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书法家为何书法家都爱写“上善若水”?带你欣赏大书法家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是啥意思?书法家爱写,有头有脸,出人头地的人办公室或者家里也经常能看到书法“上善若水”四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特意请教了一些企业家,了解透彻后,才发现此四个字如此博大精深。以至于很多企业大佬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
原标题:为何书法家都爱写“上善若水”?带你欣赏大书法家的“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是啥意思?书法家爱写,有头有脸,出人头地的人办公室或者家里也经常能看到书法“上善若水”四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特意请教了一些企业家,了解透彻后,才发现此四个字如此博大精深。以至于很多企业大佬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杆。那么“上善若水”到底应该如何来解读?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裱起来细细学习之处?1、淡定、淡然。咱都知道,水乃万物之源,如果论功行上,歌颂万年都不为过,如果它要炫耀自己,炫耀N年都难以炫耀完。在如此丰功伟绩面前,水始终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不骄不燥,不仅不张扬,反而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环境中,能有一颗如此淡定的心,的确是相当难得的。2、超强的凝聚力。水一但融为一体,聚成小溪或江河。便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难怪李白有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在很多企业中,或许正是缺了水一般的凝聚力,最后企业的超级航母没能乘风破浪到达彼岸。3、坚韧。崖头上的小水珠,日复一日,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最终终于驶入东海。这就是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坚持到底的结果。4、博大。海纳百川,有溶乃大。不管是青、红、白、绿、青、蓝、紫甚至是黑。水都可以溶下。水还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5、灵活变通。遇到高山,水绕道流过去,遇到沙漠,水变成水蒸汽飞过去。夏为雨,冬为雪,热成气,冷变冰,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顺势而为,应景而变。而不是一门子死脑筋,在一颗树上吊死。6、公平。不管是金碗还是木头碗、瓷碗。对于水来说,都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差分毫。如果碗搞欺骗,破了个洞,故意想搞点额外的油水。那水则咆哮而出,不平则鸣,大声抗议。难怪古语云: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7、透明。有人水,水有时候也有臭水、黑水、脏水的时候。怎么说是透明的呢?其实我们看到的并非水,那是水里面的溶剂,水的原形实际上是透明的。无颜无色;光明磊落。随便哪个角度观看,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这就是所谓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咱修炼的和水一般通透,岂不自由惬意?这些或许只是些许水的优秀特点,其上善的根本还是在于: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是太极拳的一大境界,也是中国哲学的精妙思维。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纷纷书写的重要内容。这里展现了历代十八位书法家们书写的“上善若水”的精彩内容,体现出不同的风格、风韵、神采。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阶段。智永生卒不详智永书法成就,历代书家多所推崇。明董其昌说他“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清何绍基说他所书草书《千字文》:“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仔细玩味其墨迹《千字文》,可领略其藏头护尾,涵蓄内敛,一波三折,柔美内蕴的艺术风格。欧阳询557年一641年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褚遂良596年-659年每当我们面对唐人书法作品时,不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唐代书法家因此和晋朝书法家一起,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颜真卿709年—784年颜真卿书法特点主要从形上面,雄厚挺拔一反初唐时期书法的纤瘦硬骨改为丰腴雄伟,宽体而气势恢宏,楷书的一笔一划就像人的筋骨遒劲有力、凛然大气,有盛唐之气,颜真卿的书法是时代、人格和字体的完美结合。柳公权778年—865年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孙过庭646年—691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蔡襄1012年-1067年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黄庭坚1045年—1105年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天性非凡,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反而为他创造了见识天下各地书法成就的机会,及供自己把握的充分的时间。这都是他得以研习书法的契机。苏轼创造的书法成就可以与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列,成为影响书法艺术史对或楷书具有开创性的三杰。米芾1051年-1107年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字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赵孟頫1254年—1322年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祝允明1461年-1527年以祝、文、王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于他们在继承魏、晋、唐、宋、元优秀书法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独具风格,突破了明代初期以来“馆阁体”对书坛的笼罩,一扫“靡靡之格”,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途径,被誉为明代“书之中兴”。在“吴中三家”中,祝允明的书法艺术成就就最为突出。徐渭1521年—1593年徐渭的书法之所以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在于他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书家纷杂而激越的主体情绪。现在常谈到的主体意识其实在徐渭的作品中早已非常明显;另外,一种明确的书法“创作”意识也表露无遗,虽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并上升到理论上,但不同于文人士大夫的雅玩这一点是肯定的。董其昌1555—1636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这些与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王铎1592—1652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朱耷1626—约1705年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吴昌硕1844-1927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他的书画艺术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气息。所谓金石气息,指的就是钟鼎上所铸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们常说谁谁的作品有金石气息,其实这种评论标准都是从吴昌硕的作品风格出现以后才有的。这些大师"上善若水"书法皆精典之作!可谓古今大家,各有千秋。你最喜欢谁写”的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XAD0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