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谈创造性思维

19* 谈创造性思维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
19* 谈创造性思维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生难字词(1)字音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第三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第四层(第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1.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明确: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明确: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4.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明确: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1.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2.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明确:(1)例证法:谷登堡的事例(第7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5段和第10段。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性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2.拓展延伸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如: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等。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教学中树立这样的几种意识很是重要:一是文本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二是层次意识。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三是探究意识。本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四是表达意识。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炼整合观点的要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OVKWrN.html

(0)

相关推荐