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假的“小组讨论”做了那么多年,真的到底怎么做?

看点:小组合作讨论越来越多地进课堂,成为老师推动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由于老师水平不同,对小组讨论的认知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实施结果。那具体到孩子学习中,是否真正的受益于小组讨论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本期,作为“魔都好课”第一篇文章,我
看点:小组合作讨论越来越多地进课堂,成为老师推动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由于老师水平不同,对小组讨论的认知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实施结果。那具体到孩子学习中,是否真正的受益于小组讨论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本期,作为“魔都好课”第一篇文章,我们邀请来自上海协和教育集团研究院的资深研究者徐亚琳老师,分享她关于“小组讨论”的研究结果。在本篇中,她会分享国际前沿教育研究成果,并且结合自身一线本土化实践,详析一个实战案例,方便同侪交流讨论,以期支持更好“小组讨论”的发生。本期教育“盗火者”:徐亚琳香港大学学习科学硕士目前运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内地校友社区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在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很多国际学校和比较开放的公立学校,小组讨论已随处可见。小组合作讨论作为互动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类似的还有Jigsaw拼图教学等),被很多老师用来对传统教学课堂进行改造。随着PBL项目制学习不断地开展、协作探究的理念不断地普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了学校课堂的重要部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越是非结构化的、长周期的活动,越难以控制。新老师更是对如何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毫无经验,课堂上进行的合作探究活动往往变成了浑水摸鱼。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1.并不是每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场景1:一言堂。老师通常会选拔出几个所谓的优等生,或者在班级里培养几个“小老师”。往往小组合作讨论时,这几位学生就会全程投入参与讨论,而其他人只是附和应和,浑水摸鱼,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说,说些什么。场景2:没重点。好像大家都在说,但大家的小组发言都没有重点。有些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场景3:缺少真正的倾听。有些优等生在组织讨论时候,虽然其他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并不想知道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而只是想通过其他人的问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2.即使借来三头六臂,老师也完全应付不来一个教室里,老师面对二三十个学生、四五个小组的,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但苦于没有三只眼睛,也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对各个小组进行全方位的引导。3.老师无法有效观察和引导学生的小组讨论老师无法很好地观察小组讨论的动态,更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即便是站在学生身边,也很难描述学生真实状态,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例如“积极”,“不积极”来形容。“学生观点如何?哪里遇到了困难?是否通过讨论产生了新的火花?每个人在小组合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也束手无措。很显然,即便老师知道了看似热烈的小组讨论并没带给学生深度的思考,讨论也仅仅只有一两个全程投入者,也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只有当老师使用有效的工具,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组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从而进一步教会学生小组讨论,让讨论真正推动合作的有效发生。来自剑桥的小组讨论“葵花宝典”世界各地的老师和研究者其实也都在为这样的课堂现实状况头疼。实际上,这反映了师生不知道如何通过对话沟通彼此的观点,推动讨论的进展。针对于此,剑桥大学教育学院2016年实施了一个名为剑桥大学教育对话分析(AnalysingDialogicInteractionsinClassroom)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员设计了一个课堂对话的组合表,并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学院的学者合作,对这个表格进行验证和改进。下图为英文原版表格节选:这张表是不是猛一看,觉得太复杂了。其实呢,这张图包含了小组讨论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7种常见话语类型(I-R-B-PC-G-C-RD)。如中英对照图示:我通过翻译及本土化调整,整理出了这份小组讨论“葵花宝典”的中文操作指南,其中包括了7张表格,对应7种话语类型。(后台回复“小组讨论”,获取高清全套大图。)以其中“引导和聚焦”表格为例,我们来看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怎么借鉴实施:右列是师生在讨论可以使用的话语左列是对应的概念解释,即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那具体应该如何使用这7张表格?在我看来,对于新老师,特别是课堂对话文化建立初期,可以把中文操作版本对应的引导话语,打印出来给学生,参考里面的语句,在课堂上来推进讨论。对于有经验的老师,也可以用来对自己课堂进行自我审视:小组讨论,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我是如何在英语课上运用的以上是我们介绍的这份“葵花宝典”的理论部分,但是如何具体如何运用实践呢?接下来,我会以在香港国际学校9年级的一堂英文语言文学课,来呈现理论的具体运用。这个单元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经典莎士比亚剧本的阅读和探究。由于前面的几节课程中,大家已经完成了对文本初步的理解,开始进入了分小组讨论。在这一环节,各个小组主要任务是分别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或主题,进入深入讨论。一开始,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的课堂也出现了学生无法有效展开小组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中,一些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回应其他人,没有形成一个对话链条,导致思考中断;或者对话过于松散和重复,尤其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人物的理解中,总是在重复有限的观点,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又仔细研读了“葵花宝典”,并根据我自己课堂上的情况,重新做了一份课堂设计。