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7繁华大道他们在地铁里偷拍,记录了繁华城市的另一面,看到了镜头下的冷暖人生

主编:丹尼尔| ID:MRDANIEL777 编辑:Yinni | 图:Pinterest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公共交通工具,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中巴、公交、地铁甚至轻轨、高铁;都是社会文明发展下高速便捷的产物,并向
原标题:他们在地铁里偷拍,记录了繁华城市的另一面,看到了镜头下的冷暖人生主编:丹尼尔|ID:MRDANIEL777编辑:Yinni|图:Pinterest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公共交通工具,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中巴、公交、地铁甚至轻轨、高铁;都是社会文明发展下高速便捷的产物,并向所有大众开放。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不仅提供运输服务,而且在不知不觉间,营造了独特而开放的空间。在这些不大不小的空间里,人们相遇、聚集、等候、再分散。而恰恰是如此短暂又纷繁的平台,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提供了展示它无与伦比的机遇。因而,许多摄影师对公共交通工具趋之若鹜,期待在每日吵杂扰攘中,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抓取到,习以为常却恰被掩盖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里所包含的社会,心理,人文价值往往是无比可贵的。▲摄影师DinaAlfasi(左一)和她14岁的儿子以色列摄影师蒂娜(DinaAlfasi),是一位14岁男孩的母亲。她的主业其实是一名工程建筑师。她说:「我不是专业的摄影师,摄影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类似于一种附加的体验,使我可以通过我的眼睛、我的视角来讲述一个个故事。」她大多数拍摄的场景,都是在上下班公交车或火车上遇到的陌生人。蒂娜说她试图抓捕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的通感时刻。那种充满情感的一瞬:爱、痛苦、恐惧、或快乐,无论是什么,只要让看到的人能真实的被触摸。蒂娜作品《车上的人》其中的一张获得了2017年IPPA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组的一等奖其中多张作品获得2017MPA世界手机摄影大赛优秀奖▲2017IPPAiPhone大赛获奖作品蒂娜用iPhone拍摄的作品,示图打造一种归于每个被摄体的专属空间。在这个凝固的时空里,对方不被打扰,不被引导,也不做解释。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诉说和讲述,无论是单独的个人,或是两人。蒂娜说,这些照片都是抓拍,不会让对方知情。在乘坐或等待交通工具时,每个人都「悬」在其中。不完全戒备但又不能彻底放松,人的一些特殊状态,此时一览无遗。似乎任何的提问和举动,都会打破那仅有的「自处时刻」。地铁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尤其对于一个国际化城市而言,里面有多元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人群,也有着不同的故事。地铁,是城市中少数能够打破社会界限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在地铁中能捕捉到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本期为大家推荐三位曾经拍摄地铁主题的国外摄影大师的作品▼01布鲁斯•戴维森《地下铁》布鲁斯•戴维森(BruceDavison),马格南图片社成员,以纪实和街头摄影成名。1980年间戴维森开始拍摄纽约《地铁》系列,与下一位埃文斯不同的是,他所展现的是纽约这座城市的「野性」和「无限可能」。「我在寻找一个故事。一个我和被摄体之间的故事。一个能述说我,而不是我去述说的故事。」布鲁斯是用彩色照片拍摄纽约地铁的代表人物。「我想把地铁从黑暗、堕落和非人格化的现实,转变成使人能够重新开放给个体灵魂活力、色彩、感官的实际图片。」他的确做到了。这些令人雀跃的照片第一时间使观者肾上腺素增强,并期待亲自体会一次这样的经历。自从1904年第一条地铁开通以来,纽约地铁一直在不断恶化。直到1980年春天戴维森开始他的项目时,地铁的脏乱已到达了最顶点。涂满涂鸦,令人不安,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暴力团伙和无家可归者的危险之地。