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性也使用“面膜”,效果比现在的还要好_进行_原料_化妆品

根据人们日常的护肤步骤,面部清洁后,就会涂抹一些面脂膏霜对面部进行保养。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出现用于面部的面脂这一化妆品,《韩非子》卷十九:“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其中所说的“脂”,就是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面脂。《

根据人们日常的护肤步骤,面部清洁后,就会涂抹一些面脂膏霜对面部进行保养。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出现用于面部的面脂这一化妆品,《韩非子》卷十九:“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其中所说的“脂”,就是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面脂。《释名》:“脂,砥也,着面柔滑如砥石也。”即是说面部涂抹面脂可以使人的皮肤变得柔软、光滑。

关于面脂的制作方法,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一书记载的较早且最为详细:合面脂法: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浸法如煎泽方。)煎法一同合泽,亦着青蒿以发色。绵滤着瓷、漆盏中令凝。”而《齐民要术》中的香泽的浸法是“好清酒以浸香:(夏用冷酒,春秋温酒令暖,冬则小热。…以新绵裹而浸之。(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煎法是“内铜铛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以火头内泽中作声者,水未尽;有烟出,无声者,水尽也。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笔者对此化妆品进行了模拟实道工序:

(1)备料。《齐民要术》中制作面脂使用到牛髓、清酒、丁香、藿香、青蒿五种原料。以上原料可在菜市场与中药材店购得。此外还需准备一口用于熬制的砂锅,一个用于浸泡香料的容器,一块用于过滤渣滓的布。

(2)浸香。纵观古代脂膏类化妆品的制作,第一步通常都是对原料进行浸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得以更好的释放出来。浸泡的时间并无定数,可以一天,也可以半天或一小时不等。笔者在进行模拟实验室是在春天,因此这里把原料浸泡了两天。

浸泡使用的液体原料是“好清酒”。北魏时期所说的“清酒”是未经蒸馏的酒,酒精度比较低。实验室选用的是与之相似的绍兴黄酒,而不是以白酒进行浸泡。现代的绍兴黄酒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焦糖之类的色素来改变色泽。起初我们担心色素会对面脂的色泽产生影响,然而在制作后期发现,绍兴黄酒中所添加的焦糖量很少,对于制作的面脂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用来浸泡原料完全可行。查阅文献知,也可以直接用清水浸泡。

取丁香、藿香两种原料若干,用新布袋包裹后浸入加温的黄酒中浸泡。待用。

(3)熬油。《齐民要术》中是以铜锅为容器进行熬制化妆品,古代其它化妆品制作文献中,也有以铁锅、银锅进行熬制。用金属器熬制,其金属元素可能会与中草药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到化妆品的功效。因此实验中我们选择化学性质更稳定的砂锅。事实证明以砂锅为容器制作面脂是完全可行的。原料浸泡两天后,开始熬制。这里制作面脂使用的油脂原料是牛髓或牛脂。到菜市场买入牛骨,取出其中的骨髓放入砂锅中,把浸泡过中草药的香酒也一块倒入砂锅中熬煮。

(4)加香料。把浸泡过的香料倒入砂锅中一块熬煮。干燥的丁香、藿香等原料原本香味很淡,但经过这一煎煮香味则非常浓郁,而且在面脂制成保存很长一段时间后依然存在。可见,通过熬煮的方式可以达到给面脂上香的目的。

(5)发色。在砂锅中的水分快熬干时,加入少量青蒿进行发色。我们发现,无论加不加青蒿进行发色,制作出来的面脂都是淡黄色的,也就是说加不加入青蒿进行发色对于化妆品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点在笔者对《齐民要术》中的香泽进行模拟实验室也同样体现。究其原因,之前所加入的丁香等原料属于中草药,经过熬制就会有黄色色素产生,与青蒿经过熬制所产生的色素在上色功能上相似,所以这一步骤可以省略。在后来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相类似的化妆品的制作文献中就没有专门提及使用青蒿进行发色的记载,应当就是这个原因。

(6)过滤。文火煎煮,直至砂锅中的面脂成熟。这时,砂锅中的牛髓已充分融为液体,锅内的水分也已全部熬干。把砂锅中的液体通过纱布过滤到盛放成品的容器中。为避免过滤后仍有杂质存在,该步骤可重复几次。等待容器中的液体逐渐凝聚,即制得带有色泽和香味的面脂。

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面脂的制作技艺,主要是以牛骨髓或牛脂肪为油脂基质原料,加入丁香和藿香这两种香料一块熬煮,最后以青蒿上色,过滤而成。笔者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料就是牛髓。不过从总体来说,北魏时期所制作的面脂还是比较原始的化妆品。使用原料较少,且多是香料,涂抹于面部,主要是以动物的脂肪来起到防止皮肤皲裂、干燥等作用,并没有其他的功效。但尽管如此,《齐民要术》中的“合面脂法”为我国后来所出现的具有各种功能的该类化妆品的制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制作面脂时不断添加具有不同功效的原料,从而使得面脂的功效变得多样化,具有美白、润泽、防皱、祛斑及治疗各种面部疾病的面脂、面膏开始出现了。

如古代具有美白功效的面脂配方,“又令面白如玉色方。羊脂、狗脂各一升,白芷半升,甘草一尺,半夏半两,乌喙十四枚,合煎,以白器成,涂面,二十日即变,兄弟不相识,何况余人乎。”又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中的“面脂主悦泽人面,耐老方。”依据此方制作的面脂具有抗皱的功效。此外,根据原料使用的不同,还可制作出去面部粉刺、瘢痕、皯疱等功效的面脂、面膏。

古代文献中的面脂、面膏配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现代面霜类产品的所有功能。原料的使用也从最初的几种发展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原料。在基质原料方面,除最初使用的牛髓,还使用猪脂、羊髓、鹿脑、犬脂、鹅脂等原料,后来还使用蔓菁油、白蜡等。但总体来说,以动物油脂居多。

古代各种功效的面脂、面膏配方虽多,但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主要就是把动物脂肪炼成液体油脂,然后加入中草药、酒水等一块熬煮、过滤即成。一些如珍珠粉、杏仁等原料,如不能直接加入其中进行熬煮,则可把这些原料研磨成粉或膏,待面脂成熟过滤还未凝固时加入,充分搅拌均匀,凝固即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g218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