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谁的故乡出钱出力!88岁香港老人回故乡佛山打造故乡文化长廊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不要总等着有钱才去做,你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钱啊?”今年夏天,88岁的香港人邵振鹏精神矍铄地站在金桂耀全城·第十届“关爱桂城”授勋典礼的舞台上说了这番话,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这一晚,桂城为他颁授了代表桂城关爱精
原标题:出钱出力!88岁香港老人回故乡佛山打造故乡文化长廊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不要总等着有钱才去做,你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钱啊?”今年夏天,88岁的香港人邵振鹏精神矍铄地站在金桂耀全城·第十届“关爱桂城”授勋典礼的舞台上说了这番话,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这一晚,桂城为他颁授了代表桂城关爱精神的丹桂勋章,以表彰他在过去30多年奔走佛港两地,出钱出力推动家乡三山东区乡土文化传承阵地建设的凡人善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邵振鹏的父亲——省港两地知名武术家、电影人邵汉生办广育小学、奕贤民众教育馆,力倡义务教育,八十高龄仍回乡创办武术队。邵振鹏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支“乡情接力棒”,凭着对乡土一草一木的眷恋,为家乡奔向美丽乡村而发挥余热。过去的30多年间,他为重建、新建三山小学,新建奕东村幼儿园等公共设施慷慨解囊,牵头组建村居曲艺社、篮球社、舞蹈队、社群小组,重大节日还自己出资兴办村中宴会。从去年开始,鹏叔悄悄地做着一件“大事”——打造奕贤文化长廊,他希望把邵汉生纪念室、广绣坊、社区文化中心这些元素串联在一起,打造能让年轻人了解故乡过去的文化长廊。88岁的邵振鹏计划打造奕贤文化长廊。根少年离家根系故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邵振鹏的真实写照。但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后两句,在他身上却有着新时代的演绎。“鹏叔,看到你上台领奖,上电视新闻了,很精神,很帅气啊!”走在桂城三山东区的村道上,不管年迈的老人还是年轻的小伙子,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鹏叔”。一年的时间里,鹏叔一半时间留在香港,一半时间住在三山。住在三山的日子,鹏叔都居住在如今的文翰三小(原三山小学)对面,一座邵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的祖居里,“感觉特别亲切”。祖居大门的门额上,就写着“报本”两个大字。鹏叔1931年出生在三山奕东村,如果没有发生变故,他也许会像大部分的三山青年一样,入读三山小学的前身广育小学,然后升读奕贤中学。然而,战争打乱这一切。不到十岁的邵振鹏就跟着三山的乡亲一路北上韶关、江西逃难,解放后又一路辗转回乡,缺衣少食时,寄递书信时,总有人为他伸出援手。“那一路上受到许多乡亲的帮助,这些恩德终是要报的,”鹏叔说。1950年,19岁的邵振鹏跟随父亲到了香港定居,最终在香港一家医院当上了医疗器械的维修工,领着并不丰厚的工资,住着政府的公屋,为生计日夜奔忙。再一次有机会回到三山时,邵振鹏已经56岁了。1987年,他受邀回乡观看端午节龙舟比赛,在喧嚣热闹中,他频频听到村民感叹:“三山几十年最热闹的就是这一天了”。看着激动的乡亲们,邵振鹏开始思考:工业化城市下,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平日是怎么样的?这份热闹能不能一直延续?从这份思考延伸,邵振鹏与三山东区这份家乡情,前缘再续,持续至今30余载。有时候,鹏叔就坐在祖居门前的凳子上,看着满院子里的草木感叹:“就像这些花草一样,我的根就在这里,不能忘,只能尽最大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邵振鹏收集了多类关于三山的历史文化资料。