠,用新消息来激活我的灵魂,――不是为了情欲,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尘世伟大的爱情。1916.5.17向塔氏致敬的内地诗意电影《路边野餐》《路边野餐》这种纯粹个人呓语表达方式的电影,看的吃力不说,而且由于长镜头的缘故,竟然有晕车晕船的感觉。即便如此,毕赣亲切甚至粗糙无聊带点灵性的叙述,仍然带来久违的赤诚,大概也就是片尾曲《告别》那样,“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复杂。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位医生活得像心事重重的幽灵。中年男人踏上了火车去邻镇找寻失踪的侄子。他的同事,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将一张照片、一盒磁带及一件衬衫带给自己病重的旧情人。男主搭乘火车,明暗交错地穿梭,在一个叫做荡麦的地方下车。好像踏进了时间的漩涡,他在这个简陋而封闭的临水村庄遇见了长大成人的侄子,还有早已亡故的妻子。当他离开此地之时,他仿佛从一场神秘的酣梦中醒来。”国内的独立电影人,乃至自诩的文艺诗人,常常自以为是,通病几乎一模一样,用语无伦次的生活感悟,硬挖个深坑,埋进去,然后就是苦大仇深的追悔莫及,还要表现出一副人生尽头,淡漠视死如归的样子。等不到若似《樱桃的滋味》之类自然而然地讨论生死,周遭散去,被各种纷迭而至重压不堪的冷漠心灵,并不是朗诵几首天真淳朴的诗歌,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可以敷衍慰藉了的。所以讲到乡镇,不是不想回,而是出来之后就回不去了,回去之后浑身不自在的乡愁比比皆是,再出来完全没那么高大上。就像从前夸别人家的姑娘长得俊,那一般化的只好说有才气。这种如梦如幻的电影,到了后来,确实有点意思,剧本先行的抒情,技术用力过猛带偏了剧情。这几年华语电影的颓势比较明显,总的来说是缺少现实之作。票房宛若毒鸦片,连所谓陈大师张大师都趋之若鹜,在此论英雄为时过早,大家都欲罢不能。如果说杨超的《长江图》娴熟的魔幻令人神往,那么毕赣的《路边野餐》倒是名副其实地透着清新,诗意般不知今夕何夕。总是有粗糙的人喜欢挑刺,他们自己一根筋思维,便问主题思想,这段话什么意思?读诗和看电影,关键是感受,而非自以为是的理解诠释,若是没有还被有感染,便生搬硬套焚琴煮鹤地提炼梗概,那大概是与诗歌和电影无缘了。安哲与塔氏作品皆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塔氏“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如此诗意与梦境,也要心绪平静地欣赏。拼了命逃离的地方,穷乡僻壤,远没有情不自禁憧憬的那么美妙。不过据此瞥见毕赣对塔氏的致敬,遗憾国人的信仰混乱,抑或本就没有,显出《路边野餐》生命茫然,无根爱情亲情惘然无序,始终在路上飘泊着。生活截断之后,期冀的远方没有走远,未来过去现在压扁的污浊不堪,把信任欺骗亲情爱情等等放进去,谁也未能幸免。关于时间和爱,电影里那个中年大叔唱卡拉OK的状态,寂寞苦涩,黯然无耻。时代飞驰,高楼大厦似乎唾手可得,间接赋予了脱离三四线城镇的义无反顾,扑进北上广深的奋不顾身,所有人都在狂欢里告别,诗和远方其实糟蹋得体无完肤,连梦想都做不成。《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从男人到男神必读之书,机车是文艺男的标识之一。朋友老X开过独立书店,跑过长途线路,做过某报某刊主编,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南方系开过专栏,他偏偏喜欢机车发烧,油门一轰,瞬间拉风的劲头,仿佛天涯就在脚下,如今人过中年,书本暂时搁置,也一心扑在挣钱的康庄大道上。电影这东东,真的很主观,在这个吃喝拉撒睡粉丝经济时代,《路边野餐》时而出现的抒情朗读,闷声闷气的地方口音,一时间,人人都恍惚时光流逝。当男主倒转离开,随手送给他的“小茉莉”一盘李泰祥的《告别》,就是真的告别了。《金刚经》里有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穿过漫长幽暗的隧道,男主靠在椅背上睡着了,窗外是一辆每节车厢都画着钟表的火车逆向疾驰而过,可能就是达利变形扭曲的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轰鸣中撞成一团,这是谁的遇见?又会遇见谁?【绘画:皮埃尔·博纳尔(法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Xn4B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