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程&绘画创作与鉴赏

主讲人:徐永生 1959年生,山东莱西市人,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

原标题:绘画创作与鉴赏

主讲人:徐永生

1959年生,山东莱西市人,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

谈到绘画的创作,有大画和小品之分,但大家一般习惯性地把大画称为创作,尺寸小的画叫做小品画。小品一词的来源,则是出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在佛经中,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之为“大品”,节本就是“小品”,后来在一些艺术门类里就沿用“小品”的称谓,比如“语言小品”“戏剧小品”等等。

大画和小画的区别:大画有主题性,绘画时间长,刻画比较深入,可以反复地制作,一般参加主题性的展览;而小品画则具有快捷、感性、随意性、上手快和比较自由的特点,适合于各种场所和环境,尤其是适合于家庭的装饰。画好大画不容易,画好小品画同样也不易。

徐永生 晨曦 180×180cm

所以,大画是考验画家的综合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笔墨能力、深入能力、掌控画面的能力等);小品画则考验画家的文化素养、修养、品味、格调等。

大画可以反复地深入制作,小品画要突出“写”和“简”。李苦禅先生有句名言:“书到高处就是画,画到高处就是写。”这个“写”字就是用笔的灵魂。所以,中国画重“意”,“意”必须通过“写”才能表达出来,这就是“写意”的来源。

我们主要探讨大画的创作。

经常有朋友问我关于评价画的好坏问题,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评委完全凭感觉、凭视觉。一幅画的好坏,以我做评委的经验,要看评委在一幅作品停留的时间,如果评委在一幅作品停留的时间越长说明这幅画越有看头、有看点、有特点吸引评委关注,水平一般的作品评委是不会驻足的。因此,水平高的评委看画的眼力是一致的,所以好画是不会落下的,请大家相信,评委这个眼力和公正心是有的。同样个人经验,在一个展览会上,哪一幅作品前观众越多说明这幅画是一幅有看点的画,肯定是一幅不错的作品,因为只有好的作品才会吸引人。

徐永生 辛弃疾 220×145cm

下面探讨国画的创作,并结合古今的名画进行赏析。

一、创作

1.构思

——画什么(构思);

——表现什么,表达什么(意境);

——达到的效果(结果)。

2.搜集素材

——分门别类;

——要出去采风。

有条件的尽可能要到实地考察一下,感受生活,到场和不到场的感受和收获是不一样的。

3.构图

——用什么形式来表现你的构思和意境;

——构图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作品的成败;

在一幅画中,物体在画面位置的不同,会改变画面的视觉效果,所以掌握中国画构图,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图对立统一的规律:

例如: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既对立又统一才是好的构图。

——构图的几种方法。

4.绘制(制作)

——通过技术手段来制作画面,来完成你的构思和设想,最终你的想法和构思意境靠绘制来完成。

第一步:一般先画小构图,反复地推敲比较,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很多次。

第二步:画一幅稍大一点的草图,把构图再具体化、详细化,画出线描稿。

第三步:放大线描稿,进一步修改完善造型。

第四步:画小色彩稿。

第五步:拷贝。

第六步:画正稿,开始制作。(制作前最好找同样的纸,取个局部试画一下,找感觉)

5.调整

——调整画面的大关系,让局部为整体服务,使之达到最完美、最满意的效果。

创作大致就经历这几个过程,万变不离其宗。当然每个画家有自己创作的路数,在这里只是根据我的创作习惯,供朋友们参考借鉴。

二、鉴赏

古代绘画:

(一)山水画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了高远法的透视方法。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该画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宋画第一。”

现代画家徐悲鸿:“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五代关仝的《秋山晚翠图》和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也是采用的高远法。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远可近,随时变化。山水画中,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视、近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独有的创造。

元朝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采用的是深远法(俯视透视法),五代荆浩的《匡庐图》采用的是平远法。

以上三种透视方法称之为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

高远:自山下仰看山上;深远:自山上看山下、山前看山后;平远:自近山看远山。

展子虔 游春图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幅山水画,有着极高的鉴赏意义。下面是名家对这幅画的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看,展子虔有“唐画之祖”之称,他的《游春图》,是迄今在世最早的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宣和画谱》评其画:“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应该说山水画至展子虔,“青绿山水”之体已初成。大书法家黄山谷诗曰:“人间犹有展生笔,万物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画山水,展子虔,游春图,春光艳;山青青,水蓝蓝,近咫尺,千里远。通幽径,峰回转,小桥旁,绿树掩;妇人立,竹篱前,江南春,美无限。

这一刻,你仿佛站在高处,俯视之下而神游其中,领略一种全景式的效果,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远处出岫的白云,近处杏桃点点开,浅草如茵碧,山脚下河岸边,楼阁、院落若隐若现,小桥、舟船玲珑精妙,人物车马踏春赏玩,一派壮阔沉静、春日融融的人间和乐图。

后人评价《游春图》兼具“十美”:名家所画、山水绝妙、人物妖娆、色彩艳丽、画绢质优、装裱精良、文士歌咏多、皇帝题了字、皇姐盖过章、皇室谨收藏。

自然万象也都在这幅画里,云、天、水、山、木、花,变幻万千,阔至水天一色,小至一草一石,经寒暑,历阴阳,沧海桑田,不动而有变化,似睡却生机盎然。引用《画品》中说,正是:气韵,生动是也。

(二)人物画

下面主要结合古代人物名画,分析一下名画的时代背景和构图、意境、人物造型的特点,告诉大家如何去欣赏一幅名画。

人物画的主宾关系:

主,一定是作品中最想表达的东西;宾:在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

阎立本的《步辇图》,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唐朝周舫的《簪花仕女图》,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以及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宋朝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宋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此画构图和人物聚散有致,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

第一部分:听乐。十二个人物,七男五女。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部分: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

第三部分:歇息、间歇。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第四部分:清吹,独自赏乐。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部分:散宴。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03JOw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