情父亲遗志自当接力“关爱桂城”授勋典礼当天,一直协助鹏叔策划和开展三山东区文体活动的社区社工南南给鹏叔送了一束鲜花。“长这么大了,第一次有人给我送花,我把它插起来,也给我父亲看看。”邵家祖居的神案上,放着邵汉生的遗照,一束盛放的鲜花就放在遗像前。说起这位名人父亲,鹏叔带着极大的尊敬。对他来说,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不在事业上,甚至父亲很抗拒鹏叔接触当时被定位“九流”的艺人行业,但父亲给他最深刻的教诲是:时代发展太快,好多事情等有钱再做,那就留不住了。乡愁也是如此。与邵家祖居一墙之隔的,是当年奕贤中学学生练操所在地。上世纪90年代,父亲邵汉生与乡贤捐资兴建了两层高的广育奕贤纪念馆,后来里面设置了邵汉生纪念室。这是鹏叔每次回到三山,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之一,每逢遇上游客参观,他还能当上讲解员,中气十足地讲述父亲与三山的历史。邵汉生自幼学习洪拳、蔡李佛拳、迷踪拳等武术,南北拳术集于一身。1920年,精武体育会在广州开设分会,他已经当选为精武会珠江派副主任,并获得精武会三星教练的称号。随后,他到了香港投身电影行业,与关德兴合作摄制黄飞鸿系列影片70多部,业内尊称他为邵四叔。他更先后把精武三套路:功力、崩步、节拳,以及北派的功夫传授给李小龙,成为这位蜚声国际的武打巨星的功夫启蒙师父,此后授武65年桃李满天下。闯荡在外,邵汉生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情谊。早在民国时期,邵汉生就两度回乡,创办精武童子团和农研社,开办广育小学和奕贤民众教育馆。“邵氏一直是三山的大家族,家族有不少田地。父亲做了很大的努力,成功游说宗亲和长辈,让他们同意用邵家田地收到的部分租金,用来发展教育。”邵振鹏回忆说,邵汉生在广育小学当了11年校长,极力推行义务教育,凡是前来就读的三山学生一律免学费。到了1946年,广东遭遇特大洪水,村民食不果腹,邵氏宗族的收入锐减,广育小学面临停办的危机。校董和乡亲邀请邵汉生设法维持局面。邵汉生提出“办中学救小学”的设想,他远赴港澳等地方,寻求办学资金。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广育小学原有的校舍,三山办起了全乡第一间免费初级中学——奕贤中学,小学也没有因为水灾而停办。这成为了在南海教育界及乡梓中流传的佳话。到了80多岁高龄时,邵汉生邀约学生邵坤一起回三山,委托邵坤任教练员,重振三山武术队。1994年11月,邵汉生病逝于香港,享年94岁,留下遗嘱,将其20万元捐献给家乡做教育基金。如今,文翰三小正门口的互勉亭里,仍留有邵汉生亲笔题写的“互规既往、勉励将来”联句。也许邵汉生也想不到,自己义助乡亲的既往,也会勉励儿子邵振鹏当下对振兴乡村文化的坚持。坐落在三山奕东村的广育奕贤纪念馆,邵汉生纪念室就设在这里。勉30年奉献不求回报在获得授勋的第二天早上,鹏叔依然早早起了床,然后就埋首在向阳的那扇窗前的办公桌上,仔细地整理着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这张书桌上,堆满了一个个用彩色文件夹,里面分门别类地装着记录三山东区历史文化内容的材料。“村里刚刚办完龙舟节,趁着这几天有空就整理一下,明年再办的时候就有基础了。”对于在村里办活动,鹏叔都会准备充足。社工南南一年半前进驻三山东区,也是从那时开始,她认识了鹏叔。在这位“90后”看来,这位“奔九”的老人家幽默风趣,还有挥散不尽的热情和精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鹏叔刚回乡的几年,就多次与村干部商议修建村里的祠堂,在祠堂修建完毕后,捐助1万元港币和大风扇(壁扇)六台,捐赠彩色电视机、磁极大象棋盘等,还从香港带回大量图书供村民阅读;后来,还和几位村中的族老一起,修缮了两次族谱。就在修缮族谱的过程中,鹏叔对于自己的家族、故乡有了更深的情感和牵绊。在奕东村里,每年中秋节前一天的迎月晚会,都备受村民期待,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这场晚会,就是由当年回乡的鹏叔一手策划起来的。“第一年就在自己祖居门口的空地,香港的兄弟姐妹们都回来帮忙了,摆了几个游园会的摊位,掷沙包、套鸭子……好热闹!”鹏叔至今还记忆犹新,晚会的礼物,就是他出资赞助的。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了晚会的参与者,他们主动帮忙看管摊位、维持秩序等。