我首先选择了7种话语类型中的其中三种:分别是追问(Invite),思考(Reasoning)和构建(Buildon),简称RIB。(RIB英文也是肋骨的意思,是不是很好记?哈哈)问题1: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只会一味同意别人,自己没有观点或者不敢表达异见;又或者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非要问出一二来才罢休。适用的话语类型追问(Invite):表1:追问Invite。右列即师生可以使用的话语左列即对应的概念解释,即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2:很多学生也没有证据意识,没有认真阅读思考,不基于文本和事实,就只是随大流,迎合一些所谓的观点领导者。适用的话语类型推理(Reasoning):(表2:推理)问题3:也有很多学生是老好先生,只是“泛泛而谈的认同和夸奖“,对别人的观点持绝对接受的态度,表扬对方也是凭空而谈,并没有对观点进一步的建设。适用的话语类型构建(Buildon):(表3:构建)由此组成了:我用这个话语工具制作的课堂PPT当然,这张表格里的其他几组话语类型,我也用在了这个单元后期的讨论中,尤其是Connect(反刍和联系)和RD(反思和笃行),这些都是深入讨论和总结阶段常用的话语类型。(表4:反刍和联系)(表5:反思和笃行)此外,例如PostioningandCoordination(定位和综合)中的Synthesiseideas(综合),被我用来启发大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剧本的人物命运,提出一些更有宏观性的,总结性的问题。提出此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对过去大家的讨论做自信的聆听和分析,特别是连接和比较不同的想法,从而对人物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表6:定位和综合)我用这个话语工具制作的课堂PPT例如这个问题:讨论以下角色的选择如何影响这个故事的结局:罗密欧,朱丽叶,弗莱尔劳伦斯,Mercutio,Capulet勋爵,Tybalt。在故事的哪个阶段,他们命运开始出错了?这是谁的错?”回答上面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以整体方式审视和理解情节发展,并分析它通过考虑不同角色的互动。当他们掌握了这种能力,将帮助他们对戏剧人物和主题的全面理解。因为学生是通过在线工具进行讨论和写作,所以,我把这些话语类型做成预设的知识支架(SentenceStarter),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搜索和发现的对话过程,使思维和学习过程高效和有效,同时通过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增强社交互动。英语课堂上小组对话片段节选在本次课堂小组讨论中,Andy小组里的Mary和Mary的搭档选择了Remeo(罗密欧)这一角色,而Andy和Ben选择了Fate(命运),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角度,他们四个人正在对Remeo和Fate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Andy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在第3幕和第1幕中,谁真正对Mercutio(茂丘西奥):的死负责?谁挑起了战斗:Tybalt(提伯尔特)或Remeo?Andy小声嘟囔道:好像Tybalt和Mercutio都有问题,上次我们课上说过,Tybalt非常暴力。Mary说:我认为,Mercutio应该为他自己的死负责,因为他嘲笑Tybalt并说了粗鲁的话。Ben提问道:你有什么证据吗?Mary随即找到了文本中这样一段话作为证据:Tybalt:Mercutio,thouConsort’stwithRemeo.Mercutio:“Consort?What,dostthoumakeusminstrels.”(III,i,42-43)Ben追问(Invitating)道:但是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为什么说明Tybalt在挑衅?Mary解释(Reasoning)说:我在网上查了,Consort有两种意思,Tybalt这里的Consort是说Mercutio和Remeo来往密切,“陪着他到处乱闯”,而Mercutio的回答,却把Consort故意理解为另外一层意思:当街吹拉弹唱,卖唱的人。Ben进一步确认(Buildon)说:哦,所以说他吹拉弹唱是一种嘲笑?我之前并没有理解Consort的意思。Mary补充说到:对,这是对Tybalt轻浮行为的嘲笑。Andy:我认同Mary说的,Mercutio应该为他自己的死负责。在这个对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小组内的其他人对Mary的观点提出质疑后,Mary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释。事实上,之后小组内其他人也最终同意了她的想法。在Ben之后写的自我反思笔记中,体现了在这场讨论中,他观念的改变:“通过讨论,我意识到Mercutio实际上已经先开始了言语上的“斗争”。这是因为Mercutio对Tybalt采取了激进的态度。“(以前,他认为Tybalt是先挑起战斗的人)。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主题最终是要落实到个人的,小组中各个成员的观点是否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向同伴表达观点时候,能够挑战自我的原有想法和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总结和后记:当然,本文所介绍的也只是支持小组讨论的一种思路,注重逻辑思维严密和完善,以期在潜移默化中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对中国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不只是一个口号,而要寻找基于课堂的具体操作路径。这,就是其中一种。各位老师和家长,“葵花宝典”虽好,不过还有以下几点建议: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有建构这种话语习惯的意识,然后在与学生生达成共识的过程,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积极引导,让学生习惯这样的讨论;在使用这7种所有的话语类型时也要注意:无需每一堂课都用到,可以灵活地做一些选择和组合;老师无需反复的使用,或者生硬的要求在课堂孩子有一模一样的表达。因为当孩子一旦习惯了这样的集体探究的氛围,就可以有自己更加灵活的表达。其实这份“葵花宝典”,家长也可以在日常与孩子的沟通中使用,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期教育“盗火者”说: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是相关方面的专家,真正做到教一知十。因为在问题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学生发展的方向是很难预先准备的。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如何巧妙设计问题引导知识、如何引导方法学习,如何让学生被问题所激励,产生的自主学习冲动,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话题相关推荐书目教师的挑战作者:[日]佐藤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G750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