这一时期的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然而,戴维森发现,在这充满敌意的衰败景象中,有一种迷人的审美体验。▲MichaelJackson在那个时期的地铁上地铁行驶到地面上时,我们可以瞥见城市的一瞥,当它进入隧道时,落魄的荧光灯照射到石头般的黑暗中,我们被困在里面,所有的东西都紧紧地挂在一起。每一张照片都亲自在诉说一个语言无法描述的故事,开放性的元素,使观者任意想象。不同于日本地铁的「扭曲疯狂」,纽约地铁里的「野性」,也被一展无余。戴维森也因此获奖无数。02沃克•埃文斯《众人受到召唤》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这一地铁系列,是他用一台藏在风衣里的相机,摄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纽约地铁;这是他深思熟虑很久的计划之一。「一直以来,我们的努力就是让那些被拍的人尽可能地不知道相机的存在。对于任何了解影像能够承载多少内容的人来说,任何进一步的语言都只能破坏记录本身。」这是埃文斯对于纪实片的所有诉求和努力。所以他拍下了当时纽约地铁最为珍贵和真实的每一幕。他热衷于记录那些看似毫无美感,被日常规避的场景;敢于打破时代认同的美学观念,允许真实日常的自我演绎。他和助手摄影家海伦•莱维特(HelenLevitt)一起,在1938年下半年进行了这个计划;往往海伦都坐在他旁边吸引对面人的注意,让埃文斯能更轻松的拍摄。由于不想打扰被摄体,他们放弃了闪光灯,但在车厢内昏暗的灯光下,只能把快门放在1/50秒以上,并用黑漆将他的35毫米相机机身上的银白部分全部涂黑。在黑白片里,不分阶级、性别、种族、宗教的各样人士都公平的出现在他镜头里。人们的百般情绪和各色表情都毫无隐匿的暴露出来,直观而不被任何语境打扰的记录,赤裸裸的展示在眼前。细细品味,仿佛观者也坐在被摄体的对面,观察和猜测。03迈克尔•沃尔夫《东京压迫》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Wolf)1954年生于慕尼黑。德国艺术家和摄影师,生活工作在香港和巴黎,作品多数关注大城市的日常生活。迈克尔知名于拍摄香港的「密集型高楼系列」,试图从不断更新的全球经济商业化,对香港城市密度的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探索中国复杂的文化特征。从此开始,迈克尔就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私人项目。《东京压迫》(TokyoCompression)是从2010年逐渐开始拍摄的,为期四年。迈克尔每年都会到北泽车站(Shimo-Kitazawastation)取景。他说:「我连续四年去那里,每次持续四周。每次回来,我都能看到一些更强烈的照片。」《东京压迫》记录了,像庞贝古城般被灰烬冻结的肢体。他们毫无反抗能力的被按在地铁玻璃上;有夸张的手臂动作,有毫无反抗的姿势。大多数人紧闭双眼,尝试在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现状下,选择向内,进入一个恍惚,稍为能控制的状态。他说,「我想展现的其实是他们的煎熬,如果不把它们展现出来,我们便无法充分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易。」大都市高峰时刻,通勤者无奈的心境,呼吸在公共的玻璃上。在这样一个人与人距离被极度压缩的空间,地下铁使人们不由自主的靠近彼此,也不由自主的展示焦虑,悲伤,痛苦和疯狂。沃尔夫就在他们眼前,车开的30秒之间,全力记录并尝试诗意化这地狱般的恐怖。迈克尔的这组作品,使他获得DailyLife一等奖。并奠定了其摄影大师的地位。摄影不仅仅是记录而已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地铁的每一站都有停留停留的每一站都有人生/我们都在车窗的倒影里只窥见自己的些许不幸/却忽视同路人也很不易然而这就是真实的人生References:1.《她偷拍陌生人,拍出了iPhone摄影大赛金奖....》,米拍/ID:mepaime2.StrikingphotosshowtherealityoftheTokyocommute/suo.im/56g9xJ;3.《Subway》/suo.im/5liATX;4.《城市表情》,万卷出版公司by顾铮没挤过地铁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哥林多前书4:9|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丹尼尔主编作品|尽情分享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授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Zk8re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