随后,鹏叔还专门联系一位相熟的香港玩具厂老板,每年中秋前夕,这位老板就会给鹏叔送去一批工厂里的样品作为晚会的礼物,一送就是十多年。重回家乡30多年,鹏叔为重建三山小学,新建奕东村委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已经累计捐出了钱物20多万元,还发动旅港乡亲捐助,还陆续在村里办起来曲艺社、篮球队、舞蹈队,还组织起象棋赛、龙舟赛、社区篮球友谊赛、妇女太极拳表演等,组织三山太极队与香港队进行交流,一切都在为繁荣乡村文化而努力。“一个人,一碗饭,几棵青菜几两肉,花不了什么钱,反正村里有什么需要,我能出力就出力。”问及这些年捐款总数,鹏叔摇摇头说不知道。但奕东村的村干部知道,鹏叔在香港只是住在公屋,未退休时尽管每年收入有限也要分出一半帮助故乡的文化娱乐生活建设,如今,在尽可能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后,仍把大部分钱投入家乡建设。续耄耋之年再干大事走进广育奕贤纪念馆和馆内的邵汉生纪念室,还能常常听到鹏叔“中气十足”的解说,生动地向游客讲述父亲邵汉生的一生,如何从一位体弱少年变成武术教头再成为电影人,如何与李小龙结缘,如何回乡办教育。每讲解一次,都把家乡历史在心中再扎根得更深一些。如今,年近九旬的鹏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三山,他正在悄悄干起一件“大事”——打造奕贤文化长廊。“我要把祖居、邵汉生纪念馆、广绣坊、社区文化中心这些元素串联在一起,打造一条可以让年轻人了解三山东区历史文化的走廊,不要把这些乡土的历史都丢掉了。”鹏叔说。于是,他还会站到凳子上,把洗好的老照片一张张贴在墙上;他向村民们征集各种旧农具、旧物件,一一写着用途;他在祖居的花园里开辟出一块田地种植三山常见的植物,写上每种植物的名字和功效;他会定期跟几位族老开会讨论怎样撰写文化长廊的介绍文字……如今,东区社区和奕东经济社也在全力配合鹏叔四处张罗寻找旧物、安排专人跟进这个项目。社工南南说,鹏叔是在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把这些代表东区文化的人、事、物串在了一起。在文翰三小门口,有一株近五百岁的木棉树,30多年前,因为长期没有被妥善照顾而被虫蛀蚀得只剩下外売。鹏叔每每回到三山都悉心照料一番,亲手喷淋杀虫剂,为其修筑围墙,渐渐地,老树显现生机,每到春日,挺拔木棉都会开出火红的花。在邵家几代人的努力下,三山东区守住的,不仅是这棵已经成为三山标志的茂盛百年木棉,更有弥加珍贵的乡土文化和人情味。“能做多少是多少,做到做不动为止吧。”这位依旧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心中还有一腔红似木棉的热血。邵汉生资料图邵汉生小传李小龙的启蒙师傅邵汉生自幼学习洪拳、蔡李佛拳、迷踪拳等武术,南北拳术集于一身。他到香港都投身电影行业,与关德兴合作摄制黄飞鸿系列影片70多部,业内尊称他为邵四叔。他更先后把精武三套路:功力、崩步、节拳,以及北派的功夫传授给李小龙,成为这位蜚声国际的武打巨星的功夫启蒙师傅,此后授武65年桃李满天下。闯荡在外,邵汉生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情谊。早在民国时期,邵汉生就两度回乡,创办精武童子团和农研社,开办广育小学和奕贤民众教育馆。邵汉生在广育小学当了11年校长,极力推行义务教育,凡是前来就读的三山学生一律免学费。到了1946年,广东遭遇特大洪水,村民食不果腹,邵氏宗族的收入锐减,广育小学面临停办的危机。邵汉生提出“办中学救小学”的设想,他远赴港澳等地方,寻求办学资金。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广育小学原有的校舍,三山办起了全乡第一间免费初级中学——奕贤中学,小学也没有因为水灾而停办。到了80多岁高龄时,邵汉生邀约学生邵坤一起回三山,委托邵坤任教练员,重振三山武术队。1994年11月,邵汉生病逝于香港,享年94岁,留下遗嘱,将其20万元捐献给家乡作教育基金。统筹:游曼妮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关婉灵作者:关婉灵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Dl2Ow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